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学品化学复习题
7.Span-蔗糖双脂肪酸酯;
8.葡萄糖苷甲醚-聚氧乙烯葡萄糖苷甲醚。
32.W/O乳液常用:
1.蜂蜡硼砂皂-双硬脂酸铝;
2.硬脂酸钙皂-双硬脂酸铝;
3.蜂蜡钙皂-羊毛醇;
4.硬脂酸钙皂-丙二醇硬脂酸酯;
5.三聚甘油异硬脂酸酯-蜂蜡硼酸皂。
33.相转变温度(PIT)
温度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却相当显著。当温度升高时,亲水基的水化程度减小,在低温时形成的O/W乳状液在高温下有可能转变成W/O乳状液。
6.中试考核,小批量生产,供样征求用户意见,固定配方
38.配方研究中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
1.单因子寻优实验法
2.多因素变换优选法
3.平均试验法
4.正交试验法
5.均匀设计试验法
6.数学模型拟合法
39.实验设计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1分析各因子与产品性能指标的关系
2找出各因子影响指标的主次
3确定优化的配方和工艺条件。
A.降低界面张力;
B.在分散粒表面形成吸附膜起机械保护;
C.使分散粒子表面带相同电荷,避免粒子的凝聚。
31.O/ W乳液常用:
1.硬脂酸三乙醇胺-单硬脂酸甘油酯;
2.硬脂酸钙皂-单硬脂酸甘油酯;
3.十六醇硫酸钠-十六醇;
4.十六醇硫酸钠-胆甾醇;
een;
6.Span-蔗糖单脂肪酸酯;
26.表面活性剂的柔软性——当纤维吸附了表面活性剂之后,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团朝向纤维表面的外侧,在纤维之间形成一层润滑剂膜,降低了纤维的静摩擦系数,使纤维的平滑柔软性增加。
27.表面活性剂的抗静电性——具有比较大的疏水基团和比较强的亲水基团的表面活性剂在纤维界面吸附时,疏水基朝向纤维,亲水基朝向空气,使纤维的离子导电性能和吸湿导电性能增加,使纤维的表面电阻降低,防止了纤维表面静电的积累.
17.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起泡力一般都比较大。其中肥皂是一类起泡力强的表面活性剂,它的起泡力和生成泡的稳定性与亲油基碳链的长度有关。
聚氧乙烯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起泡力随环氧乙烷加成数的不同而异。环氧乙烷加成数较小时,溶解性差,起泡力小。随着环氧乙烷加成数的增加,起泡力逐渐增加。
18.乳状液的类型
1.水包油型乳状液(O/W):少量油分散在大量水中,
一、极性相似相溶
聚合物与溶剂的化学结构和极性相似时,两者是相互溶解的。
二、溶解度参数相等相溶
内聚能,内聚能密度,溶解度参数。非(弱)极性高分子材料,它与某一溶剂的溶解度参数相差不超过时便相溶。
三、溶剂化原则
溶剂-溶质间作用力大于溶质间作用力时,溶质将发生溶解,含亲电基团的高分子易和含亲核基的溶剂相互作用而溶解。
5.便于包装、储运和销售
6.美化商品外观,提高竞争力
42.剂型加工中常用的助剂有:
1.填充剂
2.表面活性剂
3.溶剂
4.增效剂
43.微胶囊
概念:将药物盛装于硬质空胶囊或具有弹性的软质胶囊中制成的固体制剂。
优点
1、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提高药物稳定性,
2、起效快、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
3、弥补其他剂型的不足(液体药物固体剂型化)
。聚氧乙烯的链长分布:越宽PIT越高
。油相中的添加剂对其极性的改变:极性增加PIT降低
35.乳状液的制备方法与设备
1.乳化剂加于水中
2.乳化剂加于油中(转相乳化法)
3.轮流加入法
4.初生皂法
5.转相温度乳化法
乳化设备主要有:
简单搅拌器,胶体磨,均质器,超声波乳化器
36.影响乳化体系稳定性的因素
1.油水两相的体积比
23.增溶原因:不溶于水的有机物质进入胶束内部,呈现热力学上各向同性溶液的缘故。
在一定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所溶解的被增溶物质的饱和浓度称为增溶量。
24.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克拉夫点(Krafft Point)
在温度较低时,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一般很小;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逐渐增加;在达到某一温度后,溶解度突然增大,溶解度突然增大的温度称为克拉夫特点(Krafft Point)。
亲油基:易溶于油,具有亲油性质
9.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有哪些?可以起乳化、分散、增溶、润湿、发泡、消泡、保湿、润滑、洗涤、杀菌、柔软、拒水、抗静电、防腐蚀等一系列作用
10.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胶束的起始浓度。在使用表面活性剂时,
一般要求其浓度在cmc以上。
11.HLB值:表示分子内部平衡后整个分子的综合倾向是亲水的还是亲油的。双亲分子中极性基团极性越强,HLB值越大,亲水性越强;双亲分子中非极性基团越长,HLB值越小,亲水性越弱。阴、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在1~40之间,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在1~20之间。
