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评估与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摘要:2011年,我国新一轮的新建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正式展开。
本轮的评估实施方案与指标体系是在1995-2000年的合格评估,2003-2008年的水平评估,以及2009-2010年的合格评估调研基础上的形成的,展现了新理念、新方法、新风尚。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本次合格评估不仅是一次国家级的认证,而且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对于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与支持,帮助学校科学定位、规范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合格评估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合格评估新建本科院校质量保障高等教育随着2011年12月《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的正式发布,我国新一轮的本科院校教学工作评估工作正式展开。
本次评估主要针对“未参加过教学工作评估的各类新建普通本科学校”,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评完目前已有三届本科毕业生的所有新建本科院校。
1995-2000年间,我国曾对168所“文革”后建立的高校进行了合格评估;2003-2008年,又全方位地对592所本科院校进行了水平评估;2009-2010年,评估中心以常熟理工学院、丽水学院等20所学校作为试点,完成了“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试验的调研工作”。
在充分吸取以上三轮评估的经验的基础上,本次合格评估方案不断修改完善,提出了新一轮合格评估“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引导学校以平常心、正常态对待评估,重在建设过程和改进工作”的新理念、“学校运行数据分析与专家进校考察结合,吸收行业专家与社会人士参与”的新方法、“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求真务实”的阳光评估新风尚。
2011年10月至12月,以新的合格评估方案为标准,赤峰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17所高校完成了正式的第一批新建本科院校的合格评估。
从实际评估情况来看,实现了评估方案提出的“四个促进,三个基本,两个突出,一个引导”的核心目标,“有利于政府了解和把握高等学校的办学状况,对高等学校实施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合格评估的作用不仅在于一般意义上的“认证”,甚至超过“有利于促进学校明确办学定位,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加快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评估预期目标。
总体说来,本次合格评估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初步解决了三个问题:办学资金短缺问题,办学层次定位攀高问题,办学以规模扩张为中心问题;同时为新建本科谋划了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更通过评估,凝聚了人心,为学校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一、合格评估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初步解决了办学资金问题我国高校办学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与学费收入,两部分合计比例占到80%左右。
而在政府拨款总量不足,学费收入快速增长可能性不高的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经费与办学条件不容乐观。
据统计,“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92%、学生人数84.4%的地方高校,获得的教育经费却只占全国普通高校经费收入的57%。
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仅为部属高校的49%”。
为了快速发展,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通过金融机构借贷办学经费,虽然一时解决了办学资金问题,可是巨大的还贷压力和利息偿还,为学校后续发展带来了风险与资金压力。
本次合格评估首先就是要初步解决这一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参评条件之一就是要求对学校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须达到《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财教[2010]567 号)规定的相应标准,并要在2012年底达到12000元。
由于目前地方各类高校平均生均拨款数均不超过8000元,而生均拨款占高校经费收入的比例大约在40%左右,因此,2012年经过评估后的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经费比例将增加20%左右。
合格评估必然促进地方政府与主管部门对于新建院校的重视,确保投入增加,初步改善办学资金短缺问题。
同时本次评估还广泛邀请社会与行业人士参与,一方面吸取社会各方面意见,一方面也是扩大学校影响,促进政府、企业、学校多方联合,形成合作机制,建立合作平台。
从侧面帮助新建本科院校在社会、行业、企业中扩大影响,增加办学资源筹措渠道,扩大社会服务、社会捐赠等收入的数量以及其在高校收入中的比例。
二、合格评估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明确了层次定位由于政策导向、办学传统等因素,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层次类型定位上存在着明显的过度攀高的倾向。
我国的新建本科院校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大众化不仅仅是毛入学率的数字变化,更多的是高等教育质的变化。
以往单一的、精英式、学术化、研究型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必然要被多样化的、满足不同社会需要的、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所取代。
但是由于缺乏政策指导与深入的教育科学研究,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初期往往延续了传统的学术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在学校发展方向与定位上以学术价值为指向。
人才培养和学校类型定位上因循守旧,以办研究型大学培养学术人才为目标;层次定位上不断求高,发展学术硕士、博士层次教育,以不断升格为发展目标;在学科专业定位上求全求大,以办综合性大学为目标,忽视对地方经济的契合度相关性。
从根本上说,这都是忽视了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首先应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尤其要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目前在同一发展目标指引下的新建本科院校,“一方面形成过度教育,另一方面导致学非所用,势必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它的直接后果是用人部门难以获得适用人才,毕业生也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
本轮合格评估,针对这一问题,重点提出了“两个突出”:新建院校应该突出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
通过评估给予了新建院校发展的规定性目标,帮助新建本科院校充分认识高等教育体系是个多层面的概念,“包括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纵向层次,也包括研究型、理论型、应用型、技能型等横向层面。
”各个层面没有高低之分,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完成不同的任务。
