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所有者权益

第七章所有者权益

第七章所有者权益
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承担着最终的风险,与此同时,也享有最终的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六大会计要素之一,是连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纽带。

所有者权益会计,要解决不同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承担的风险及享有的利益等问题。

一、所有者权益概述
(一)所有者权益的性质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体现在净资产中的权益,是所有者对资产的剩余要求权。

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
企业的资产的来源有两个方面: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统称为权益,其含义是对企业资产的所有权。

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之间的区别:(1)性质不同;(2)享受权利不同;(3)偿还期限不同;(4)风险不同.
(二)企业组织形式与所有者权益
企业组织形式一般分为三种: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从会计的角度看,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在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利润的会计业务处理没有明显影响。

但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其所有者权益(业主权益)的会计处理有明显的差异。

这主要是因为法律对不同组织形式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有不同的规定。

(三)所有者权益的内容和分类
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包括四项内容: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对所有者权益进行这种分类能够提供两个方面的重要信息:(1)能够清晰地反映企业内部的资金来源结构;(2)能够反映利润分配政策上的限制因素。

二、实收资本
(一)实收资本概述
实收资本就是投资人投入企业的“本钱”,它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物质基础。

投资人对依法投入的资本享有法定权利并以此为限对企业负债承担责任。

1.实收资本和注册资本
企业对资本的筹集,应该按照法律、法规、合同和章程的规定及时进行。

如果是一次筹集的,投入资本应等于注册资本;如果是分期筹集的,在所有者最后一次缴入资本以后,投入资本应等于注册资本。

企业实收资本比原注册资金数额增减超过20%时,应持资金使用证明或验资证明,向原登记主管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2.实收资本投资人的权利包括下列内容:(1)管理权;(2)分享利润权;(3)分享剩余财产权;(4)优先投资权。

3.实收资本的来源
企业投入资本的来源分类,可以将投入资本分为四类:国家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和外商资本。

(二)实收资本的计价
1. 以货币出资的计价
我国企业投资者一般以人民币出资,企业可于收到时按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作为投入资本入账,按收到的款项与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差额,贷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科目。

外币投入资本属于外币非货币性项目,企业收到投资者以外币投入的资本,应当采用交易日即期汇率折算,不得采用合同约定汇率和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折算,外币投入资本与相应的货币性项目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之间不产生外币资本折算差额。

2. 以非货币资产出资的计价
投资各方如果以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和原材料等实物资产以及以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出资出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这些非货币资产的入账价值,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按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作为投入资本入账,按收到的款项与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差额,贷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科目。

(三)实收资本的会计处理
实收资本会计处理的基本内容是:(1)反映各投资人在企业总投资中所占份
额,为正确划分各投资人对企业的权利提供可靠依据。

(2)反映投资人投入企业资本的增减变动情况,为维持法定资本完整性提供必要依据。

三、资本公积
(一)资本或股本溢价
资本或股本溢价是企业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超过了其在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而形成的差额。

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资本溢价和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溢价。

(二)其他资本公积
根据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要求,凡是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也不应该计入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所有者权益变动,均属于其他资本公积的核算内容。

举例说明发行可转换公司债业务涉及的其他资本公积业务。

(三)资本公积的用途
根据我国公司法等法律的规定,资本公积的用途主要是转增资本。

从本质上讲,资本公积属于投入资本的范畴。

由于我国采用注册资本制度,在投入资本大于注册资本的情况下,就产生了资本公积;因而将资本公积转增资本可以使注册资本更接近投入资本,因而能够更好地反映投资者的权益。

尽管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既没有改变企业的投入资本总额,也没有改变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当然也没有增加企业的价值,但是这样处理仍然有其特定的积极意义。

主要体现在:(1)资本公积转增资本可以改变投入资本的结构,体现了企业稳健、持续发展的潜力。

(2)对于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这样做会增加投资者持有的股份,从而增加公司股票的流通量,进而可以激活股价,提高股票的交易量和资本的流动性。

四、留存收益
(一)留存收益的内容
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生产经营所形成净收益的一种积累,是由企业内部形成的资本。

在性质上与所有者投入资本一样属于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权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的留存收益因实现净利润而增加,因发生亏损而减少。

当公司经营发生严重亏损,以至累积的留存收益总额不能抵补时,就会侵蚀所有者的原始投资。

我国《公司法》规定企业在盈利年度必须从净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积累,
用于各种指定的用途,而不得全部用于利润分配。

留存收益中被指定用途的部分在我国被称为盈余公积,其余没有指定用途部分,被称为未分配利润。

(二)盈余公积
盈余公积按其来源,可分为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两类。

按《公司法》规定,公司应按税后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当此项公积达到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

对于非公司制企业而言,也可以按照净利润10%的比例提取。

任意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公司章程规定或股东大会决议自行决定提取的盈余公积,对其提取比例没有统一规定。

盈余公积的用途:(1)弥补亏损;(2)转增资本或股本;(3)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

(三)未分配利润
未分配利润是指未作分配、也没有限定用途的净利润。

通常,一些企业的当年净利润并非全部用于分配,而是适当留有余地,待以后年度再行分配。

这样在利润分配账户里就会出现贷方余额,这一余额即为“未分配利润”。

这一余额可以逐年累计,所以“利润分配”账户贷方余额反映的是历年累积的未分配利润。

相应地,如果是借方余额则反映了累积的未弥补亏损。

(四)留存收益的会计处理
留存收益的会计处理主要通过“盈余公积”和“利润分配”两个账户进行。

“盈余公积”是所有者权益类帐户。

该帐户的贷方记录盈余公积的提取额,借方记录盈余公积的转出额,余额在贷方,表明已经提取尚未使用或转出的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是“本年利润”的调整帐户,用于记录和反映企业利润的分配去向和结存情况。

在企业盈利的情况下,这个帐户用于记录企业利润分配情况和未分配利润的余额;在企业亏损的情况下,这个账户用于记录企业的亏损弥补情况和未弥补亏损金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