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第二节中药性能的理论知识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
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
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3、五味理论(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五)气味配合1.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
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多个。
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
b.一气二味。
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1.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2.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3.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4.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2.气薄(寒、凉)者降气厚(热、温)者浮味薄(辛、甘、微苦)者升味厚(酸、苦、咸)者沉3.性味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4.临床疗效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
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
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1.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毒性理论(一)含义“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2.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毒”即是药。
b.药物的偏性,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
(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1.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不当。
8.管理不善。
9.辨证不准。
10.个体差异。
11.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
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
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
又称功能、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 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温里、攻里等。
对应寒热辩证:散表热、清里热、散表寒、散里寒。
对应虚实辩证:补虚、泻实等。
对应阴阳辩证:补阴、滋阴、敛阴、助阳、温阳、回阳等。
(2)针对病因辩证的功效对应六淫与疫疠:散风、袪寒、清暑、燥湿、清热、泻火、解毒等对应七情:镇惊,解郁、安神、醒神等。
对应饮食劳伤:消食、消积、补虚、强身等。
对应外伤:生肌、敛疮、续筋接骨、解蛇虫毒等(3)针对气血津液辩证的功效对应气病辩证:补气、行气、降气、敛气等对应血病辩证:养血、活血、止血、摄血等对应津液辩证:生津、化痰、逐饮、利水,逐水等。
(4)针对脏腑辩证的功效对应心脏:养心、清心、泻心火、补心血、通心脉等。
对应肺脏:宣肺、温肺、清肺、润肺、敛肺、降肺气等。
对应大肠:通肠(便)、润肠、滑肠、涩肠等。
对应脾脏:补脾、健脾、温脾、运脾、清脾热、补脾气、升脾阳等。
对应肝脏:疏肝、清肝、养肝、泻肝、平肝、潜肝、息肝风等。
对应胆腑:利胆、清胆、温胆、利胆排石等对应肾脏:温肾、固肾、滋肾阴、补心气、助肾阳、补肾气、益肾填精等对应膀胱:清利膀胱湿热、散膀胱冷气等。
对应三焦、脑腑、清上焦、健脑、醒脑、暖宫等。
2.按中药治疗学分类(1)对因功效(病因)属于袪邪:袪风、散寒、除湿、清热、泻下、涌吐、解毒、杀虫等属于扶正: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属于调整:疏肝、柔肝、宣肺、和中、理气、活血、安神、开窍、潜风、息风等属于削除病理产物:消食、利水、袪痰、化瘀、排石、排脓等。
(2)对症功效(症状)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
(3)对病证功效截疟、蚀疣、袪风湿、通鼻窍、利胆退黄、消痈排脓、驱杀绦虫等。
(4)对现代病症功效夏枯草降血压,决明子降血脂,天花粉降血糖,半枝莲抗肿瘤等主治的概念与表述(一)指药物在临床的主要适应病证,也称主要适应范围,简称主治。
(二)表述中药主治病的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疟疾,肺痈、肠痈、水火烫伤、毒蛇咬伤等。
证名类主治病证是指以疾病的证名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热淋、血淋、热咳、冷哮、黄疸、风热表证、风寒表证、风寒挟湿表证等。
症状名类主治症证是指以病或证的某一症状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惊悸、耳鸣、耳聋、口臭等。
(三)二者关系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
主治病证是确定中药功效的依据,功效又担示了中药的主治病证。
第四节中药配伍的理论知识目的增强治疗效能,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减少不良反应单味中药配伍同用的七种情形单行:单用一种药的配伍关系一般配伍:两种及两种以上药物相互配伍使用,共同发挥临床疗效。
包括相须、相使、相杀、相畏、相恶、相反。
单行:单用一种药即可治愈疾病。
如独参汤,单用一味人参补气固脱;清多散就是单用一味黄芩,治肺热咳血的病证。
相须:指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原有疗效。
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效果;大黄配芒硝,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效果;全蝎配蜈蚣,能明显增强止痉作用相使:指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然不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加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如补气和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伏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相畏:指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养减轻或消除,故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相杀:指导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故生姜杀生半夏,生姜杀生南星。
由此可见,相杀和相畏是同一种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
相恶:指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相反:指导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
第五节方剂学概论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所以,首先要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准确而缜密地遣药组方。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八法理论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在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创造性地总结出一整套中医药辩证论治的体系,此处常讲“八法”,是指清代程种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纳总结。
(一)汗法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邪的方法,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二)吐法吐法是通过涌汢,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多用于实邪壅塞、病情急剧的病人。
若病情虽急,却有体虚气弱,尤其是孕妇,都必须慎用。
(三)下法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中积滞,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四)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达到袪除病邪的一种治法。
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
(五)温法温法是通过温中、袪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邪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适用于脏腑经络因寒邪为病的一种治法。
(六)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以清除火热之邪,适用于里热证的一种治法。
至于外感六淫之邪的表热证,当用汗法之辛凉解表法治疗。
(七)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各聚而成的有形之结,使之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八)补法补法是通过滋养、补益人体气血阴阳,适用于某一脏腑或几个脏腑,或气血、阴、阳之一,或全部虚弱的一种治疗方法。
组方理论君药(又称主药)指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
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佐肋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
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灶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