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系统集成标准工艺1.1.安装工艺标准1.1.1. 机柜、机架安装要求如下:●机柜、机架安装完毕后,垂直偏差度应不大于3mm。
机柜、机架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机柜、机架上的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碰坏,漆面如有脱落应予以补漆,各种标志应完整、清晰。
●机柜、机架的安装应牢固,如有抗震要求时,应按施工图的抗震设计进行加固。
1.1.2. 各类配线部件安装要求如下:●各部件应完整,安装就位,标志齐全;●安装螺丝必须拧紧,面板应保持在一个平面上。
1.1.3. 模块通用插座安装要求如下:●安装在活动地板或地面上,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插座面板采用直立和水平等形式;接线盒盖可开启,并应具有防水、防尘、抗压功能。
接线盒盖面应与地面齐平。
●模块式通用插座、多用户信息插座或集合点配线模快,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模块式通用插座底座盒的固定方法按施工现场条件而定,宜采用预置扩张螺丝钉固定等方式。
●固定螺丝需拧紧,不应产生松动现象。
●各种插座面板应有标识,以颜色、图形、文字表示所接终端设备类型。
1.1.4. 电缆桥架及线槽的安装要求如下:●桥架及线槽的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规定,左右编差不应超过50mm;●桥架及线槽水平度每米偏差不应超过2mm;●垂直桥架及线槽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并无倾斜现象,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3mm;●线槽截断处及两线槽拼接处应平滑、无毛刺;●吊架和支架安装应保持垂直,整齐牢固,无歪斜现象;●金属桥架及线槽节与节间应接触良好,安装牢固。
安装机柜、机架、配线设备屏蔽层及金属钢管、线槽使用的接地体应符合设计要求,就近接地,并应保持良好的电气连接。
1.2.线号标注规则大量的内部连接电缆是采用号码色环的标号方式。
阿拉伯数码与颜色的对应如下:物理位置表注说明:由于总控系统中有大量的跳线板,多数电缆都通过跳线板与各种设备相联接,所以电缆线号规则是以跳线板为核心的。
线号的模型如下:XX XX XX1 2 31=跳线板所在的机柜的位置名称;2=跳线板所在的机柜内的位置次序;3=该电缆连接到跳线板的端子的序号。
XX-XX-XX第五个X:从1到96,表示第几个插板或接线端子。
第四个X:从1到10,表示第几个设备。
第三个X:表述包括F为机箱、TB为视频转接板、CNB音频转接板、AJ音频跳线、VJ视频跳线。
第二个X:从1到7,表示第几个机柜。
第一个X:从A到E,表示第几排机柜。
例如:设备上有一根电缆的线号是A10123,则表明该电缆是从该设备到在A1机柜上的第一个跳线板的第23个端口的。
你可以通过该跳线板的标签了解该电缆上的信号经跳线板去到哪里去了。
在配有数字电缆线号的同时,还配有打印标签。
在标签上清楚的表明该线路的双端连接位置。
当设备调试需要移动电缆时,根据标签即可使操作人员准确的恢复电缆的连接,而不必翻阅图纸及手册。
线号模型如下:1.3.地线设计机房接地系统其实不能单独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必须要与建筑物的防雷与接地系统形成一个整体。
共用接地系统是由接地装置(基础地或环形接地体)和等电位连接网络组成。
采用共用接地系统的目的是达到均压、等电位以减小各种接地设备之间、不同系统之间的电位差。
其接地电阻因采取了等电位连接,所以要按所有接入设备中要求接地电阻的最小值的那个决定。
通常建筑物内应设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在最底楼层),每层竖井内的接地干线上设置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设备机房设置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
1.3.1.1.地线分类根据机房的应用,我们将地线系统分为:工艺地、保护地、电源地、防静电地、防雷地等五种接地方式。
工艺地、保护地、防静电地、三种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并与机房电源地严格绝缘。
其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确定;为防止大厦遭雷击时对系统造成反击,上述接地设置应严格与大厦地面及防雷地绝缘。
1.3.2. 工艺地设备工艺接地是系统中所有逻辑电路的公共参考零电位,即逻辑地。
逻辑电路一般工作电平低,信号幅度小,容易受到地电位差和外界磁场的干扰,因此需要一个良好的设备工艺接地,以消除地电位差和磁场的影响。
机房设备工艺接地线的接法通常有三种:串联法、汇集法、网格法。
鉴于串联法具有电流流向单一,阻抗不小,致使铜带上各点电位有些差异的缺点,汇集法具有布线混乱的缺点,因此我们建议设备机房采用网格法进行设备接地。
即用截面积为(2. 5mm ×50mm)左右的铜带,整个机房敷设网格地线,网格网眼尺寸与活动地板尺寸一致,交叉点焊接在一起。
各设备把自己的直流地就近连接在网格地线上。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既有汇集法的逻辑电位参考点一致的优点,又有串联法连接简单的优点,而且还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内部噪声和外部干扰;缺点是造价昂贵,施工复杂。
1.3.3. 安全保护地安全保护接地就是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或机架通过接地装置与大地直接连接起来,其目的是防止因绝缘损坏或其他原因使设备金属外壳带电而造成触电的危险。
机房安全保护接地的接法是将机房内所有系统设备的金属机壳用数根绝缘导就近接入系统的安全保护接地线上。
现在许多数字设备均采用机壳与电源输入插座共地的做法。
因此我们应在机柜上设置接地保护桩头同时将接地保护桩头、与工艺地连通。
利用工艺地形成有效的设备保护接地。
而将配电箱中的电源地空甩。
以避免其它大功率或高频设备对设备工艺地的干扰。
机房内其它配套辅助设施,如空调中的压缩机、新风机组、稳压器、UPS 等设备的安全保护地应分别按有关的电气规范要求接地。