在“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引导下,新建本科院校通过自评报告的撰写对学校发展历史与思路进行回顾,对学校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对学校发展问题进行自我剖析,重新进行自我认识与定位。
而专家集中考察的过程更像是对学校领导与中层干部的集中辅导、培训,通过访谈传播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理念与应用型本科的办学思路,通过查找问题发现办学过程中与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不符合的做法,通过总结学校特色亮点,引导学校特色发展、优质发展、科学发展,办成社会需要的高水平大学。
三、合格评估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心从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升除了层次攀高之外,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由于过于重视规模的扩张而导致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分配以“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基本原则,各类专项补助主要拨给“985工程”与“211院校”等老牌重点大学,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多设置专业、多招学生,才能从定额拨款与学费收入获得足够的办学经费与扩张资本。
根据2010年数据,“254所学校在校生规模平均数为13107.43人(民办江西蓝天学院在校生规模甚至达到了5.3万人),远远高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全日制在校生9086人的平均规模。
……江西省新建本科院校全日制在校生平均数最高,达到了22533.89人。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多由专科院校、成人高校合并发展而来,先天条件不足,规模的快速扩张,必然带来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管理不够规范、缺乏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等问题,并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同时规模扩大,使得生源问题成为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潜在危机。
2008年以来,我国高考人数连续四年下降,据统计,下降趋势要延续到2020年。
同时由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大规模进入我国,加上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发展壮大,新建院校发展受到前后夹击,甚至会陷入生存危机。
解决以上问题与潜在危机的唯一方法就是将学校的发展重心从规模的扩张转变为质量的提升上来。
而本次合格评估正是要帮助新建本科院校真正在教学上成为区别与专科院校的合格本科,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新建本科院校“有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重视建立并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实际上,整个《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除了“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部分考察学校办学总体思路,以及“教学质量”部分考察最终的教学质量外,其他五个部分都是用以考察并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部分,对师资总体数量与结构上提出了要求,同时重点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校对教师的培养;“教学条件与利用”部分对教学硬件与教学经费投入提出了硬性指标;“专业与课程建设”部分从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质量管理”要求学校从制度和人员上初步形成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从学习氛围、学生服务等方面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与学习环境。
四、合格评估为新建本科院校谋划了教学改革方向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在准确定位,各项工作以教学为中心的基础上,办学成败的关键在于课堂与实践中的各项教学环节是否贯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精神。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属于5a2型,主要培养各行业所需的各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区别于5a1型高校培养理论研究人才,同时也区别与5b型高校培养的生产一线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刚引入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多以传统的学术型高校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这种教学理念根源于洪堡创建柏林大学的基本思路,“教学科研结合,教学自由,学习自由”。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带有强烈的研究性、学术性、自由性。
学习的内容上以理论知识为主,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离,难以学以致用;教学方法上,关注于理论体系的展开与构建,关注于真理探究的过程,学生缺乏对理论运用的锻炼;尤其教学安排上,学生被前提预订为真理的探寻者,拥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与知识准备,学生学习缺乏严格要求与紧密安排。
正是在传统的学术型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所学习到的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不足以应付工作,一方面造成了大学期间的知识“所学非所用、不重要”的基本认识,并不断传递给尚未毕业的甚至刚入学的学生,对学习动力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使得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产生无法应付工作的印象,不愿意接收应届毕业生。
因此本次评估特别重视从根本上改变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工作,使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
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上,强调“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企(事)业或行业合作举办专业、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指标体系1.3),培养行业、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从师资上,强调要拥有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指标体系2.1);教学条件上强调“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指标体系3.1);教学安排上要求“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的比例”(指标体系4.1),尤其重视对实验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与实际效果(指标体系4.3);在最终结果上要求毕业生掌握“掌握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能力”(指标体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