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医临证思路与中医学方法论

浅谈中医临证思路与中医学方法论


相关问题
•1、中医学临床与科研过程中的思路 1 •2、中医学临床与科研过程中的方法 2 •3、中医学临床与科研过程中的技巧 3 •4、中医学下一步的发展展望 4
一 思路
•1、中医非常重视保护和利用机体自身 1 的抗病能力,因势利导,这个势, 的抗病能力,因势利导,这个势,就是 抗病的趋向,或汗,或吐,或下, 抗病的趋向,或汗,或吐,或下,或进 或睡眠,等等。 食,或睡眠,等等。如果压制或替代机 体的抗病能力,逆向而治,就是误治。 体的抗病能力,逆向而治,就是误治。
4、演绎法

疾病的发生发展一直是处于动态的 变化过程中,无论外感、内伤, 变化过程中,无论外感、内伤,其临床 证候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证候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病势的 进退而时刻变化着。 进退而时刻变化着。由于脏腑之间有互 为表里、生克乘侮的关系, 为表里、生克乘侮的关系,而脏腑又与 六经密不可分,不少经络病证, 六经密不可分,不少经络病证,常常通 过脏腑的病理变化反映出来, 过脏腑的病理变化反映出来,所以各脏 经络的疾病又是相互影响, 腑、经络的疾病又是相互影响,互相传 变的, 变的,而这种传变又多具有一定的规律 和范围。 和范围。
•4.通过观察患者病情,能够举一反三 4 通过观察患者病情, 的综合考虑下一步的治疗方向、 的综合考虑下一步的治疗方向、治疗原 则和治疗思路。 则和治疗思路。 •5.不提倡理论上的中西医结合,但不 5 不提倡理论上的中西医结合, 否定实践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否定实践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6.处方用药简练,配伍合理。 6 处方用药简练,配伍合理。 •7.大量使用附子、半夏,但对这些药 7 大量使用附子、半夏, 物的煎法非常严格要求。 物的煎法非常严格要求。
•2、光读书不实践,光临床而不观察总 2 光读书不实践, 对中医均无济于事。学中医的过程, 结,对中医均无济于事。学中医的过程, 是研究的过程,是总结经验、 是研究的过程,是总结经验、积累经验 的过程,所以,要有科研的头脑, 的过程,所以,要有科研的头脑,每个 案例都是科研课题。 案例都是科研课题。

•1. 1. 中、西医辨病明确后分型论 治 举例以中医诊治高血压的常见分型 说明 •2. 2. 宏观整体的辨病与辨证用药相结 合 •3 从病, 3 无“证”从病,灵活施治
三 技巧
•1.一切从中医学传统观念做起,大力 1 一切从中医学传统观念做起, 倡导中医学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运用。 倡导中医学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运用。 •2.能将古人辨证论治的精髓应之于现 2 代临床。 代临床。 •3.重视六经辩证法、脏腑辨证法以及 3 重视六经辩证法、 卫气营血辩证的运用。 卫气营血辩证的运用。
•9、中药方剂学的临床科研方向不是趋 9 向于药理学研究和降低客观指标; 向于药理学研究和降低客观指标;而应 该是首先重视“病的人”的主观感觉, 该是首先重视“病的人”的主观感觉, 然后再去追求客观的改变才是。 然后再去追求客观的改变才是。
•10、中医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儿童抓起, 10、中医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儿童抓起, 10 只有培养一代具有传统观念、 只有培养一代具有传统观念、敢于探索 的中医学科接班人, 的中医学科接班人,才能保得住中医国 方剂的记忆与理解、 粹。方剂的记忆与理解、运用亦是培养 一代新人的前提条件之一。 一代新人的前提条件之一。从小认真背 长沙方歌括》《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 诵《长沙方歌括》《汤头歌诀》;具有 一定文化基础后再去研究方剂的精妙之 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 处,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认真 总结用方经验, 总结用方经验,再去深研中医学的经典 理论, 理论,而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方法
1、常规法

根据中医学“四诊合参”的原则, 根据中医学“四诊合参”的原则, 详细而准确的掌握患者的证候资料并进 行分析后,首先运用八纲辨证方法, 行分析后,首先运用八纲辨证方法,分 析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 析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邪正的消 病情的浅深,再根据病情, 长、病情的浅深,再根据病情,辨明其 属于内伤、外感何种范畴, 属于内伤、外感何种范畴,选择适于外 感或内伤疾病的辨证方法进一步分析之。 感或内伤疾病的辨证方法进一步分析之。

演绎法就是要以脏腑经络先后脉 证为纲,把握病理发展趋势, 证为纲,把握病理发展趋势,将疾病的 治疗建立在脏腑、六经辨证的基础之中, 治疗建立在脏腑、六经辨证的基础之中, 并按疾病的传变规律,进行防治性治疗。 并按疾病的传变规律,进行防治性治疗。
5、辨病论治

