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宪法学期末考试大纲及知识要点

宪法学期末考试大纲及知识要点

宪法学期末考试大纲及知识要点一、名词解释➢宪法是确认一国民主制度,通过规范控制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具有最高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柔性宪法:依据效力和修改程序的不同,可以将宪法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凡效力与一般法律相同,宪法的修改程序亦与一般法律相同的宪法(采用单纯多数决方式),就叫做柔性宪法。

英国宪法就被称为柔性宪法。

英国实行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并不认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刚性宪法:凡效力高于一般法律、宪法修改须经过比一般法律更为复杂和严格的程序(特别多数决方式通过修宪提案)的宪法,就叫做刚性宪法。

成文宪法:成文宪法是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的宪法。

凡是有关国家的根本制度、政权组织形式及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以一种法典的形式公布并产生法律效力的,就是成文宪法。

划分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的标准是看宪法是否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

成文宪在一国法律体系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不成文宪法:是指一国的宪法渊源不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而存在于习惯之中,或者散见于若干宪法性文件,或者判例之中。

不成文宪法不是绝对没有文字,而是不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

如英国宪法就是不成文宪法。

平时宪法钦定宪法:根据制定宪法的机关不同,可以把宪法分为钦定宪法、协定宪法和民定宪法。

凡由君主制定和颁布的宪法,就称为钦定宪法。

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即为钦定宪法。

协定宪法:协定宪法,凡由君主和国民议会协议而制定的宪法称为协定宪法。

法国君主路易?菲利浦与国会协定而产生的1830宪法即为协定宪法。

名义宪法:只在名义上存在,但在现实中不能发生其规范性的宪法。

规范宪法:为政治权力所适应并服从立宪主义意义上的宪法。

宪法规范:调整宪法关系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宪政:实施宪法的民主政治,即用宪法这种根本大法德尔形式把已争得的民主事实确定下来,以便巩固、发展这种民主事实。

宪政是以宪法为形式、以个人自由为终极目标、以民主为基础、以分权制衡为手段,以法治为保障的现代政制。

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又称为“主权在民”原则,是指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为人民所有,来源于人民。

权力法定原则: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法无授权即无权”,即据权力的性质和特征,一切权力都应当是有限的,它源于法律,受法律限制,越权无效。

该原则以法治为前提。

权利推定原则:权利有所谓“剩余权利”,即法律上未规定的权利,而有未加禁止并且符合社会成员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可以推定为权利主体有权利做,即“法不禁止即为可”。

允许从应有权利推定出法律权利,称之为权利推定原则。

比例原则:当国家行使公权力而与基本权利发生冲突时,必须审查该公权力的行使是否为宪法所规定,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害是否适度、合比例。

法律保留原则: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等专属立法事项,必须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代为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授权。

宪法结构:宪法文本结构指宪法文本内容的具体组织和排列形式,分为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

形式结构指将宪法规范予以合理排列的顺序、方式,我国分章、节、条、款、项。

内容结构由宪法名称、序言、宪法正文、附则四部分构成,我国宪法分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宪法附则:宪法对特定事项而做出的附加条款,包括宪法的修改、解释程序,宪法保障措施,宪法的公布和生效时限,基本属于程序性内容,是成文宪法效力的自身保障。

单一制联邦制地方自治民族自治区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

特别行政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表现形式。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同时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为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辅助性的工作机构。

是从代表中选举产生的、按照专业分工的工作机关。

它的任务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领导下,研究、审议、拟订有关议案。

专门委员会的决议不具有法律效力。

监督权总理负责制:总理负责制是指国务院总理对他主管的工作负全部责任,与负全部责任相联系的是他对自己主管的工作有完全决定权。

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央军委员会是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机关,是我国国家机构体系的组成部分。

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

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是建立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具有自治权利和地位的地方行政单位。

民族自治地方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该地方的民族分布状况。

在具体的设置规定上,相当于省的民族自治地方成为自治区,介于省与县之间的称自治州,相当于县的称自治县。

只有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才是民族自治地方。

在设区的市设立的区、在县以下设立的民族乡都不是民族自治地方。

三代人权:第一代人权概念是以《国家人权宪章》为依据的。

侧重个人的公民和政治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以这一代人权概念为中心的国家人权法被称为“个人人权法”。

第二代人权概念是国际人权文件所确认得民族自决权。

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一条第二项的规定,民族自决权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确认;1960年联合国大会《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对此作了更具体的规定;1966年两个人权公约均在第一条规定“所有人民都有自决权”。

