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国时期的中国外语教育1

民国时期的中国外语教育1

民国时期的中国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外国语学院:邹红英J13408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民国时期,中国的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的基本历程,民国时期教会学校外语教育的特点与影响,特别是福建教会学校外语教学的特征.关键词:教会学校主要历程福建教会学校特征英语作为西方文化主要载体, 在近代初期传入中国。

由于其在中西交流中独特的重要地位,到 20 世纪初, 已经发展成为近代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且相当特殊的学科。

教会中学作为基督教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极为重视英语教学, 而且大部分西学课程也以英语为教学语言,英语与宗教成为其两大基本特征。

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点, 并对教会中学和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基本历程民国时期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经历了普及与多样化、规范化发展和停滞与混乱时期三个阶段。

(一)普及与多样化阶段 ( 1912- 1922)从1912 年民国成立到 1922 年壬戌学制颁行, 是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普及与多样化阶段。

早在 1820 年, 马六甲的英华书院 ( 后迁至香港)就已经开设了最早的英语课程, 有写作、英译汉和语法等项目, 其程度大致相当于中学。

鸦片战争后, 传教士在东南沿海各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教会学校,但属于中学程度的不多, 开设外语课的更少, 较为著名的是上海英华书院, 该校率先在保持宗教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收费教授英语的制度。

自此以后, 沿海通商口岸的基督教中学陆续开设了英语课, 但从全国范围来说, 这种情况还是很零星的。

1877 年的传教士大会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仍然反对在教会学校普及英语教育。

但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国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 教会中学普及英语教学已成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 传教士内部关于是否普及英语教学的论争也渐趋白炽化, 支持者越来越多。

终于在1890 年新教传教士第二次大会上, 作出了推广英语课程、以英语为教会学校的教学语言的决定, 此后传教士们为了适应中国社会对英语及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 调整了教育方针, 使得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

甲午战后, 维新运动、学习西方蔚然成风, 英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出来, 再加上进入 20 世纪后, 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相继实行学制改革, 大量新式中小学纷纷设立,教会学校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为了在教学质量上超过公立中学以吸引生源, 同时为教会大学输送合格的毕业生, 教会中学更加重视英语教学, 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走向普及, 英语教学水平提高。

尽管新教各差会之间兴办教育事业有时也相互合作、协调, 但并无一个权威性的机构来统一管理教会学校, 因而各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特点。

据广州岭南大学的缪秋笙统计, 当时全国的教会中学有六种, 英华式的中学仍实行中学、西学分班教学, 英文程度很高, 如福州鹤龄英华中学、苏州桃坞中学、上海中西女中等; 两级中学中普通科英语教学较为规范, 但其商科、师范科以及职业中学的英语教学则更侧重于英语的实用性; 教会大学的附中在英语教学方面更多的受到大学英语教学和外国新式英语教学的影响; 有的教会较为保守, 不太重视英语教学, 导致教学水平不够高, 如江阴励实中学的英语水准就落后。

此外各校的师资、教材、教学方法也五花八门, 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会中学的发展。

(二)规范化发展时期 ( 1922- 1937)从1922 年壬戌学制施行到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是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规范化发展阶段。

由于不断受到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冲击, 加上国民政府加强了对教会学校的管理, 教会学校的中国化取得了重大突破。

与之相适应的是, 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 逐步与公立中学接轨, 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被纳入国民政府的教育体系之中, 成为其重要的补充。

1922 年北京政府颁行壬戌学制, 对教会中学影响很大, 各校纷纷依制由四年一贯制改为三三制两级中学, 同时实行学分制, 英语课学分虽略高于全国教育联合会的规定, 但也相差不大。

由于不断受到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冲击, 1927 年以后, 各教会中学纷纷向国民政府立案, 英语课教学时数、课程纲要等与公立中学进一步趋同,此外教会中学还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会考, 教会中学的中国化取得了重大突破。

(三)停滞与混乱时期 ( 1937- 1949)从1937年抗战爆发到1949年全国解放是教会中学英语教学的停滞与混乱时期。

由于日军入侵, 广大新教差会创办的教会中学不愿接受日伪统治, 纷纷停办或迁校。

到 1938年, 各省停办的教会中学已达37所, 前往它处临时校址的有96所, 其中大部分迁至上海租界与同一差会兴办的其它中学组成联中.迁校的中学仍坚持英语教学, 如北平私立崇德中学, 1939年由于日寇强令改英语为日语, 停止宗教宣传而被迫停办, 司徒雷登与崇德校长凌贤扬密谈协商, 在燕大的掩护下, 将崇德的旧班底搬到海淀蔚秀园, 成立燕大高中部。

但是在迁徙过程中大量教师流失, 学生也多数流散各地,而且学校资金困难,教材也缺乏, 给包括英语在内的各科教学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此外在沦陷区一些基督教中学迁校后, 部分师生在原校舍开办补习班, 或改为圣经学校以实施暂时教育。

如浸礼会牧师盛培之在苏州开办成智中学, 仍秘密教授部分学生英语。

1941年12月, 日军占领租界, 英美籍教师被捕, 各教会中学被迫再次迁校, 蒙受了更大的损失。

少数仍在敌后坚持办学的教会中学, 被迫取消英语课, 改为日语课。

抗战胜利后, 各校纷纷由大后方迁回原地, 恢复正常教学, 但由于国民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教会中学的控制, 其腐败作风严重侵蚀了教会中学, 英语教学再也没有达到 30 年代的水准。

