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避险系统有效性评估报告矿井名称:铁山南煤矿安全避险系统有效性评估报告为加强矿井防灾抗灾能力,在发生安全灾害后,能够缩小事故范围、降低事故损失,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六百七十三条的规定,矿井必须根据险情或事故情况下矿工避险的实际需要,建立井下紧急撤离和避险设施,并与监测监控、人员位置监测、通信联络等系统结合,构成井下安全避险系统。
为此矿对各系统进行调查分析,编制了矿井安全避险系统有效性评估报告。
一、监测监控系统(一)监测监控基本情况我矿为低瓦斯矿井,为加强对井下有毒有害气体的管理,建立了瓦斯管理和瓦斯防治系统,配了专职瓦斯检查员,建立了瓦斯巡回检查、瓦斯超限处理、密闭管理、瓦斯日报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瓦斯日报每天由矿长、总工程师、通风矿长审查并签字。
地面装备有一套由重庆煤科院的KJ73N型煤矿综合监控系统,系统具有对瓦斯、一氧化碳、风速、温度等环境参数的采集、显示和报警功能;具有对馈电状态、风机开停、风门开关、各种机电设备开停等生产参数的采集、显示、报警、控制等功能。
形成了瓦斯个体巡回检测和安全监控监测双重瓦斯防治系统。
监控设备情况一览表(二)井下设备情况根据我矿目前实际情况,根据设计在井下各地点安装 1 个避难硐室、共安装25 台分站、低浓度甲烷传感器51 台、一氧化碳传感器19台、温度传感器17 台、风速传感器7台、二氧化碳传感器2台、水位传感器 1 个、负压传感器2个、氧气传感器4台、开停52个、风门传感器30 个、烟雾传感器28台、风筒传感器5个。
(三)传感器监控布置地点1、矿井总回、采掘工作面回风巷及上隅角和工作面、乳化液泵站、避难、硐室内外、各变电所安装甲烷传感器。
2、矿井总回、采掘工作面回风巷及上隅角、避难硐室内外、各皮带运输机头安装一氧化碳传感器。
3、矿井总回、采掘工作面回风巷及上隅角、避难硐室内外、变电所、水泵房、乳化液泵站安装温度传感器。
4、各皮带运输机头上侧安装烟雾传感器。
5、副斜井测风站上侧、矿井总回、采区回风巷测风站安装风速传感器。
6、井下各大巷、联巷正反风门安装风门传感器。
7、井下掘进供风主扇、水泵房及压风机、主运输皮带安装设备开停传感器。
8、采掘工作面安装有馈电状态传感器9、井下所有传感器并挂牌管理,并有专人负责。
采掘工作面瓦斯报警设置≥1%,断电设置≥1%,复点浓度<1%,掘进工作面全部实现风电闭锁和瓦斯电闭锁,采煤工作面实现了瓦斯电闭锁,瓦斯一旦超限,断开该区域所有非本质型安全电源。
通过断电测试,断电灵敏可靠。
(四)传感器监测及标校我矿配备JCB4 /A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205台,使用150 台备用55 台,在地面设有专人发放、回收,定期进行标校,各类传感器、便携式甲烷报警仪、光干涉式瓦斯测定仪、每年向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验一次,并取得合格证。
监测监控巡检员每周对井下所有甲烷传感器、机载断电仪用标准空气样和甲烷气样做一次调校。
甲烷电闭锁,风电闭锁每半个月测定一次,并填写测定记录。
(五)检测监控自查问题1、传感器出现故障处理不及时。
2、部份个别班组长或流动电钳工未携带便携仪。
(六)检测监控解决方法1、加强监测人员的管理和日常维护。
2、不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
(七)监测监控有效性评估经过以上分析,我矿各类传感器设置齐全,各检查点按规定设置了监测监控探头,能够较好的监控井下,系统状态良好。
加强监测监控系统的井上监管、井下巡查。
经过评估,我矿监测监控系统可靠、合理、完善,能够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二、紧急避险系统(一)紧急避险系统基本情况我矿与四川达竹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矿山救护大队签订了煤矿应急救援协议,救护的范围包括:煤矿发生瓦斯、煤尘爆炸、火灾、水灾、有毒有害气体中毒等煤矿井下发生的人员伤亡事故。
矿井设置了兼职救护队,分为二个小队,兼职救护队有22 名队员组成。
为加强事故应急管理,矿编制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已在达州市应急管理局备案。
应急预案内容全面,危险源分析比较具体,应急指挥,抢险组织,应急响应,保障措施等符合矿井的实际情况,能够保障应急救援的需要。
(二)永久避难硐室概况我矿永久避难硐室设置在东翼-100m 水平中部,具体位置为-100m水平车场附近的-100m 水平北大巷布置硐室,主要为东翼井底车场附近提升、排水、辅助运输、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等作业人员提供避难场所。
设计永久避难硐室额定避险人数为80 人。
硐室总长度约69m,生存硐室长度29m,宽 4.0m,墙高 1.7m,采用三心拱断面;行人通道宽 2.6m,墙高 1.7m,采用三心拱断面,硐室所在位置处于砂岩中,硐室支护采用锚喷支护,喷浆厚度30mm,强度C20,保证巷道了气密性。
硐室有两安全出口,一个出口通向-100 南大巷,另一个出口通向-100 南大巷,两安全出口各安设两道向外开启的门,外侧为MFB 1900/1100 -W(带窗)型防爆密闭门,内侧为MB 1900/1100 -N (带窗)型密闭门,外侧第一道门采用既能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密闭门;第二道门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硐室内划分为两个过渡硐室、一个生存硐室、一个机电硐室,机电硐室与生存硐室间安设一道不锈钢门。
