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第一章绪论判断:1.只要刺激达到一定强度,组织一定会发生反应。
2.组织兴奋性越高,其所需的刺激阈值越大。
3.组织对刺激反应越快,其兴奋性越高。
选择:1 以下关于兴奋性的概念,哪一项正确?A 兴奋性可分为兴奋和抑制B 兴奋性是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
C 兴奋性是组织细胞能兴奋的特性。
D 兴奋性是组织细胞受刺激发生兴奋的能力。
2 . 衡量组织兴奋性的高低指标是 A 引起动作电位所需刺激的强度 B 动作电位的大小C 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 3 . 组织器官的活动加强称为: A 兴奋性B 兴奋 C 紧张4. 阈刺激是:A 能引起反应的刺激 B 能引起反应的最大刺激强度 C 能引起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填空:1.刺激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和,才能引起反应。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
3.引起细胞兴奋的刺激阈值越小,其兴奋性。
4.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和两类。
5.急性实验可分为和两类。
6.一次刺激后,细胞兴奋性变化的四个阶段依次为、、和。
思考题:1、*简述细胞兴奋性的变化。
2、简述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试述神经细胞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1) 过程:兴奋性发生周期性变化,依次为: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
①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阈刺激无限大,钠通道失活。
②相对不应期:兴奋性从无到有,阈上刺激可再次兴奋,钠通道部分复活。
③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阈下刺激即可引起兴奋,膜电位接近阈电位水平,钠通道基本复活。
④低常期:兴奋性低于正常,钠泵活动增强,膜电位低于静息电位水平。
(2)生理意义:于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会融合。
作业:判断:1. 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而精细。
2.机体机能的稳定状态是正反馈的调节结果。
3. 机体最重要最完善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填空:1.凡是反馈信息抑制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的称为反馈;反之,称为反馈。
2.机体功能的调节有、和三种方式,其中是最重要最完善的调节方式。
3.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调节。
选择:1. 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哪一项不正确? A 体液调节是通过一些有生理活性的化学物质来实现的B 体液调节都不受神经系统控制。
C 激素所作用的细胞称为该激素的靶细胞。
D 体液调节不一定都是全身性的。
2. 以下哪一项并非体液调节的特点? A 反应缓慢 B 效应精细 C 作用持久3.具有反应迅速、准确和作用局限等特点的调节方式是-2008考研题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神经-体液调节*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2008年考研题(1)非条件反射是先天性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性反射。
(2)刺激性质:非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是条件刺激。
(3)参与反射活动的中枢: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的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必需有大脑皮层参与。
(4)非条件反射是简单、固定的;条件反射是复杂、易变的。
(5)非条件反射数量有限;条件反射数量无限。
(6)非条件反射适应范围小;条件反射适应范围广。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填空: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主要有、、、。
判断: 1. 静息电位是K+ 外流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2 .静息电位的高低取决于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
3.静息电位乃细胞内K+外流而形成,故随细胞外K+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填空:1 静息电位大小取决于细胞膜对的通透性和细胞内外的浓度差。
2 电兴奋细胞的兴奋标志是产生选择:1. 降低细胞外液K+浓度,静息电位:A 增大B 减小C 不变2. 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的维持主要依靠A 细胞内外K+浓度的恒定B 细胞内外Na+浓度的恒定。
C 细胞膜Na+—K+泵的活动。
思考题:试述AP 的形成。
第三章血液填空: 1 生理学上常把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 血浆渗透压和渗透压两部分构成。
3 渗透压对维持血液—组织液间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 4 脱去纤维蛋白的血液离心分离可制得。
5 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血浆蛋白主要是,参与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的血浆蛋白是,参与血凝的血浆蛋白是。
6 血浆中的缓冲对主要是。
7 生理学上把血浆中的( )的含量看作是血液的碱储。
判断:1 内环境是指细胞内液而言。
2 PCV即血细胞/血浆的容积百分比。
3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主要是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
4 血浆晶体渗透压对血管内外水平衡的维持有重要作用5 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清蛋白。
选择:1 形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 A 蛋白质 B 葡萄糖 C NaCl D NaHCO3 2 动物的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百分之A 4-6% B 5-9% C 8-10% D 10-12% 思考题:*1 简述血液的基本功能。
