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07讲-有限元网格划分的基本原则及技巧

第07讲-有限元网格划分的基本原则及技巧


7-6
网格疏密
• • 网格疏密是指在结构不同部位采用大小不同的网格,这是为了适应计算数据的分 布特点。 在计算数据变化梯度较大的部位(如应力集中处、几何形状、材料、厚度变化的 位置),为了较好地反映数据变化规律,需要采用比较密集的网格。而在计算数 据变化梯度较小的部位,为减小模型规模,则应划分相对稀疏的网格。这样,整 个结构便表现出疏密不同的网格划分形式。—— 网格数量应增加在结构的关键 部位,在次要部位增加网格是不必要的,也是不经济的。 边界上最好要在8个单元以上,至少不少于4个; 分析结果完成后,需要检查以下各项,误差较大的位置要进行细分: 单元应力的连续性,比较相邻单元应力值的差值; 应力偏差:结点上的单元结点应力和结点平均应力的差值的较大值; 当以上差值与其中的最大应力的比值较大时,该位置的网格需要细分。
精度 计算时间 精确解 1 2 O
7-4


P
网格数量
网格数量(续)
在决定网格数量时应考虑分析数据的类型。 实体单元:
• •
1、在静力分析时,如果仅仅是计算结构的变形,网格数量可以少一些。如 果需要计算应力,则在精度要求相同的情况下应取相对较多的网格。 2、在响应计算中,计算应力响应所取的网格数应比计算位移响应多。 3、在计算结构固有动力特性时,若仅仅是计算少数低阶模态,可以选择较 少的网格,如果计算的模态阶次较高,则应选择较多的网格。
左图中(a)、(b)改 变了结构质量的对称分 布,应避免。 (c)是 比较理想的结果。
(a)
7-8
(b)
(c)
单元的形状及评价
• 形状比(长边与短边距离之比) 一般实体单元的长宽比越大,分析误差也越大。 对于板壳单元,评价应力为主时不宜超过1:3,评价位移为主时不宜超过1:5; 对于块体单元,评价应力为主时不宜超过1:2,评价位移为主时不宜超过1:3; 在应力分布几乎没有变化的区域里使用的单元,适当放大也没问题。 倾角(表示单元偏离直角四边形的程度(Angular Deviation)) 四边形的内倾角最好是在45度~135度之间,不要超过15度~165度。 锥度(限于四边形) 用几何偏离(Geometric Deviation)表示四边形单元的变形程度。
梁单元
1 1
平面单元
a) 结点1仅属于1个单元, 变形后会产生材料裂缝或重叠
b) 平面单元和梁单元节点的自由度性质不同, 粱单元的力矩无法传递到平面单元
7-15
刚性连接
• 刚性连接(Rigid Link)的功能是在不太重要的位置上将结构连接起来(相对 运动),并传递荷载。 使用刚性连接时,在连接位置的某一个方向位移不是连续的(相同),应力分 布也不是很圆滑: 1. 从属结点本应该依靠外荷载而产生位移,但因为被设置为从属于主结点, 所以不能产生与相邻结点的正常位移——位移不连续。 2. 应力的不连续发生在距连接位置单元特性长度(一般为厚度或高度尺寸) 的局部范围内,该范围内的应力不可信。 • 在受扭(Torsion)位置最好不要使用刚性连接,因为刚性连接约束了截面的 翘曲(Warping),夸大了结构的抗扭刚度。
材料A
材料B
时刻T1
时刻T2
a)不同材料处
b)不同时刻
c)变截面处或施工缝处
d)约束 • 位移协调是指单元上的力和力矩能够通过节点传递相邻单元。为保证位移协调,一个单元 的节点必须同时也是相邻单元的节点,而不应是内点或边界点。 相邻单元的共有节点具有相同的自由度性质。否则,单元之间须用多点约束等式或约束单 元进行约束处理。 下图是两种位移不协调的网格划分,图a中的节点1仅属于一个单元,变形后会产生材料裂 缝或重叠。图b中的平面单元和梁单元节点的自由度性质不同,梁单元的力矩无法传递到平 面单元。
对称类型(续)
平面 或 镜面对称即结构的一半与
定义
另一半成镜面映射关系,对称位置 (镜面)称为对称平面。大多数平 面对称分析求解要求非零位移约束 (边界),集中力、压力和体力应 当对称。但是,如果这些载荷不对 称,并且是线性分析,它们可以分 成对称或反对称问题进行独立求解 。
该图显示了镜面对称和旋转对称
• •
7-9
单元的形状及评价(续)
• 翘曲(Warpage) 指四边形单元的四个结点偏离同一平面的程度(限四边形单元)。 尤其要注意在两个曲面相连的位置的四边形单元。 翘曲比较明显的四边形单元应使用两个三角形单元,精度相对较好。
7-10
单元阶次
• • 许多单元都具有线性、二次和三次等形式,其中二次和三次形式的单元称为高阶单元。 选用高阶单元可提高计算精度,因为高阶单元的曲线或曲面边界能够更好地逼近结构的曲线 和曲面边界,且高次插值函数可更高精度地逼近复杂场函数,所以当结构形状不规则、应力 分布或变形很复杂时可以选用高阶单元。但高阶单元的节点数较多,在网格数量相同的情况 下由高阶单元组成的模型规模要大得多,因此在使用时应权衡考虑计算精度和时间。 下图是一悬臂梁分别用线性和二次三角形单元离散时,其顶端位移随网格数量的收敛情况。 可以看出,但网格数量较少时,两种单元的计算精度相差很大,这时采用低阶单元是不合适 的。当网格数量较多时,两种单元的精度相差并不很大,这时采用高阶单元并不经济。例如 在离散细节时,由于细节尺寸限制,要求细节附近的网格划分很密,这时采用线性单元更合 适。
7-23
对称性模型(续)
准则
.在实际当中,可以利用对称模型进行分析能获得更好的分析结果。 .特征值分析/屈曲分析不能使用对称条件——模态不对称。 .必须指出的是: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各种复杂难度的结构计算问题
均能迎刃而解,计算规模不再是建模时考虑的大问题,如何准确把握结 构受力特征,比较精确地模拟结构才是分析人员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相对精度 100%
网格数量
7-11
单元阶次(续)
• 增加网格数量和单元阶次都可以提高计算精度。因此在精度一定的情况下,用高阶 单元离散结构时应选择适当的网格数量,太多的网格并不能明显提高计算精度,反 而会使计算时间大大增加。为了兼顾计算精度和计算量,同一结构可以采用不同阶 次的单元,即精度要求高的重要部位用高阶单元,精度要求低的次要部位用低阶单 元。不同阶次单元之间或采用特殊的过渡单元连接,或采用多点约束等式连接。
进行模拟,视分析目的而定。
7-17
带倒角
Part B: 对称性的利用
7-18
对称性模型