以这一代人权概念为中心的国家人权法被称为“自决权法”。

第三代人权概念以国际人权文件所确认的发展权为核心。

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包括《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决议、1966年《社会进步和发展宣言》、1974年《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等,承认发展中国家人民享有发展权。

以这一代人权概念为中心的国家人权法被称为“发展权法”。

政治权利:3类选举权:选举权是指具有法定资格的公民依照法律规定,以书面或其他方法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或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

被选举权:是指具有法定资格的公民有被选为国家代表机关代表或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

言论自由:公民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结社自由:个人与他人一起为了特定的目的,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长久和短期的结合的权利和自由。

人身自由权: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有独立为行为而不受他人干涉,不受非法逮捕、拘禁,不被非法剥夺、限制自由及非法搜查身体的自由权利。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是公民最起码、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享受其他权利的先决条件。

它是公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进行行动和思维、不受约束、控制或妨碍的人格权。

监督权:作为政治权利,是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

财产权:具有财产价值的权利的统称,是公民所享有的、为国家权力所不能不法侵害的权利。

平等权:合理差别:具有合理依据、合理程度的差别。

判断某种依据是否合理标准是看这种依据是否属于“禁止性差别事由”,合理程度的标准是差别程度是否超出了目的之需。

劳动权:劳动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属性而备受关注。

劳动权简而言之,即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参与社会劳动和领取相应的报酬的权利。

劳动权是获得生存权的必要条件。

受教育权:初等教育应免费、强制,高等教育视成绩决定。

人格尊严:人格尊严是指公民的名誉和公民作为一个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

它包括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物质帮助权:物质帮助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指公民在年老、疾病、残疾等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权利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从而维持基本生活。

获得权利救济的权利:权利救济权,3项:裁判请求权、申诉和控告权、国家赔偿或补偿请求权。

宪法创制:宪法制定者将不能通过宪法制定者自身的行为直接实现的符合宪法制定者的利益的事项,通过宪法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并通过宪法规范确定相应的实现宪法制定者的利益的制度和机制来保证宪法制定者的利益得到实现的创制宪法规范的活动。

宪法解释:宪法解释机关根据宪法的精神和基本原则对宪法规定的含义、界限及相互关系所做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

宪法修改:二、简答题:1、简述宪法的基本原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指人们在制定和实施宪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是贯穿立宪和行宪的基本精神。

(1)人民主权原则。

也叫主权在民原则,指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

主权指一个国家固有的处理国内国际事务不受他国干预和限制单独最高权力。

(2)人权保护原则。

(3)分权制衡原则。

(4)法治原则。

2、简述宪法文本的效力(包括基本权利的第三者效力)宪法文本的效力指宪法文本对社会关系的各个领域所产生的普遍的约束力,形成客观上应遵循的原则。

一、宪法文本对国家行为的规范效力宪法对国家公权力尤其是立法权的规范效力最主要体现为宪法的优越性或至上性,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相对于一切国家公权力或政治权威的优越性,妥当性和实效性,国家公权力活政治权威都居于宪法规范之下,国家公权力活政治权威只有在宪法规范中寻找到合法性一局才能符合宪法的基本价值诉求。

宪法在国家实定法秩序中处于最高位阶,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其他规范皆不得违反宪法。

宪法的优越性在于作为母法的宪法,是一国法秩序中最根本规范,凡是国家的基本组织,制度以及程序必须以其为蓝本,国家的公权力均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违宪无效。

二、宪法文本对私人行为的规范效力宪法文本对于私人行为的规范效力主要是通过宪法基本权利条款来实现的。

宪法上的基本权利条款在规范的延伸意义上内在地包含了排除私人之间的侵权行为规范内涵。

宪法基本权利条款具有保护私法行为的效力,在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宪法基本权利条款对于私人之间的私法行为的规范效力问题被称为“基本权利对第三人的效力”,解决的是宪法基本权利条款在何种范围或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在私人法律关系中发生拘束力的问题。

有三种主张:无效理论、直接效力论、间接效力论。

根据法位阶理论,上位法效力优于下位法,宪法效力优先于法律效力,上位法规范决定下位法规范的效力以及生成条件,下位法规范则是上位法规范的具体规定。

3、简述单一制、联邦制的特点。

法律体系、政府结构、政府关系、对外关系、公民4、简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人大:立法权、组织其他国家机关、罢免权、国家重大问题的决定权、监督权、调查权常委:立法权、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监督权、任免权、重大事务决定权、询问和质询权、调查权、其他5、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职权。

公布法律权、提名权与任免权、发布命令权、外交权、荣典权6、简述国务院的性质与地位。

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行政机关,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