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摘要】学生都是发展变化的,但每个学生发展的速度、水平、方向等却因其身心基础和外界影响不尽相同而存在着较为明显的
差别,学生间差异的存在具有合理性。

它将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多方面和各种特色的人才。

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

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发展自主发展教学过程学生成长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也逐渐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内心深处。

教改带来了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对学生来说所学内容更贴进生活,贴进社会,贴近时代。

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

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

就教育来讲,必须做到既“有教无类”,又“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学生是有发展潜能的人,我们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

1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
学生是有发展潜能的人,我们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
和预见学生的天性。

只要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帮助,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得很好。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

教育者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

有人谈到创新,就会很快和那些天才联系起来,似乎与已无关,对一般学生更是望尘莫及的事。

其实这是对创新的一种偏见。

事实上,天才与平凡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绝大多数人先天的条件是相似的,有的人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而有的人却受到抑制甚至扼杀。

2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我们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条件,创造环境,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通过有效的训练,促使知识内化,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学习的目的。

青少年身心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这一时期他们的明显特点是:好奇心强,容易被各种新鲜事物所吸引;接受能力强,容易吸取各种知识,模仿成年人的举动;可塑性强,容易按照各种模式进行塑造。

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在心理和生理的成熟过程中,这些特点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这一时期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为一生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许多发挥了创造才能的人,往往在儿童时期已显端倪,到青年时期就锋芒毕露了。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活动方式越科学,活动水平越高,活动内容越丰富,学生的发展就越全面和充分。

3学困生的潜能不可低估
在创新面前,后进生和优秀生是平等的,创造潜能同样深厚,关键在于你怎样去开采挖掘。

加拿大有个穷孩子琼尼,因为智商低,学校的功课总是跟不上,学校只好劝他退学。

为了安慰他,学校请了一位心理学家和他谈了一次话。

心理学家告诉他:工程师可能不识乐谱,医生不一定会绘画,你被劝退学了,但不等于没出息。

这番话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

后来,他长年给人家整建苗圃,修剪花草。

20年后,他成为闻名全国、受人尊敬的风景园艺家。

人人都有创造力的禀赋。

善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

4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成长的空间
学生是成长中的,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

学生成长的可能性是一切教育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认识到学生作为生命体,与生俱来、并不断发展着的,是其成长的可能性,正是实现教育价值的前提条件之一。

教师的工作,就在于不断认识其发展可能性,不断将其可能性转变为发展的现实性,并生成新的发展可能性。

学生成长的可能性是不断变化着的,当一种具体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时,一种新的成长可能性也就生成了。

在教育工作者的眼中,学生是可教的、可能的、有潜力的,而且这一特征贯穿人的一生,人的教育与人的终身发展是统一的。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

作为生命体的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生命活力,能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发展。

他们能够形成自己的发展目标,能够介入到自己发展的全过程之中,能够主动地探索、
反思与重建。

尽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个体发展中,这种主动性的表现方式与发展水平可能有差异,但这种主动性内生于儿童的生命之中。

对于教育而言,就需要充分尊重儿童的主动性,创建儿童参与其中、对儿童主动发展具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儿童主动性的发展水平。

有学者在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认为,存在着改造外部客观世界的实践和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实践,教育实践的独特性在于:“教育虽然存在一种外部施加影响的过程,但是其主题却应是促进、改善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自我改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

作为教育学细胞的教学过程其本质也不在于认识而在内在心智结构的建构。

”这一观点也为我们认识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提供了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