定义
对称 — 当物理系统的形状、材料和载荷具有对称性时,就可以只 对实际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或截面进行建模分析,再将结果映 射到整个模型上,就能获得相同精度的结果。 对称结构最好是利用结构的对称性进行分析——建模简便、结果对 称。
7-12
网格质量
• • • • • 网格质量是指网格几何形状的合理性。 质量好坏将影响计算精度,质量太差的网格甚至会中止计算。 直观上看,网格各边或各个内角相差不大、网格面不过分扭曲、边节点位于边界等份点附近 的网格质量较好。 网格质量可用细长比、锥度比、内角、翘曲量、拉伸值、边节点位置偏差等指标度量。划分 网格时一般要求网格质量能达到某些指标要求。 在重点研究的结构关键部位,应保证划分高质量网格,即使是个别质量很差的网格也会引起 很大的局部误差。而在结构次要部位,网格质量可适当降低。当模型中存在质量很差的网格( 称为畸形网格)时,计算过程将无法进行。
7-7
• •
网格疏密
• • • 疏密不同的网格主要用于应力分析(包括静应力和动应力),而计算固有特性 时则趋于采用较均匀、规则的网格形式。 这是因为固有频率和振型主要取决于结构刚度分布,而且还取决于质量分布 ,同时不存在类似应力集中的现象。 对称结构尽量使用对称的网格。对称结构若使用不对称的网格可能导致错误 的模态分析结果。采用均匀网格可使结构刚度矩阵和质量矩阵的元素不致相 差太大,可减小数值计算误差,提高模态计算精度。
7-5
网格数量(续)
• 一维单元 杆单元: 单元内部应力是一样的,即使分得再细也不会改变精度。相反如果将一根 构件分成多个杆,就会变成不稳定结构。 梁单元: 即使构件的中间没有节点,也能跟踪弯曲变形,可以不太考虑单元划分。 最低限度在关键位置处需设置节点,而后划分合适的单元。 但是为了容易理解变形图或振动模态图,有时要追加节点。
7-22
对称性模型(续)
对称类型(续)
重复 或 平移对称即结构是由 沿一直线分布的重复部分组成
定义
,诸如带有均匀分布冷却节的 长管等结构。该对称要求非零 位移约束,集中力、压力和体 载荷应具有对称性。
图示模型具有镜面对称 (2X) 和 重复对称
一个结构可能由多个对称平面,这样就可以利用对称性建立一个很小的等效分析模型。

7-16
细节处理
准则
.对于分析不重要的细节不应当包含
在分析模型中。如结构整体受力分 析、结构动力分析时均不需要对结 构细节进行详细的描述。
不带倒角
.但是,在结构局部应力分析中,诸
如倒角或孔等细节可能是最大应力 出现的位置,这些细节对于分析目 的是十分重要的,必须进行模拟。
. 分析模型中对于构造细节是否应该
.在桥梁结构分析中,根据分析问题的个性,一般情况下不要利用对称性
对结构进行简化,由于简化会导致结构的附加约束增加,尤其在实体结 构计算方面导致应力结果不真实,理应避免。
第七讲 有限元网格划分的基本原则
7-1
内容

网格划分是建立有限元模型的一个关键环节,它要求考虑的问 题较多,工作量较大,所划分的网格形式对计算精度和计算规 模将产生直接影响。
Part A. 网格划分的几个原则 Part B. 对称性的利用 Part C. 应力奇异
网格的划分没有定式,只能根据经验划分网格。宽广的有 限元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是保证划分一个良好网格的前提。
7-2
PART A: 网格划分的几个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