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變遷是偷竊問題的搖籃,
問題家庭是偷竊問題的溫床。
交友不慎是偷竊問題的媒介,
學業失敗是偷竊的伴侶,
心理不健康是偷竊問題的泉源。
-賴妍諼(95年3月)
一、緒論
近日於學校財物失竊頻繁,雖然失竊應屬個案行為,然而若竊盜乃本校學生所為,實乃映照高等教育的冰山一角。
在此,除了在此提醒全校師生應妥善保管財物之外,也應瞭解偷竊者的心態。
偷竊行為的背後成因有許多種,諸如:攻擊、報復、缺錢、尋求刺激、同儕慫恿等皆有可能為潛在因素。
正所謂「不告而取謂之竊」,因此,先探討偷竊者的心態為何?偷竊者的動機為何?何種情況下會促發偷竊者犯案的機會?
二、偷竊行為的動機
一般而言會將偷竊行為分為三種層次,三種層次各有其不同的線索和可能原因,詳述如下:
(一)層次一:
其行為是受到環境上的刺激,而非蓄意的順手牽羊。
例如:在學校教室看到別人遺失的i-cash卡,心想著或許裡面還存有幾百元,且四下無人,因此佔為己有。
在此行為模式中,可找尋到的線索軌跡可能是一時興起的想法,或是平時缺錢因而起貪念,或是缺乏控制衝動的能力。
在層次一的偷竊行為模式中,可能的動機包括:看見他人財物而起貪念;有僥倖的心態,以為不會有人發現;有貪小便宜的心態等。
(二)層次二:
其行為是因為自身有需求需要去滿足,並受到環境刺激所影響,因此蓄意偷竊。
例如:在學校常被同學欺負,趁著班上同學都在上體育課的時候,去翻同學們的書包並竊取貴重物品,以消心頭之恨。
在此行為模式之中,可發現此類學生大多喜歡獨處且人際關係不佳,因此會藉著偷竊來宣洩其負面情緒。
此類學生亦可能是有強烈物慾,出手
闊綽,會帶最新款手機(如i-phone)、LV包包等產品到學校炫耀,以證明自己的能力與價值。
由層次二觀之,其偷竊行為的動機可能是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接納或尊重,亦可能是報復和攻擊的手段,也可能是家庭和同儕給予虛榮的價值觀。
(三)層次三:
其行為是會習慣性的偷竊,且屬於病態性的偷竊。
例如:因為有毒癮且缺錢買毒品,因此加入偷竊集團,兩人一組互相掩飾,前往人群聚集處竊取他人的皮夾和貴重物品,再將偷竊後的物品變賣為現金,繼續供自己吸毒的花用。
在此行為層次中,可發現其線索軌跡是一再地出現偷竊行為,並出入不當場所,打電動玩具、吸食毒品、去酒店找小姐、賭博等,因花費甚鉅且成癮而無法自拔,養成病態的偷竊行為。
三、結語
由三種層次的偷竊行為及其可能動機觀之,偷竊行為可能是一時興起的貪念,也可能是因報復心態而採取的攻擊行動,亦可能是因病態性毒癮、賭博等導致的行為。
無論是出自何種情況,在未經他人許可便取用他人物品就屬於偷竊,切勿心存僥倖的心態,學生若因經濟有困難,或是有毒癮、賭博成癮等偏差行為等,則應告知班級導師,並由學校相關單位共同研擬適當的解決方案。
校內人士,無論是師長或學生,皆應好好保管貴重財物,勿因對他人的信任而鬆懈。
筆者多年前曾在其他學校的輔導中心工作,上完廁所才發現原本放在抽屜的三千元竟然不翼而飛。
抽絲剝繭後,才知道是在該校輔導中心打工的工讀生,因缺錢花用所以鋌而走險。
防人之心不可無,願每位師生在長榮大學生活的過程中,都能平安、身心健康的發展。
文/賴玉珊 2010年5月11日
(筆者現任職於長榮大學諮商中心專任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