2 血液是如何维持其酸碱平衡的?3* 简述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
作业:判断:1 血液EPO水平的相对恒定是血液RBC数量保持稳定的主要因素。
2 缺氧能刺激造血,所以高原动物RBC数量高于平原动物。
3 嗜酸性WBC有抗过敏作用,能中和组胺以保护机体。
4 嗜碱性WBC释放组胺和肝素,有利于吞噬作用。
5 禽的RBC 与家畜不同,呈卵圆形,有核。
填空:1 ()NaCl溶液与RBC的渗透压相等,称为溶液。
2和是RBC中的主要缓冲对。
3 缺氧时,肾释放酶,进而可促进RBC的生成。
4 红细胞生成酶能使转变为,以刺激RBC的生成。
5 造血过程中,因食物中缺乏足够的和,可引起营养不良性贫血。
6 缺氧时,是直接刺激骨髓生成RBC的主要因素。
7 血沉快慢不决定于,而在于的成分。
8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9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有。
10 抗凝血离心分离后,上层为,下层为。
11 生成红细胞的主要原料为和,促进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因子主要是。
选择:1 RBC悬浮稳定性减小,易引起 A 溶血B 凝集 C 脆性增大 D 血沉加快 2 以下什么物质并非RBC生成的必需物质? A 蛋白质 B Fe2+ C Ca2+ D VitB12 )、和 3 嗜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 产生抗体 B 吞噬 C 凝血 4 调节RBC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 A 雄激素 B EPO C 肾素 D 内因子 5 将RBC置于%NaCl溶液中将发生现象。
A 皱缩 B 溶血C 聚集 D 叠连 6 参与机体过敏反应的是 A 嗜中性粒细胞 B 嗜碱性粒细胞 C 嗜酸性粒细胞D 淋巴细胞思考题:*1 试述RBC生成的影响因素及其调节。
*2 试述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作业:判断:1.除血浆凝血物质外,外源性凝血尚需损伤组织释放的凝血物质参与。
2.外源性凝血过程无需Ca2+参与。
3.内、外源性凝血过程均需Ca2+参与。
4.取新鲜血液加入VitK可加速其凝固。
5.肝素对血凝三个主要步骤均有促进作用。
6.新鲜血液采集后立即放置冰水中,可防止其凝固7.血液除去RBC,其余部分不能凝固。
8.参与血液凝固的维生素是VK。
9.肝脏受损以及缺乏VK都会延长血凝时间。
填空:1.血凝的基本步骤为。
2.柠檬酸钠易与血浆中的生成不易电离的络合物,所以能抗凝。
3.适当提高温度可使血液凝固,反之。
4.凝血酶原激活物能使无活性的转变为有活性的。
选择:1 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区别在于: A 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发生在体外。
B 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发生在血管外。
C 前者只需要体内因子,后者还需外加因子。
D 前者只需要血浆因子,后者还需组织因子。
2 血液凝固过程中必须有参与。
A Na+ B K+ C H+ D Ca2+ 思考题:*1 就促凝、抗凝各举2例,并分别说明其机理。
* 2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为什么体内血液不易凝固?第四章循环生理作业:判断: 1 心室肌细胞AP的平台期乃Na+内流缓慢所致。
2 每分钟左右两个心室射出的血液总量称为心输出量。
3 因为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所以心率越快,心输出量也越大。
4 心电图中P波即心房收缩波。
5 心电图中QRS波群代表心室各部先后兴奋的过程。
6 心室肌比心房肌厚,左心室肌最厚。
7 心房肌的收缩是推动血液循环的主要力量。
8 血液中K+浓度升高,可使心脏收缩力减弱,过高使心脏停止于舒张状态。
选择: 1 心室肌细胞AP 的哪一期主要因Ca2+活动而引起。
A 0期B 1期C 2期D 3期E 4期 2 心室肌细胞并无下列哪个特性? A 兴奋性 B 自律性C 传导性 D 收缩性 3 心肌不应期长主要于AP哪一期较长所致? A 0期 B 1期 C 2期 D 3期 E 4期4 窦房结于哪个原因而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 A 兴奋性最强B 自律性最高 C 传导速度最快D 4期电位不稳定5 心脏自律性细胞的共同特点是 A RP小 B AP 小 C 4期能自动去极化 6 期前收缩后出现代偿间歇是于从窦房结传来的冲动正好落在期前收缩的 A 绝对不应期 B 相对不应期 C 超常期7 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和舒张是 A 同时 B 无顺序 C 按先后顺序8 心脏收缩和舒张而产生血管规律性的波动称为 A 血压 B 脉搏 C 心音 D 心率9 衡量心脏工作能力的指标是 A 心音B 心输出量 C 心率 D 左心房内压10 房室结传导兴奋的速度较慢,其生理意义在于 A 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 B 降低心率 C 使心房和心室交替收缩 D 增强心肌收缩力填空:1 心电图中P波反映的去极化过程,QRS波反映的去极化过程。
2 心输出量=× 3 心室收缩时,房室瓣,半月瓣;心室舒张时,房室瓣,半月瓣。
4.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较低,有利于。
5. 水的吸收是通过实现的。
选择: 1 原尿与尿液相比A 仅是数量不同 B 仅是组成成分不同 C 基本相同 D 数量和组成成分都不同 2 泌尿系统中分泌排泄作用主要发生在 3 的重吸收能力最强。
A 近曲小管B 髓袢的降支 C 髓袢的升支 D远曲小管 4 当尿中发现蛋白质和RBC 时,肾脏发生病变的部位是 A 肾球囊B 集合管C 肾小球D肾小管5 机体腹泻时,于引起尿量减少。
A ADH分泌增加B 醛固酮分泌增加C 滤过率降低D 总渗透压升高 6 患糖尿病时,原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多,增加,妨碍了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加。
A 晶体渗透压 B 胶体渗透压 C 血压 D 囊内压7 原尿与血浆相比较,不含有 A 大分子蛋白质 B 尿素 C 葡萄糖 D 尿酸思考题:1.*简述尿的生成过程。
2. 试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3.试述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
小结1、外髓部高渗梯度形成机制:髓袢升支粗段主动转运NaCl,而对水不易通透。
2.内髓部高渗梯度形成机制:1)髓袢升支细段NaCl被动扩散。
2)尿素再循环3、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建立以及抗利尿激素的存在是尿液浓缩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