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红豆杉的鉴别研究李效贤,张春椿,熊耀康*(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310053)摘要 目的:对南方红豆杉枝叶进行鉴别研究。
方法:采用系统的中药鉴定方法对南方红豆杉枝叶的性状、组织显微进行研究,并以10 脱乙酰巴卡亭 (10 DAB )为对照对南方红豆杉枝叶进行薄层鉴别。
结果:南方红豆杉枝叶性状特征:茎上小枝不规则互生,叶片全缘,近革质,中脉隆起明显,叶背具有2条黄褐色气孔带。
茎横切面特征: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发达,年轮清晰,有髓射线,髓发达;叶横切面特征:叶表面具角质层,叶肉组织异面型,栅栏组织通过中脉,气孔分布于下表皮;叶上表皮栅表比为0 33,叶下表皮气孔带内的气孔指数为0 074~0 085;粉末特征:表皮细胞、纤维、气孔多见,色素块棕色或红棕色,木栓细胞黄棕色,管胞多为环 螺纹和螺纹,偶见绿色草酸钙方晶。
薄层色谱法可检出10 DAB 。
结论:本研究结果为南方红豆杉的药材鉴定、资源利用和质量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南方红豆杉;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色谱鉴别中图分类号:R 282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4454(2011)04 0538 03收稿日期:2010 06 03基金项目:浙江省中医药管理重大项目(2007ZA002);浙江省科技厅项目(2008C32020);浙江省中药现代化项目(浙财企字[2009]331)作者简介:李效贤(1984 ),女,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E m ai :l xi aoxian07@126 co m 。
*通讯作者:熊耀康,Te:l 0571 ********,E m ai:l x i ongyaokang @to m co m 。
南方红豆杉Taxus w allichiana Zucc var m airei (Le m ee et L vl)L K Fu etN L i 为红豆杉科红豆杉属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南岭山脉等地区的山地或溪谷1。
据 本草纲目 记载: 其性辛、味甘,大温,归胃、肝经 ,具有解毒、散结、止痛等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症瘕积聚、瘀血经闭,食积胀痛、霍乱、伤寒等症。
现代研究表明,南方红豆杉枝叶中含有紫杉醇、10 脱乙酰巴卡亭 (10 DAB )等数种抗肿瘤活性物质,对乳腺癌 2,3、卵巢癌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疗效较好4,5。
关于南方红豆杉的生药学研究尚未见详细报道,为了开发利用并能准确鉴别南方红豆杉,笔者对其枝叶的组织、粉末特征及薄层鉴别进行了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仪器与材料1 1 仪器 E200三目显微镜(日本N I KON 公司),数码相机(日本N I K ON 公司),2235转轮式切片机(襄樊徠克生物电子仪器厂),TB 718E 型生物组织自动包埋机(泰维科技)。
1 2 材料 南方红豆杉1~4年生枝叶采自浙江宁海,经浙江中医药大学姚振生教授鉴定为红豆杉科红豆杉属植物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Zucc var ma irei (Le m ee et L v l)L K Fu et N L i 的枝叶,凭证标本保存于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标本馆。
10 脱乙酰巴卡亭 (10 DAB )标准品(批号:054K1372)购自美国si g m a 公司;石蜡为专供生物组织切片用;所用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2 性状鉴别茎呈圆柱形,多分枝,小枝不规则互生,1~4年生小枝直径约2mm,表面黄绿色至黄褐色。
叶易脱落,呈螺旋状着生,排成两列,条形,微弯,黄绿色至黄褐色,长1 5~3c m ,宽0 25~0 35c m ,上部渐窄,先端急尖或渐尖,叶柄短,叶基扭转;叶片全缘,近革质,上面中脉隆起明显,叶背具有2条黄褐色气孔带。
质脆,易折断。
气微,味苦、涩。
3 显微鉴别3 1 茎横切面 木栓层由3~7层细胞构成,排列紧密,沿切线延长。
栓内层细胞5~7层,细胞长方形、类圆形,直径3~10 m,排列疏松并向内逐渐变小。
韧皮部由7~9层细胞构成,细胞长方形、类圆形,排列整齐,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发达,年轮清晰。
髓射线宽1~2列细胞,细胞由内向外逐渐增大并呈径向延长。
髓发达,细胞圆形、类圆形,直径8~10 m 。
见图1。
3 2 叶横切面 叶表面具角质层,厚约0 33 m 。
上、下表皮均有1层排列紧密的细胞构成,细胞类圆形,大小不等,直径6~11~14 m,排列紧密。
气孔分布于下表皮,内陷成行排列。
叶肉组织异面型,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明显,栅栏组织通过中脉,由1~2层细胞组成,细胞长圆形,直径0 8~1 8 m;海绵组织由多层细胞组成,细胞类圆形、椭圆形,大小不等,直径0 5~2 9 m,细胞间隙较大,排列疏松。
叶脉处传输组织明显,形成层明显,木质部位于向茎面,韧皮部位于背茎面。
见图2。
538 Journa l o f Ch i nese M ed ici na lM a teria l s 第34卷第4期2011年4月图1 南方红豆杉茎横切面详图1 皮层2 木栓组织3 韧皮部4 形成层5 木质部6 髓射线 7髓图2 南方红豆杉叶片横切面详图(通过主脉)1 角质层 2 上表皮 3 栅栏组织 4 海绵组织 5 木质部 6 形成层 7 韧皮部 8 下表皮3 3 叶上、下表皮 叶上表皮细胞长方形,排列紧密,细胞壁念珠状增厚,壁厚约0 3 m ,细胞长约33 m,宽约10 m;栅表比为0 33;无气孔。
叶下表皮细胞排列紧密,长约66 m,宽约12 m 。
