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析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民国高等教育

简析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民国高等教育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简析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民国高等教育
作者:刘颖, Liu Ying
作者单位: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北京,100091
刊名:
湖北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HUBE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1)
被引用次数:0次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 1988
2.《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甲编
3.宁恩荣.章成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 1990
4.杜元栽抗战前之高等教育(革命文献) 1971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1994
6.《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
7.《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 1981
8.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 1990
9.朱家骅先生言论集 1977
10.国联教考察团.国立编译馆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中国教育之改进 1932
1.学位论文李鸿江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研究2006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影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而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以及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该如何改革与发展,则必须要进行战略性的研究,所以本文选择此课题作为研究内容,来对我国体育院(校)系进行全面的审视,并提出指导性的改革与发展战略,以推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国外考察、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在以下方面得出了初步的结论。

1.我国高等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部分会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在发展战略选择上会有所侧重,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内涵发展战略;实施重点建设战略;实施依靠“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统筹协调、全面发展战略。

2.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从无到有经历了百年的时间,清末体育师资的匮乏催生了我国高等体育院系的产生,后各阶段体育院(校)系数量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减和调整。

从清朝末期开始,其发展经历了辛亥革命、北洋军阀时期;国民党执政时期;解放后,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改革开放后时期等不同阶段,历经了三种社会制度。

现今我国有体育院校、系250多个,形成了独立的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院系和综合大学的体育院系三种类型。

3.建国后作为国家行为的体育院校专业整体调整共有4次,其中改革开放以后,高等体育院校专业设置调整了3次,总体趋势是,我国体育专业设置日趋规范化、科学化。

但是体育教育在体育专业设置调整变化的总过程中,一直是占主导地位,其它专业也是在体育教育“母体”中逐渐分化和演变起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院(校)系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拓宽,从单一的师资培养到多类体育人才的培养。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引领着体育相关专业经过5次教学计划的修订,课时总量在逐渐减少,课程门数在增多,课程结构在变化。

4.国外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的兴起均是为满足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要而创立的,较早以培养体育师资为目标,创办体育教育专业。

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发展历史过程中随时保持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设置新兴的专业,突出与健康、医学、娱乐、产业相关联的特色专业。

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课程设置上也随专业的调整而变化,总体上增加理论课,增加必修课,突出厚基础,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办学特色鲜明,均有各自的传统专业和学科优势,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

强调社会服务,强调社会利益、社会责任和社会服务,是世界许多体育院校的办学倾向。

提升办学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规格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各院校发展的趋势之一。

提高国际化程度,招收大量留学生,为推动世界体育的发展服务。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依靠所培养出的优秀运动员在重大国际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注重提高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

5.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表现为:体育院(校)、系的办学方向要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体育院(校)系作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中心有责任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体育院(校)系要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体育的发展做出智力支持;体育院(校)系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构建“和谐体育”发展做出贡献.
6.高等体育院(校)系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布局不合理;(2)办学规模效益存在差距;(3)办学定位表述不全、不清,定位不切实际,具有盲目性,存在攀比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4)专业设置追求大而全,实际上存在重设置,轻建设的现象;专业培养目标界线不分明,培养人才相类似,特别是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无创新,重复、雷同较多;(5)因体育院(校)系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教学经费短缺,教学条件有限,教学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6)办学规格不高。

(7)科研经费投入不多,实力较弱,重大科研成果缺乏。

7.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确定要深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教兴体的指导思想。

要坚持科学合理性原则、适度超前性原则、整体性与分类指导性原则、行业特殊性原则。

8.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总体目标是:通过10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进一步缩小各院校(系)之间的差距。

初步建成以体育大学为龙头、省属体育学院为骨干、综合大学体育院系为补充的,面向世界、面向全国、面向区域的结构合理、规模适度、质量可靠、与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灵活开放的、与体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高等体育院(校)系框架。

建立起适应社会土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适应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等体育教育体系。

9.实现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有:(1)加快全国体育院(校)系布局调整的步伐,紧缩审批新院校、新专业;(2)研究确定体育院(校)系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目标定位;(3)加强专业、学科、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体育院(校)系发展的生命线;(4)加强管理
,凝练特色,形成强势的竞争力;(5)全国一盘棋,建立体育院(校)系教育联盟,谋求共同发展:(6)提升办学规格,提高办学水平,走国际化办学道路。

2.学位论文朱翠华民国时期县官群体研究——以1912—1937年的江苏省为中心2006
辛亥革命以后,战争频繁,军阀割据,地方势力滋长,中央权力衰微。

掌握地方基层行政政权的县官群体,敏感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

北洋政府时期,政府企图通过县知事试验制度来规范县知事的任职资格,由于政局动荡这些制度很多都只停留在文件表面而没有得到实施。

同时,这一时期的县知事群体,在籍贯回避制度以及任期、更迭等方面都较清政府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国民党执政以后,在县长的任命制度上
,多次颁布县长任用法规,企图通过法规进一步规范县长的任用,并且这些法律制度在江苏省都得到了相对较好的实践。

这一时期的县长在群体来源和构成方面都具有特定的时代色彩,他们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县长考试上台任职的,基本上都受过高等教育,在籍贯回避制度,任期与更迭等方面也较北洋政府时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这些都体现了国家社会在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bshkx200901047.aspx
授权使用:复旦大学图书馆(fddxlwxsjc),授权号:9bb0b476-0b65-4322-8ea5-9e61015f0dbc
下载时间:2011年1月4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