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以“书山有路勤为径”为主题,编排了《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3篇课文。
其中,《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古人谈读书的方法和益处,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忆读书》一文记叙了作者自己亲身的读书经历,表达了自己热爱读书、以读书为乐的情感以及对读书的认识,希望我们少年儿童认识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我的“长生果”》一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
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他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
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想象力,锻炼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
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本单元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2.单元重点:(1)阅读时注意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古人谈读书》一文的课后选做题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梳理课文中古人积累的读书方法等信息,并受到启发;《忆读书》一文课后第一题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梳理作者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及他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等信息;《我的“长生果”》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梳理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领悟作者对书的情感,她从童年读书、作文中悟出了哪些道理等信息;二是结合实际明白读写间的关系,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并继续开展综合性学习;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2)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推荐一本书”,在习作中能比较明确地表达自己所读过的书的名字、作者、出版社等基本信息,重点介绍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如内容新奇有趣、语言优美生动、情节曲折离奇,人物个性鲜明,思想给人启迪等。
通过交际实践,懂得什么是好书,并乐意把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清楚明白地把主要内容、看法、体会介绍给他人;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同时注意内容的连贯性和条理性。
通过习作使学生明白读书有益的道理。
认识读书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热爱书籍、喜爱读书的愿望。
【学情分析】随着语文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可默读能力却不尽人意。
目前有的课堂上虽然经常传出朗朗的读书声,但是基本上看不到学生静悄悄地读书、思考,以至于有的学生到了高年级还不会默读文章。
学生升入五年级后,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默读训练,重视学生默读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
同时注意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教法建议】1.要重视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的习惯,因为默读没有语音刺激,学生容易分心,所以在默读训练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可加强学生的注意力,全神贯注地默读,能充分调动心智机能,提高默读质量和默读的效率,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特别是阅读课文的教学应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语言和才能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发现、质疑、创新。
在这种师生互动的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价值,把课堂学习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善学、乐学、爱学,让课堂大放异彩。
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25古人谈读书(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认识“耻、识”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5.在学文中知道读书的益处,激发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中培养学生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引导学生用结合生活实践、自主学习的方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大意,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用结合生活实践、自主学习的方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2.在学文中知道读书的益处,激发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中培养学生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耻、识”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3)耻:以……为耻。
(4)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5)知:同“智”,智慧。
(6)识:记住,这里读zhì。
(7)厌:满足。
(8)诲:教诲。
2.小组交流,试着理解每句话。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①译文: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②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③示例: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何意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
“敏”即是勤奋。
在心里暗暗的下定决心,努力地去工作、学习,当然要付诸行动,嘴上空谈又有什么意义呢?还要能坚持,有恒心和毅力。
即使是受外界干扰,仍旧能继续学习,那样才能算是“敏而好学”。
在学习过程中必有不懂的问题,向别人请教也是难免的,有何“耻”而言?通过勤奋好学,就会增长知识,提升自我;而当我们不耻下问时,就能持续地去升华自己。
因此,实践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还是非常重要的。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①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②出处《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从哪一方面来讲的?(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采取极其诚实的态度,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切不可不懂装懂,要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④示例:数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讲一道思考题,因为这道题比较复杂,而且有些步骤又比较难懂,所以老师讲了两遍,讲完以后老师问我们懂了没有,有很多同学都点头试意,表示明白。
可我还是有几步不明白,可我看见那么多的同学都懂,便想混弄过去。
当时我忽然想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于是又问了老师,老师又认认真真得给我讲了一遍,这下我弄明了这道题的全过程。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①译文: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4.引导学生用结合生活实践、自主学习的方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教具准备】课件。
集中了,眼睛、嘴巴还有不到的道理吗?”(6)(3)出处出自南宋·朱熹《训学斋规》: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4)鲁迅的读书五到: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
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
心到是讲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
有些文章还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
⑥识:记住,这里读zhì。
⑦厌:满足。
⑧诲:教诲。
(2)小组交流,试着理解每句话。
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1)自由阅读,交流词语的意思。
①士人:读书人。
②恒:恒心。
③下流:下等,劣等。
(2)曾国藩提出的读书的“三有”你是怎么理解的?[曾国藩提出的读书的三有:第一要有志气(或志向),第二要有知识(或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或毅力)。
有了志向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只有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才能有所成就。
] (2)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这三件缺一不可。
4.熟读成诵。
方法指导:借助注释读懂古文1.方法:读懂古文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
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实在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外界的各种力量来进行理解。
2.运用:比如文中的节选的《论语》中的三句话,就可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就能把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理解了,还能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来把握课文内容的要点,从中明白读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