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航企业文化理念及品牌价值体系宣贯大会的讲话(2012年8月9日)刘绍勇尊敬的韩天副局长,尊敬的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刚才韩局长代表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做了个非常重要的讲话,对东航的企业文化进行了点评,对我们的工作特别是管理提升和文化落地等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马书记对东航这几年文化品牌理念的提炼工作和建设工作做了很详细的介绍,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从09年以来,各级党委、各部门围绕中心工作,归纳实践经验,结合东航特色,为新版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最终确立贡献了智慧和创意,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在此我代表集团公司向大家表示感谢。
我们的文化基因正源自于我们日复一日的工作实践,我们的文化精髓也蕴含着大家共同的智慧结晶,如何让源于实践、成于实践的企业文化理念融入实践、指导实践,这是我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的主要目的。
下面我想就这一问题与各位做几点交流,重点想说四个字。
第一个字是“新”,说得是传承与创新。
首先有两个概念要和大家讨论一下:一个是“企业的文化”,一个是“企业文化”。
从哲学角度看,企业的文化是客观存在,随企业组织的诞生而诞生,随企业组织的发展而发展。
有优秀的企业的文化,也有不良的企业的文化。
从企业的文化到企业文化,这是一个过滤和求精的过程,是一个凝聚员工共识的过程。
企业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企业的成长而发展,沿着一条看不见的脉络在传承,在企业砥砺奋进的过程中不断吐故纳新。
东航成立几十年来,日积月累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既有企业的文化,也有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引领着东航从诞生到壮大。
20世纪90年代,我们连续八年位居国内航空公司经营效益首位;2001年,我们进入全球航空公司盈利前十强。
但这之后我们的发展速度渐渐放缓,并且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有抓住民航改革重组以来难得的黄金发展期,逐渐步入低谷。
历史孕育文化,辉煌也好,困顿也好,其背后都有文化的因子在发挥着作用。
我们不能武断地说过去的文化是好还是坏,而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去看待它。
衡量是否优秀的企业文化首先要判断企业在环境中的生存和适应状态。
如果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它的产品深受顾客喜爱,它的形象屡获顾客认同,它的员工流动性低且忠诚度高,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它的企业文化是适应时代趋势和发展要求的,反之就是不适应,就需要对文化进行再造。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风险考验着企业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企业自身具有文化适应性。
美国企业大多有这样一种文化共识:凡是持续变革和创新的,就能被市场接受;凡是不变的,不肯创新的,就要被市场淘汰。
企业文化的自我更新、自我学习、自我超越的能力是保证企业持续经营的根本动力。
企业文化学的奠基人劳伦斯·米勒曾预言:“企业最终的竞争优势在于它的学习能力以及将其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
”我们需要在继承原有的优良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开启全新的理念来应对变化的环境,以此理念来锻造员工的行为习惯。
唯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适应变化的环境、承接未来的挑战、实现我们的梦想。
文化在根本的价值追求上是恒久不变的,这是文化的种子,需要通过传承而落地生根;文化在沉淀实践的智慧与经验上是与时俱进的,这是文化的枝叶,需要通过创新而蓬勃生长。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传承与创新,缺一不可。
第二个字是“行”,说得是理念与习惯。
人们通常有一个误区,认为文化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但其实文化深植于我们的内心,遍布在我们的周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文化能让我们习惯性地做出选择: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
所以我们的价值观、行为选择以及价值判断都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决策中,这些习以为常的行为习惯,正是企业文化最终的表现形式。
文化不是口号,而是全体员工的信条和行为准则。
文化理念作为行动先导,必须经过转化才能确保落实到行动上。
我们强调企业文化落地,其实就是希望每一个员工都能够把我们倡导的理念转化为一个个创新的行为和结果。
当一个企业的文化理念体系形成之后,企业文化建设就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深植”阶段,即让文化理念真正融入心、融入脑,融入每一个员工和每一个组织的血液,修于心,笃于行,最终转化为员工自觉遵守的行为习惯和行动准则。
企业文化深植是个系统工程。
狭义地看,它是文化理念的推广、渗透、转化的过程;广义地看,它是企业的成长过程,是企业良性的、长期的、动态的演变过程。
深植工作,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的事情,必须是全员的共同行为,必须依靠公司每个部门的自觉贯彻和部门间的良性互动。
要本着“从员工中来,到员工中去”的原则,让新文化、新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真正构建出一种能够获得全员认同和喜爱、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和进取、能够确保安全稳定和业绩增长、能够持续推动东航变革和健康发展的企业文化。
