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发展模式的对比中国和印度同为文明古国,所在的亚洲曾经是非常富庶的地方,直到19世纪之前,中国比欧洲或者亚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大,在1820年时,中国的GDP比西欧及其衍生国家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
在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以前,印度是后来成为西方殖民地国家中唯一的工业品出口国,即使到了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地统治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印度的工业规模仍然要比其他任何一个欧洲殖民地的工业规模都要大但是,随着西方对印度的殖民、以及对中国的殖民渗透,本来就已处在停滞状态的中印两国经济更是出现了历史性的大逆转,在此后的 100 多年时间里,中国与印度、以及这两个大国所在的亚洲很快就成为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地区,而且大部分贫困人口恰好集中在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人口规模极其巨大的国家里。
亚洲的复兴是从1950 年代开始的,但是走出亚洲经济复兴第一步的并不是中国和印度,而是日本,这是因为中国与印度在争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之后,出于对西方国家的“ 敌意”而选择了被事实证明是缺乏效率的“ 计划经济体制”,结果未能实现有效的经济增长,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多个世纪积累起来的贫困但是,当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成功实现对美国与欧洲的赶超,以及随之而来的东亚“ 四小龙” 与“四小虎” 的经济起飞,给中国以巨大的冲击。
中国在经过审慎的思考以后,在1979年以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从而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中国经济奇迹。
面对中国的经济奇迹,印度最终也在1992年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结果,在进行转型后的10多年时间里,也发生了在印度历史从来没有过的经济增长。
中国与印度的崛起为解决世界性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希望;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将对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可以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一、中国和印度不同的发展模式1、中国和印度走向市场化道路不同(1)历史遗产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而印度在其改革开放以前所实行的则是以私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这种根本制度上的差异导致了这两个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必须要选择不同的改革道路。
(2)中国的产权改革中国要想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首要的任务便是进行所有制的改革,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正式引入产权和私人企业制度。
这项改革最初是从农村开始的,然而就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迅速地在整个经济领域中得以推行,从而成功地奠定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制度基础。
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仅仅是在1978至1984年间,由于中国政府在农村进行了明确土地产权和其他一些产权的改革,就使中国农业产出提高了四十二个百分点。
在整个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增长与产权改革与私人企业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
综观今日之中国,什么地方民营经济发展的越好,那么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就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提高的越快;什么地方产权改革越是滞后,那么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就越慢,贫困的问题也就会变得更加严重。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再分配可以缓解不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矛盾,但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可能还是在于产权和其他相关制度的改革。
(3)印度的自由化改革与中国不同,由于印度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已广泛地存在着数量众多的私人企业,因此,对于印度来说,其通向市场化的道路就是放松政府管制、大力推进经济自由化与贸易自由化就可以了。
印度大致上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减少贸易限制的改革,但是真正的自由化改革则是从1992年才开始的。
在1991年时,印度的平均关税为83%,但是到了1998年,印度的平均关税已经降低了30%以上。
贸易自由化导致激励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不仅来之于国内,而且还来之于国际社会,其结果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印度企业的生产率,并且还显著地减少了印度企业关门倒闭的现象。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从1992年改革开放至今,印度的 GDP已经翻了一番多,其人均GDP提高了近 4 倍,并且和中国一样,印度也非常显著地减少了贫困。
不管中国和印度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有多大的不同,但是,中国和印度的改革在有一点上却是非常相似的,那就是两国都谨慎地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方式,从而成功地避免了那种频频地发生在前苏联和中东欧计划经济国家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动乱,以及因为社会动乱而造成的经济衰退。
2、中国和印度对外开放的模式不同(1)中国和印度对外开放模式的差别从中国和印度对外开放的模式来看,这两个国家也存在着相当显著的差别。
就中国而言,对外开放的主要方式是出口导向和引进外资,而印度的对外开放则采取了对外投资与自由贸易的方式。
导致中国和印度在对外开放上所采取的几乎是完全相反的做法的原因就在于两国所面临的初始条件是完全不同的。
(2)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始条件第一,劳动几乎无限可供给;第二,内需因为过剩劳动和农村居民数量过大而严重不足;第三,中国城乡居民虽有很高的储蓄倾向,但是由于企业和企业家的高度稀缺而不能把国内的储蓄有效地转化成为生产性的资本来增加国民财富和居民收入。
(3)中国对外开放的策略这样的初始条件和经济特征就决定了中国的对外开放只能采取出口导向和大规模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模式。
通过采取积极的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其方法是人民币汇率贬值(1994年)和出口退税,中国有效地解决了由内需不足而造成的生产过剩问题。