气孔较多,中脉两侧各有1条气孔带,每条气孔带均有12~14列气孔组成,气孔带内的气孔指数为0 074~0085。
见图3。
图3 南方红豆杉叶表面观图1 上表皮2 下表皮3 4 粉末 黄绿色。
表皮细胞长方形,排列紧密,内含淡黄色物质。
气孔不定式,分布于细胞碎片上,表面观类圆形,直径约1 7 m;保卫细胞周围有4~6个副卫细胞。
色素块散在或聚集存在,棕色或红棕色,形状大小不定。
木栓细胞黄棕色,呈规则的多角形,细胞壁均匀增厚,直径10~16 m,壁厚约0 5 m,管胞多为环 螺纹和螺纹,梯纹少见,直径2~18 m,管胞壁厚约0 29 m 。
纤维多见,偶见绿色草酸钙方晶。
见图4。
图4 南方红豆杉枝叶粉末图1 表皮细胞2 木栓细胞3 管胞4 色素块5 气孔6 纤维7 方晶4 薄层鉴别4 1 供试品溶液制备 称取南方红豆杉药材粉末1g ,加甲醇20m L ,40 以下超声提取30m in ,滤过,滤液40 以下减压回收至干,残渣加三氯甲烷30mL 使溶解,水萃取3次,每次10mL ,弃水层,三氯甲烷层40 以下减压回收至干,残渣加甲醇2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备用。
4 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10 DAB 标准品4 98m g ,加甲醇定容至10m L ,作为对照品溶液。
4 3 薄层色谱鉴别 分别吸取对照品溶液及供试品溶液各5 L ,点于同一硅胶G 薄层板上,以二氯甲烷 乙酸乙酯 甲醇(8 1 2 0 8)为展开剂,展开,待展距达8c m 后,取出,晾干,喷10%香草醛浓硫酸溶液,热风吹至斑点显色清晰。
供试品色谱中在539 Journa l o f Ch i nese M ed ici na lM a teria l s 第34卷第4期2011年4月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见图5。
图5 南方红豆杉薄层色谱图1 10 DA B 对照品 2 供试品溶液5 小结与讨论南方红豆杉枝叶的主要性状特征:茎上多分枝,小枝不规则互生。
叶片全缘,近革质,螺旋状着生,排成两列,叶柄短,叶基扭转,中脉隆起明显,叶背具有2条黄褐色气孔带。
南方红豆杉枝和叶的显微组织特征明显。
尤其是叶片的特征,其表面具角质层;叶肉组织异面型,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明显,栅栏组织通过中脉;中脉上木质部位于向茎面,韧皮部位于背茎面;叶上表皮无气孔,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念珠状增厚,栅表比为0 33;叶下表皮中脉两侧各有一条气孔带,每条气孔带有12~14列气孔组成,气孔带内的气孔指数为0 074~0 085。
药材粉末的主要显微特征包括:表皮细胞内含淡黄色物质,气孔不等式,木栓细胞呈规则多角形、管胞多为环 螺纹和螺纹,纤维多见,偶见绿色草酸钙方晶。
其中,茎中无环髓带,粉末中不等式的气孔和绿色草酸钙方晶是与东北红豆杉枝叶6相区别的特征。
本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了南方红豆杉枝叶中的10 DAB ,方法简便,专属性强,重现性好。
参考文献[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植物志[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37 447[2]Lu isa P M,F rancesca G,F abr izi a M,et al Ev i dence t hatl ow doses o f taxo l enhance t he functi onal transacti va tory prope rties of p53on p21w a f promo ter i n M CF 7breast cancer cells[J] Federation of European B ioche m ical Socie ties ,2006,580(9):2371 2380[3]Pand i M,M an i kandan R,M uthu m ary J ,et al A nticancerac tiv ity o f f unga l taxo l der i ved from Bo tryod i p l odia theobro m ae Pa t ,an endophytic f ungus ,ag ai nst 7,12d i m e t hy l benz(a)anthracene(DM BA ) i nduced m a mm ary g l and ca r c i nogenesis i n Sprague daw ley rats [J] B iomed icine &P har m acotherapy,2010,64(1):48 53[4]Dao M N,A aron G C ,R ishindra R,et a l Po ten tiation of paclitaxe l cytotox icity i n l ung and esophageal cance r cell s by pha r maco l og ic i nhi b iti on o f t he phospho i nositi de 3 k i nase /prote i n k i nase B (A kt) m ediated si gna li ng path w ay [J] The J ournal of T 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 ery,2004,(127)2:365 375[5]Baratti D,M ar i an iL,La terza B ,et al Tu m or l ys i s syndrom eassoc iated w ith w eek l y paclitaxe l treat m ent i n a case w ith ova rian cancer[J] Gyneco l ogic O ncology,2006,103(2):752 754[6]王冰,郑红月,肖晶,等 东北红豆杉的生药鉴定[J]中草药,1998,29(4):267 269中药材 杂志多次荣获全国医药科技信息成果奖,欢迎订阅!540Journa l o f Ch i nese M ed ici na lM a teria l s 第34卷第4期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