4、延缓药物的释放。
44.粉剂的制造方法:
1.简单吸收法
2.反应-吸收结合法
3.干混法
4.喷雾干燥法
5.转鼓干燥法
45.片剂的加工一般是将有效组分与各种赋形剂混合后经过湿颗粒法压片或粉末直接压片。
用于制备片剂的物料和各种辅料必须具有流动性和可压缩性,还需具有一定的粘性。当配方物料不具备这些性能时,就需要添加一些辅料(赋形剂)。常用的赋形剂有稀释剂和吸收剂(淀粉、糊精、碳酸钙),润湿剂和粘合剂(水、乙醇、羧甲基纤维素、淀粉浆)和润滑剂(硬脂酸镁、滑石粉、液体石蜡)。
2.乳化剂的配比和用量
3.乳化体系的粘度
4.乳化器器壁的极性
5.乳化体系的酸碱度
6.乳化体系的温度
37.配方设计的实施步骤
1.收集和分析相应的配方资料
2.拟定与工艺相适应的基本配方和各组分的用量范围
3.采用系统实验方法对基本配方的主要组分进行配方优化
4.参照试样的性能检测结果进行配方组分和用量调整
5.确定小试配方,对配方组分和用量进行再优化
49.膏剂的基质有三种:
1.油脂性基质
2.乳剂型基质
3.水溶性基质
50.乳状液类型的鉴别
1.染色法:苏丹Ⅲ和甲基橙
2.稀释法
3.电导法
4.滤纸润湿法
5.光折射法
51.膜剂——药物溶解或均匀分散于成膜材料中而成的薄膜。
46.气雾剂是指将化学品的有效组分和抛射剂一同封装在带有阀门的耐压容器中,使用
时借助抛射剂(液化气体或压缩气体)的压力,能够定量或者非定量地将内容物以雾状、糊状或泡沫状的形式喷出的制剂。
47.气雾剂的十大特点
1.制剂洁净,不受外界污染
2.药剂与空气隔绝,不会发生氧化和水合作用
3.使用方便,可随意喷覆
5.助剂又分为:
印染助剂、塑料助剂、橡胶助剂、水处理剂、纤维抽丝用油剂、有机抽提剂、高分子聚合物添加剂、表面活性剂、农药用助剂、混凝土添加剂、机械及冶金用助剂、油品添加剂、炭黑(橡胶制品的补强剂)、吸附剂、电子用化学品、造纸用化学品及其他助剂等19个门类。
第二章基础理论
6.物质间的溶解与共混规律有哪些?
12.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润湿作用可看作是表面活性剂的一种界面定向作用,是将一种流体从基质表面把另一种流体取代掉的过程。液体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主要起两方面作用:
(1).在固体表面发生吸附,改变固体表面性质;
(2).提高液体润湿能力。
13.润湿过程可分为三类:
A.θ≤180°时,沾湿润湿;
B.θ≤90°时,浸入润湿;
(6)产品周期短,更新换代快,多采用间歇式生产工艺。
3.精细化学品的定义:能增进或赋予一种产品以特定功能,或本身拥有特定功能的小批量、高纯度的化学品
4.精细化工产品的门类:日本:30类;美国:38类;我国:11类
1.农药;2.染料;3.涂料(包括油漆和油墨);4.颜料;5.试剂和高纯品;6.信息用化学品(包括感光材料、磁性材料等);7.食品和饲料添加剂;8.黏合剂;9.催化剂和各种助剂;10.化学原料药和日用化学品;11.功能高分子材料
2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浊点(Cloud Point)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一般在低温时易与水混溶,升至某一温度后,溶液变浊,即有表面活性剂析出,此温度称为该表面活性剂的浊点(Cloud Point)。
浊点可用于衡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溶解是由于聚氧乙烯链中的氧原子与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所致,温度升高时此种氢键易被破坏,于是发生析出、变浊现象。
3.提高连续相的粘度;
4.降低两液相间的界面张力;
5.多种表面活性剂复配使用;
6.调节pH,使得液滴表面上带有更多的电荷;
7.添加一些有效的乳化稳定剂;
8.尽量避免温度的变化、振动、摩擦、蒸发、浓缩或稀释等情况的发生。
20.破乳——消除乳状液的稳定化条件,使乳状液发生破坏.
破乳的方法:机械法、物理法和化学法。
连续相:水分散相:油
2.油包水型乳状液(W/O):少量水分散在大量油中,
连续相:油分散相:水
在没有乳化剂存在时,一般是体积大的一相容易形成连续相。有乳化剂存在时,亲水强的乳化剂易形成O/W型,亲油性强的易形成W/O型乳液。
19.有助于乳化液稳定的措施
1.减小不连续相液滴离子的直径;
2.缩小两相的密度差;
4.避免对使用者皮肤的污染
5.减轻用药者的局部痛苦
6.药物喷洒均匀,使用剂量少,效率高
7.雾粒大小均匀,容易吸收
8.每次喷出的剂量可控
9.气雾颗粒小,表面积很大,漂浮时间长。使用效果好
10.喷射功能和雾化条件可调,应用领域广
48.各种分散体的表面积排序:
溶液剂>混悬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丸剂
28.水溶性高分子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作用一般有三种:
A.电性作用;B.疏水作用;C.色散力作用。
29.水溶性高分子物质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间作用的强烈次序为:
PVA<PEG<CMC<PVAC<PPG≈P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