1.3.4. 防静电接地静电对系统和机房设备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仪器设备元器件的损坏;对传输的数据产生误码。
接地是系统机房最基本的防静电措施,国标GB50174 - 93《电子机房设计规范》第6. 3. 5 条规定,导静电地面、活动地板、工作台面和座椅垫套必须进行静电接地。
我们还应将导静电活动地板、铝合金吊顶、复合铝材墙面、金属隔墙龙骨和机房直流地联通,将这些表面聚集的静电泄入地下,以此消除房间墙面、吊顶和地面聚集的大部分静电电荷;通过设备的安全接地,可消除系统和其它配套设备金属表面聚集的静电电荷。
同时,当静电带电体触及房间表面或壳时,静电就能通过接地系统引入大地而不至于影响设备正常工作。
所以说,静电接地通常与设备工艺地和安全接地共用,接地电阻越低越好。
1.3.5. 电源地系统中的大量设备是使用交流电的电气设备,这些设备按规定在工作时要进行工作接地。
由配电箱引出的电源地仅用于机房配套设备如空调中的压缩机、新风机组、稳压器、UPS 等的使用。
及用于灯光机房中带有可控硅设备的应用。
以避免其对设备机房特别是信号幅度较小的音频机房的信号造成交流干扰。
1.3.6. 防雷地由于大厦中已经具有防雷设施,因此在机房中可不在考虑防雷接地。
但由于大厦防雷地通常与各层地板中的钢筋连接,因此上述各项内部接地设施均应与大厦地板绝缘。
同时如该机房有独立的通讯设备如接收天线等,则需考虑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并接入机房等电位母排。
1.3.7. 接地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1) 直流地线和交流线路不能紧贴或平行相邻敷设,以防干扰或短接;(2) 直流地线、交流地线、安全保护地线必须与防雷接地相隔20 米以上;(3) 直流接地以网格状效果最佳,但布置网格时必须将其装在靠近机柜、仪器、设备的地板下面,既便于连接,又减小接地电阻。
1.4.电缆布设工艺1.4.1. 缆线一般应按下列要求敷设:●缆线的型式、规格应与设计规定相符。
●缆线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缆线两端应贴有标签,应标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
标签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缆线终接后,应有余量。
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宜为0.5~1.0m,工作区为10~30mm;光缆布放宜盘留,预留长度宜为3~5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1)非屏蔽4对对绞线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2)屏蔽4对对绞线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6~10倍;3)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4)光缆的弯曲半工半续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5倍。
●电源线、综合布线系统缆线应分隔布放,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表-1的规定。
●建筑物内电、光缆暗管敷设与其它管线最小净距见表-2的规定。
●在暗管或线槽中缆线敷设完毕后,宜在信道两端口出口处用填充材料进行封堵。
表-1:对绞电缆与电力线最小净距注:双方都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且平行长度小于10m时,最小间距可为10mm。
表中对绞电缆如采用屏蔽电缆时,最小净距可适当减小,并符合设计要求。
表-2:电光缆暗管敷设与其它管线最小净值1.4.2. 预埋线槽和暗管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敷设线槽的两端宜用标志表示出编号和长度等内容。
●敷设暗管宜采用钢管或阻燃硬质PVC管。
布放多层屏蔽电缆、扁平缆线和大对数主干光缆时,直线管道的管径利用率为50%~60%,弯管道应为40%~50%。
暗管布放4对对绞电缆或4芯以下光缆时,管道的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
预埋线槽宜采用金属线槽,线槽的截面利用率不应超过50%。
1.4.3. 设置电缆桥架和线槽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电缆线槽、桥架宜高出地面2.2m以上。
线槽和桥架顶部距楼板不宜小于30mm;在过梁或其它障碍物处,不宜小于50 mm。
●槽内缆线布放应顺直,尽量不交叉,在缆线进出线槽部位、转弯处应绑扎固定,其水平部分缆线可以不绑扎。
垂直线槽布放缆线应每间隔1.5m固定在缆线支架上。
●电缆桥架内缆线垂直敷设时,在缆线的上端和每间隔1.5m处应固定在桥架的支架上;水平敷设时,在缆线的首、尾、转弯及每间隔5~10m处进行固定。
●在水平、垂直桥架和垂直线槽中敷设缆线时,应对缆线进行绑扎。
对绞电缆、光缆及其它信号电缆应根据缆线的类别、数量、缆径、缆线芯数分束绑扎。
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间距应均匀,松紧适度。
●楼内光缆宜在金属线槽中敷设,在桥架敷设时应在绑扎固定段加装垫套。
采用吊顶支撑柱作为线槽在顶棚内敷设缆线时,每根支撑柱所辖范围内的缆线可以不设置线槽进行布放,但应分束绑扎,缆线护套应阻燃,缆线选用应符合设计要求。
建筑群子系统采用架空、管道、直埋、墙壁及暗管敷设电、光缆的施工技术要求应按照本地网通信线路工程验收的相关规定执行。
1.4.4. 保护措施水平子系统缆线敷设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预埋金属线槽保护要求如下:●在建筑物中预埋线槽,宜按单层设置,每一路由预埋线槽不应超过3根,线槽截面高度不宜超过25mm,总宽度不宜超过300mm。
●线槽直埋长度超过30m或在线槽路由交叉、转弯时,宜设置过线盒,以便于布放缆线和维修。
●过线盒盖能开启,并与地面齐平,盒盖处应具有防水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