通过引进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不仅有效地增加了中国的投资总额,而且还激活了市场竞争、激发了中国的企业家精神,促进了中国企业制度的改革。
所有以上这些由对外开放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使得中国的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增长。
(4)印度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始条件有比中国更好的企业制度和金融体系。
但劳动力素质不高,文盲率要达到40%以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印度社会的“种性制度”有关。
基础设施非常糟糕。
因为过早地推行西方式的民主而导致政府效率非常低下。
(5)印度对外开放的策略选择面对这样的初始条件,印度在开始对外开放时所能做出的选择只能是对外投资和自由贸易。
由于印度政府在对外开放方面的不作为,故尔看不到国家对制造业的这种支持,结果,印度的自由主义的贸易政策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印度制造业难以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把素质较差的劳动力和糟糕的基础设施这两个初始条件结合在一起,就会发现,印度是没有能力吸引世界跨国公司到它国内投资生产的。
并且,只要印度本国的公司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就将面临优质劳动力供给不足和基础设施供不应求的发展瓶颈,而这正是导致印度的制造业发展在远远落后于中国的情况下,就不得不到海外投资。
当我们再把印度民主的、但同时又是分散的和缺乏效率的政治体制与其基于种性制度之上的精英教育体制结合起来,再加上由于英国殖民而留下的语言遗产(英语被英国殖民者确定为印度的官方语言),那么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印度为何无法采取鼓励出口的发展战略,并且在政府无法作为的自由化贸易战略中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参与全球计算机软件业外包式国际分工的道路。
(6)两个必要的评论第一个评论有许多人认为,从事国际软件业外包生产的印度要比从事大规模制造的中国更有发展潜力,因为在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印度似乎要比中国处在科技含量更高的国际分工层次上。
但是,在我们看来,这样的观点并不正确。
首先,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其实都处在国际分工的底端,这是由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所决定,区别只是在于中国处在国际制造业分工的底端,而印度则处在国际软件业分工的底端,并且这种区别归根到底是由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各自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
其次,当我们把这样的区别作更进一步的分析时,却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制造由于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和更大的产业溢出效应,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来更为公平的经济增长;相反,印度软件生产的产业链相当短,并且其产业溢出效应也比较小,因此,印度的软件生产只创造了有限的就业机会,并且还发生了“软件新贵”与普通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上的巨大鸿沟。
第二个评论还有人认为,印度在基础设施上的供给不足是可以得到弥补的,但是中国在制度与技术等软实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将是难以得到克服的,因此,从长期来看,印度的发展潜力要大于中国。
对于这样的看法,我们也是不能赞同的。
不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往往都同时面临着双重的制约:即有软性的制约,如制度和技术;又有硬性的制约,如基础设施等。
但是,问题就在于,在以上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制约因素中,究竟是何种制约因素对经济增长构成了更大的障碍呢?世界银行2005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通过调查和研究表明,在构成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各种制约因素中,名列首位的并不是制度、技术和金融体制等软性因素,恰好是人们通常都认为并不重要的基础设施。
3、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增长道路不同(1)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与中印的不同选择从历史上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遵循人们所熟悉的增长道路,即第一步摈弃农业,转向制造业,再后来则转向服务业,并以此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
但是也会有一部分国家会直接从农业生产国转向以服务为基础的经济。
如果将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加以比较。
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是沿着从农业到制造业,再到服务业的发展道路循序渐进的,而印度则部分地采取后一种经济增长的道路,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服务业的发展上。
(2)中国的增长结构1990年时,中国农业占GDP的比重为27%、工业(包括制造业和采掘业等)占GDP的比重为42%,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33%、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1%。
到了2003年,以上这些数据相应地变化为15%、52%、39%和33%。
通过计算,我们很容易得到这些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它们分别为3.5%、12.3%、11.7%和8.8%。
从中国各大产业年均增长率的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到,中国工业的年均增长率是最高的,除了农业之外,增长率最慢的就是服务业了。
(3)印度的增长结构印度的情况与中国刚好相反,在1990年时,其农业占GDP的比重为31%、工业占GDP的比重为28%、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17%、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则高达41%。
到了2003年时,印度的产出结构相应地变化为22%、27%、16%和51%,其各大产业部门的年均增长率则分别为2.7%、6.0%、6.5%和7.9%。
由此可见,在1990到2003年间,印度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是服务业,而且与服务业的快速增长相比,工业和制造业甚至有相对萎缩的趋势。
(4)导致中印两国增长模式差异的主要原因第一,中国的投资环境决定了中国要比印度更加适合发展制造业中国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因而要比印度更适合发展制造业。
至于中国为何会比印度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其原因在于中国和印度的财政结构完全不同。
中国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之于商品和服务税,其支出主要用于基本建设,也就是国际上所说的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