我很认同这样一段话:“企业文化不是管理方法,而是形成管理方法的理念;不是行为活动,而是产生行为活动的原因;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中反映的处世哲学;不是工作,而是对工作的热情;不是地位,而是对地位的心态;不是服务,而是服务中体现出的精神境界。
总之,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一切活动之中,而又流溢于一切企业活动之上。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理念与习惯正是它取得成果的两个领域,只有二者互为促进良性发展,“企业”才能文化“企业人”,企业文化才能真正融为引领企业积极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三个字是“兴”,说得是文化与品牌。
文化与品牌联系紧密而又彼此区分。
文化建设侧重于内部凝聚人心,品牌侧重于外部提升形象。
两者的连接点在于理念的相通和对价值的追求。
丹麦未来学家罗尔夫·詹森在《梦想社会》里说道:“当我们购物时,事实上我们在商品内寻找故事、友情、关怀、生活方式和品性,我们是在购买感情。
”观察市场不难发现,成功企业的成功产品都和顾客的内心产生共鸣。
当我们手握苹果手机时,内心所感受到的已经不止是通讯,而是创新与潮流;当你将一枚戒指给另一方带上时,内心中所感受到的已经不止是这枚戒指的价值,而是承诺与感情。
顾客要通过产品消费达到价值认同,不仅是使用价值的认同,更重要的是体验价值和情感价值的认同。
世界知名公关公司奥美国际集团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品牌是顾客经历的总和。
它就如同坐火车旅行一样,在站台启程的是产品,抵达终点站的才是一个完整的品牌。
”在顾客眼中,优秀企业与普通企业之间根本的差距其实是产品的差距,不是产品功能上的差异,而是产品给予顾客价值感受上的差异。
产品仅是载体而已,打动顾客的是“内涵”,是产品背后附着的故事和想象,是企业所要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和愿景,反映在内是文化的理念和精神,反映在外是品牌所代表的信念和态度。
从企业所追求的价值出发而非产品本身出发,给予产品真正的灵魂而非简单的功能,通过产品和员工行为在顾客和企业之间建立一种价值选择关系,为顾客和企业的价值创造做出贡献,这是优秀企业制胜的关键所在。
从文化到品牌,实际上是一步步由内及外的提升、由魂到形的演绎、由理念到行为的过渡。
作为一个服务型的航空公司,“人人都是品牌形象大使”,我们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班组、每一个航班、每一个言行都是我们文化的践行者,也是我们品牌形象的最佳展示。
柏拉图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的任何具体事物的各个侧面都存在着该事物的‘理念’,是‘理念’使事物更长久,甚至拥有永久的意义。
”文化是内核,品牌是外延,它们都是软实力,是企业繁荣兴盛的基石。
第四个字是“心”,说得是个体和集体。
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个人层面的“同心”,说得是个人与企业在企业文化体系中的同心同德;第二层是组织层面的“同心”,说得是母文化和子文化的在企业文化体系中的一脉相承。
“企业”无“人”即成“止业”。
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百年散论》中指出:“一家商业公司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赚取利润,而且要让人看到,它是一个由人组成的团体,其存在的根本原因,是要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满足其最基本的需求,并且以服务于社会的方式组成了一个特别的团体。
”因此,企业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塑造人。
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企业文化的的承载者、践行者和受益者。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从“道”的意义上看,企业应把个体认可服膺的文化理念内化到日常的管理经营中,让这些理念成为个体与集体在日常工作中坚守的统一信念,并为之合力奋斗,共克时艰,共创辉煌,这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直接目的。
归根结底,企业文化是一个内圣外王的修炼过程,它是对人的经营,是对人心的经营,是对人的价值观的经营。
企业文化编织的是一块布,个体成纹,集体成理,纹美则花色精致,理顺则布料结实。
保护企业文化要像保护眼睛一样,要用心沟通,通过理念凝聚共识,将个体吸引至共同目标;要用心协作,通过行为共塑梦想,将个人成就与企业愿景紧密相连。
在企业文化体系里,还有一对关系要辩明,就是母文化与子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演绎过程应当是一个多元文化博弈与交融的过程,是一个个差异性个体在长期的集体共同实践中逐步趋同的过程,这种趋同性包括文化理念的一致性、行为方式的一致性和思维方式的一致性等。
一致性反映了文化的凝聚力,没有统一的核心理念体系,就不能形成统一的文化氛围、统一的行为规范、统一的管理制度和统一的品牌形象;差异性反映了文化的包容性,没有个性化的子文化体系,就不能让一些独具特色的行业理念和行之有效的行业行为固化下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文化体系,强健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
所以,企业文化是一个以母文化为核心,以子文化为骨架的科学体系。
目前我们暂定的子文化体系包括:上下同欲的合力文化、科学公平的用人文化、恒久持续的安全文化、精细贴心的服务文化、时不我待的高效文化、先算后干的效益文化、创新进取的变革文化、飞向世界的开拓文化和敬业自律的廉洁文化。
它们与母文化在核心价值上共通共融,在行业特色上相得益彰,我相信会对东航的和谐发展大有裨益。
同志们,文化和品牌的建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逐步加强由上到下的传导,逐步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变,逐步完成由内向外的传递,逐步形成由散到聚的合力。
我相信只要大家按照公司要求真正把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东航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就一定能取得系列成功!我相信通过融合我们的软实力和硬实力来打造东航的巧实力,我们就能真正提升基础管理、提升经济效益,成为世界一流航空公司!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