二、民国时期教会学校外语教育的特点与影响中国外语教育经过了清末的探索时期,至民国终于走上了规范发展的道路。

民国时期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主要表现为英语教学,具体有如下几个特点。

1、特色凸显: 系统全面的外语课程设置。

民国时期,教会学校的学制和课程进一步规范,但仍突出英语教学,特别是中学和中等以上的学校,除了保持英语课程的时数多外,其他许多自然科学科目也继续用英语开课,英语课程安排更加合理,注意分级和难度的递进。

为了吸引生源和升学的需要,教学中小学多把英语列为主要课程。

不少教会小学,从高年级起除了英语课外,自然科学科目也由外教用英语教授。

如漳州华英小学的高小班,英文、国文各占5课时。

邵武汉美中学的高小、初中、高中每学期规定英文一科均为必修课,课时均为6课时,是所有科目课时最多的。

教会大学更是重视外语学习。

福建协和大学外国文学系除了主修英文外,还要修德文,其他各系不管文科还是理科,都须修西文学分。

教会职业学校和一些专门学校也将外语列为重要课程。

民国时期福建教会学校英文教学安排严谨系统,从初级的听说简单文法到较高级的文论和修辞,非常注意分级和难度的递进,且重视对语言基本功的操练和掌握。

在中学阶段,已对听说读写译细分为专门科目进行训练,为学生英语能力打下牢固的基础。

另外,从福州英华英文课程看出,福建教会学校从中学开始,就把英文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结合起来,使之学以致用。

2、福建教会学校外语教育在日益推广普及的同时,呈现出多样化的色彩。

特别是教会中学,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英华式”学校是福建教会外语教育的一个典型。

“英华式”虽名字上看似中英文课程并重,其实主要侧重英文教学,即使是数理化等学科也用英语授课,聘外籍教师教授。

民国初期厦门英华书院、寻源书院、福州格致书院等“英华式”学校仍沿用四或八年学制,实行中、西学分班教学,英文要求较高。

(2) 两级中学,这个时期在福建教会学校不占主导地位。

随着政府的提倡,这类中学在教会中学中的比率逐渐加大。

两级中学普通科英语教学较为规范,但其商科、师范科以及职业中学的英语教学更侧重于英语的实用性。

福州三一书院是这类学校的典型。

(3) 教会大学的附中。

这类学校在英语教学方面更多受到大学英语教学和外国新式英语教学的影响。

如南省华英女书院(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前身) ,该校正科所有科目均用英语教学,其中学部参照大学课程,英文细分为几科,并规定“中学与师范第一二三学年,每日二小时练读英文,其余各种学科概用华文教授,惟第四学年,每日则教授英文三小时。

”虽然英语教学是当时教会学校的重要特色,但有的教会仍较保守,不太重视英语教学,或者由于财力物力等缘故,导致英语教学水平不高,甚至低于公立学校。

此外,这时期教会学校急剧增多,师资、教材、教学方法五花八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语教育的发展。

3、兼收并蓄: 外语教学方法的实践教会学校的外语教学不仅带来了自然和社会科学等新的教学内容,而且带来了新式的外语教学方法。

“五·四”前后,一些新的外语教学法被引入中国,最主要的是直接教学法。

直接教学法侧重于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不使用汉语。

其实早在清末,福建教会学校就开始使用直接教学法,民国时期随着直接教学法在全国的流行,这种方法在福建教会学校得到进一步推崇,以福州英华最具代表性。

英华重视课堂管理与提倡课外学习相结合,坚持小班授课以保证和提高质量。

课堂采用三段教学,提倡学术思想自由。

英华教师在运用直接教学法教授英文时,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周密计划和步骤,目的明确,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四会”能力。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直接教学法首先表现在课堂上。

英华教师在学生还没学26个字母前,先教他们学习音标。

之后,让学生自己查阅词典按音标读,同时了解词义。

上课时,先由学生自读,后再由教师更正。

课文内容理解也先由学生酝酿,后由教师补充或纠正。

对于英文法这种较难的课程,英华教师抛弃了背诵定义和文法规则的陈旧方法,通过大量生动活泼的英语典型句型的练习,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掌握英语的基本规律。

至于英语读本则由美籍教师执教,由浅及深教授。

在这种教学方法指导下,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习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二)直接教学法的推广还体现在重视平时英语说话习惯和学习氛围的养成。

学校提倡平时多用英文对话,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福州英华学校老师每年至少一次邀请学生到家里做游戏,规定用英语交谈。

协和大学“校中完全是美国风气,中国意味极为薄弱。

……校内常常说英文,对美国人说英文,中国人自己之间也常常说英文,开起校务委员会来,用的完全是英语。

”厦门英华书院每天早晚以及周日都有宗教集会,也是用英语讲道。

课外文娱活动中也广泛使用英语。

英语话剧演出、英语演说会、英文朗诵比赛等都是各教会学校每学期必举行的项目。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章程》明确规定: 要求学生每月举行一集英语演说会,“以英语演说、辩论古事,以至于游戏议事,亦并用英语,以资练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