辨病分为辨中医的病和辨西医的 病。 中医认为疾病的本质和属性, 中医认为疾病的本质和属性,往往 是通过“ 的形式表现于临床的, 是通过“证”的形式表现于临床的,所 是认识疾病的基础; 以“证”是认识疾病的基础;而“病” 的综合和全过程的临床反映。 是“证”的综合和全过程的临床反映。 辨病是认识和解决疾病的基本矛盾; 辨病是认识和解决疾病的基本矛盾;辨 证则是认识和解决疾病某一阶段中的主 要矛盾。 要矛盾。
结束语
• 中医学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整体 中医学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 调理。 调理。 • 中医学需要振兴、需要发扬光大、 中医学需要振兴、需要发扬光大、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中医 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结束语
• 西医学的优势我们不能否定,但西 西医学的优势我们不能否定, 医学治疗方法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我们随处可见。 我们随处可见。 • 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 中医和西医, 系,需要我们借鉴其各自的长处来 为人民的生命健康服务。 为人民的生命健康服务。

3、试诊法
• 试诊法又称之“探诊法” 试诊法又称之“探诊法”,明代医 家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宗录,论治篇》 家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宗录,论治篇》 探病之法,不可不知, 云;“探病之法,不可不知,如当局临 或虚实有难明,寒热有难辨, 证,或虚实有难明,寒热有难辨,或病 在疑似之间,补泻之意未定时, 在疑似之间,补泻之意未定时,即当先 用此法” 用此法”。
4、慢性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并发症; 慢性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并发症; 慢性病不可以导致人死亡, 慢性病不可以导致人死亡,但慢性病的 并发症可以导致人死亡; 并发症可以导致人死亡;人没有一个是 完全健康的, 完全健康的,发病与不发病的关键在于 正气的强弱、饮食的合理、情志的舒畅、 正气的强弱、饮食的合理、情志的舒畅、 生活起居的规律等; 生活起居的规律等;慢性病没有能完全 治好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主症、 治好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主症、 调整机体免疫力、积极处理并发症; 调整机体免疫力、积极处理并发症;确 保疾病治疗效果明显的前提是患者的心 态、行为,其次才是医生的水平,再高 行为,其次才是医生的水平, 明的医生, 明的医生,患者不按照其要求去做效果 依然不很理想。 依然不很理想。



即如果对病证一时辨识不清楚, 即如果对病证一时辨识不清楚, 可根据已获得的四诊资料, 可根据已获得的四诊资料,按拟诊病证 进行试诊,又称“诊断性治疗” 进行试诊,又称“诊断性治疗”,先行 投以药物、食物以探病,投石问路, 投以药物、食物以探病,投石问路,仔 细观察疗效结果,再引进一步治疗, 细观察疗效结果,再引进一步治疗,在 试诊过程中,不断审证求因,对因施治, 试诊过程中,不断审证求因,对因施治, 加减化裁,补偏救弊。 加减化裁,补偏救弊。
•7、方剂的配伍十分巧妙,方剂的用量 7 方剂的配伍十分巧妙, 比例也很精妙, 比例也很精妙,方剂的随证加减更有研 究价值; 究价值;只要辨证准确即可投以相应方 不会加减可以用原方, 剂,不会加减可以用原方,但是不可以 心不明了”的去加减运用。 “心不明了”的去加减运用。
•8、方剂运用经验需要随时随地的去总 8 前人的经验只能代表前人, 结,前人的经验只能代表前人,可以指 导我们, 导我们,只有自己细心去领会了才能变 成自己的经验。 成自己的经验。
• 3、学真正的中医其实不难,难在选择, 学真正的中医其实不难,难在选择, 难在鉴别。换句话说, 难在鉴别。换句话说,学中医关键是学 眼光,学思路,学方法。 眼光,学思路,学方法。没有挑剔的目 没有科学的方法, 光,没有科学的方法,没有实事求是的 态度,是学不到真正的中医的。 态度,是学不到真正的中医的。用学文 的方法,用信教的态度,用经商的手段, 的方法,用信教的态度,用经商的手段, 用理政的标准, 用理政的标准,均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 能看病的中医。 能看病的中医。

•当辨证已辨识清楚,就应按照中医 当辨证已辨识清楚, 当辨证已辨识清楚 理论拟出相应的治法及方药, 理论拟出相应的治法及方药,这时 的基本思维方式应该是以理立法, 的基本思维方式应该是以理立法, 以法施治和调护, 以法施治和调护,即理法方药贯通 一致。 一致。
2、抓主证法
• 在临床辨证时,许多医家重视抓主证。 在临床辨证时,许多医家重视抓主证。 主证是指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征候。 主证是指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征候。 所以,主证是纲,纲举目张, 所以,主证是纲,纲举目张,选准并解决 了主证,附属于主证的兼证、 了主证,附属于主证的兼证、变证夹杂证 也迎刃而解。 也迎刃而解。 当确定抓住了主证之后, 当确定抓住了主证之后,就应当机立 迅速以相应方药治之,如太阳病中风, 断,迅速以相应方药治之,如太阳病中风, 但见汗出、发热、恶风,即可投以桂枝汤。 但见汗出、发热、恶风,即可投以桂枝汤。
•5、中药方剂是中医学的瑰宝,认真领 5 中药方剂是中医学的瑰宝, 悟古人用方的思路与方法是学好、 悟古人用方的思路与方法是学好、用好 方剂的前提,而不是大力推崇“ 方剂的前提,而不是大力推崇“一方统 百病”的中医学谬误。 百病”的中医学谬误。
6、学中医要敢于实践、敢于探索, 学中医要敢于实践、敢于探索, 更重要的是敢于创新。 更重要的是敢于创新。
漫谈中医临床与研究 过程中的思路、 过程中的思路、方法 与技巧
山东济宁市中医院内三科 李宗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