避难硐室建设有监测监控系统采用KJ73N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是重庆梅安森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永久避难硐室设置两台监控分站,监控分站配备监控分站后备电源,按照要求设置各类传感器及配套设备。
供水施救系统是利用矿井主要供水施救的水源,在矿井-100m水平大巷供水施救管路上三通阀门处连接到永久避难硐室内。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使用的是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生产型号为KJ251A煤矿人员管理系统,在-100m水平变电所内安装 1 台人员定位系统监测分站,通过监控分站,在避难硐室内安装 1 台KJF210B系列矿用读卡器。
地面工业广场安装有两台20 m3/min 空气压缩机,压风管路由地面经过+300m水平主平硐至东翼皮带上山至-100m水平南大巷,途径-100 水平南大巷压风管路上分接压风支管向永久避难硐室内供风,接入避难硐室内部安装有压风三级过滤装置,压风经过三级过滤后可为避难硐室内提供新鲜空气。
在生存硐室内布置 3 套压风系统供氧装置出口,在两过渡硐室分别布置 1 套压风系统装置。
避难硐室内部的矿用本质安全型自动电话机通过电话线与井上程控交换机相连,接入煤矿原有的电话网,实现避难硐室与调度室或救灾指挥部之间的通讯(三)紧急避险系统自查问题1、压缩饼干有部分过期,需要更换。
(四)紧急避险系统解决方法1、编制计划进行购置。
2、编制计划进行购置。
(五)紧急避险有效性评估经过以上分析,我矿紧急避险系统各类设施完善,避难硐室系统整体完整,救灾物资个别存在过期需加强食用物品管理和完善,及时补充足够的生活用品。
紧急避险系统可靠、合理,能够保障应急救援时作业人员的安全。
三、压风自救系统(一)基本情况我矿在工业场地地面安装2台MOGF-13/7G螺杆式移动空气压缩机,其技术参数为:额定排气量13m3/min ,配用电动机75kW,660V。
矿井压风自救系统管路,副斜井井筒中、主要大巷铺设压风管路为:Φ108×4mm 型无缝钢管,掘进工作面、采煤工作面铺设压风管路为:Φ57×3.5mm 型无缝钢管。
压风能力满足井下压风施救的风量需求。
(二)压风自救装置自救装置选用巨安矿业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ZYJ型压风自救装置由压风接头、开关阀、进气减压阀、自救袋等构成,井下共配置28 处,每处设置数量满足作业人员数量需要,分布安装在采煤工作面进风巷、回风巷、掘进工作面、采区临时自救点、水平架空人车巷道。
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安装,采掘工作面进风、回风巷距工作面作业地点40m 安装一组,其后每200m 安装供气阀门抽头,主要大巷每200m 安装供气阀门抽头,由专人负责巡查和管理。
压风自救装置具有减压、节流、消噪音过滤和开关等功能。
(三)空气压缩机设备检测2018 年11 月30 日由四川省恒升煤炭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对以上两台螺杆式空压机进行了证件审查、外观质量、安全保护装置、容积流量、排气压力、振动、噪声、转速、比功率等9 个项目进行了检测,提供检测报告,报告编号为SCHS/JC-2018-13-18和3 SCHS/JC-2018-13-18,4检测项目全部合格。
(四)压风自救系统自查问题1、部分压风管路连接处存在漏风现象。
2、压风自救管路有时出现个别连接管路断开、或开关损坏、个别自救袋破损。
(五)压风自救系统解决方法1、安排管路维护责任人员下井及时更换胶垫。
2、加强压风自救维护及时检查各采掘面的压风施救设备,及时维修、及时更换。
(六)压风自救系统有效性评估经过以上分析,我矿压风自救系统能够满足井下人员灾变期间的自救要求,所有采掘工作面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提供压风供风需要。
评估过程中发现部分管路设施存在漏风现象、个别压风自救设施存在阀门损坏情况已完成整改。
需对井下压风自救系统加强管理维护,确保完善、合理、可靠的压风自救系统。
经过评估,我矿压风自救系统能够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四、供水施救系统(一)基本情况我矿建立有完善可靠的供水施救系统,由井上、下两部分并联组成,并按规定在井下各地点供水管路上每隔50m 及避难硐室处设置有一个三通供水阀门地面建有两个200m3静压水池,井下建有 4 个静压水池(其中 1 个备用),井下防尘水源均通过副斜井、各巷道沿线铺设的防尘管路与静压水池相接,井下大巷道均铺设直径Φ108× 4mm 防尘洒水管路,掘进头、生产工作面铺设Φ57× 4mm 防尘洒水管路,且防尘管路上每50m 安设有三通阀门,用以满足防尘洒水及各转载点用水。
(二)供水自救装置供水施救装置由供水管网、三通、阀门、过滤装置等构成,设置在井下避灾硐室。
采掘工作面进风、回风巷距工作面作业地点40m 安装一个供水三通阀门,其后每50m 安装一个,主要大巷每200m安装一个,各主要硐室均安装有供水管路和供水阀门。
主管路由机电队专人负责检查维护,各队责任区域内管路由责任队负责管理和维护。
供水施救系统在各采掘作业地点、主要硐室等人员集中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实现应急供水功能。
三)供水施救系统自查问题1、部分供水管路连接处存在漏水现象、个别阀门关闭不严。
(四)供水施救系统解决方法1、安排管路维护责任人员下井及时更换胶垫或管路。
(五)供水施救系统有效性评估经过以上分析,我矿供水系统能够满足井下人员灾变期间的自救要求,能够按照所有采掘工作面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提供供水自救要求。
对于部分管路设施存在漏水现象、个别供水施救设施存在阀门损坏或关闭不严,需加强维护和管理。
经过评估,我矿供水施救系统能够满足安全生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