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望中国版“巴Ⅲ”银行流动性管理加码21世纪经济报道徐永上海报道 2011-05-05核心提示:除了等待新指标明确标准外,面对收紧的流动性,今年商业银行对已有的流动性管理政策都进行了调整,强化管理。
随着近日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新指导意见》)中,增加了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今年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形势更加严峻。
收紧的货币政策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结构性紧张,这在2010年年报里得到了明确体现。
截至去年年末,16家上市商业银行里面,8家银行的存贷比超过70%,5家银行的流动性比例(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同比出现下降。
不过记者近期从银行人士处了解的信息显示,虽然今年银行普遍调整和加强了内部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但对于新监管指标的适用问题,不少仍处于观望状态。
强化流动性管理“对于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我们目前也不知道具体的达标方式,还处在学习过程中。
”一家大型银行流动性管理负责人5月4日告诉记者。
他举例,如果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下降,导致的存款大量流出,对负债规模的影响,如何进行非合同的经验和现实测算;以及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授权追加的保证金,如何纳入这两个指标,该行还不知道合适方式,也不知道银监会标准。
在《新指导意见》中,建立的是多维度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体系,除了流动性比例、存贷比、核心负债依存度、流动性缺口率、客户存款集中度以及同业负债集中度等旧有指标外,增加了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例均不得低于100%两个新指标。
但具体适用问题,据了解银监会将修订《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出台新的流动性管理办法。
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也分别给予了2013年底和2016年底前达标的过渡期。
在此之前,除了等待新指标明确标准外,面对收紧的流动性,今年商业银行对已有的流动性管理政策都进行了调整,强化管理。
比如,银行一般对流动性进行集中管理,但兴业银行人士介绍,从去年开始,该行分解了流动性控制指标,由原来总行承担流动性比例管理向由经营单位和总行共同承担的方式转变,向各经营单位下达每月监管口径存贷比控制计划,引导经营单位存贷款自求平衡,实质性提高流动性水平。
另外,大型银行基本上已能做到按季进行流动性的压力测试,但是部分银行目前还无法达到,一般情况是保证一年不少于两次测试,同时提高流动性监控的频度,比如从每月提高到每周等。
前述负责人告诉记者,除去一套全方面的流动性指标外,银行流动性管理,日常最为关注的还是央行的大额支付系统,一般该支付系统是下午5点关闭,如果某天出现无法准时关闭,表明有银行当天的头寸无法平盘,其他银行就会立即关注该行的表现及其的对手交易,今年1月份,就出现过类似情况。
“国有银行出现从拆出到拆入、大盘股的申购,也是我们最为关注的。
”该负责人介绍。
/小机构流动性最紧虽然有5家上市银行的流动性比例同比出现下降,且年报显示,用合同到期日分析,几乎所有上市银行的即时偿还流动性缺口都为负,但受访人士普遍认为,除去信贷规模控制带来的流动性利好外,今年流动性最为紧张的,应该还是中小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机构。
上市银行一般以合同到期日进行流动性缺口率分析,比如即时偿还、1个月内到期、3个月内到期等期限分段,而查看16家上市银行的年报,所有即时偿还都是负缺口,大部分银行3个月内也是负缺口,这理论上表明,如果出现全额的即时支付,银行将会面临资不抵债的流动性风险。
建行一位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仔细分析这些负缺口,特别是即时偿还分段里面的负缺口,负债部分绝大部分都由活期存款规模过大导致,从合同到期日来分析,活期存款没有确定到期日,按照会计要求就都算作需要即时偿付的负债,但从现实角度来看,一般银行都有存款沉淀率,如果加入沉淀率指标,大部分负缺口就会转负为正。
“比如一家银行的存款规模有3万亿,一般来说每天存款流失300亿就是异常情况,日常情况下可能是100亿以内,股票申购期间可能会超过100亿,但算到缺口分析时,3万亿可能全部算入。
”相关人士介绍。
据了解,如果大型银行测算到几天内或1个月内流动性将出现缺口时,将会积极在市场寻求资金支持,而且大型银行的预警和融资能力普遍较强,因此对于今年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压力,中小银行将大于大型银行。
2010年流动性比例下降银行名单里面,也不乏股份行和城商行。
一家城商行负责人此前透露,今年监管层将加强对城商行负债集中度的考核,特别是对前5家大型客户的负债依存度、同业负债的依存度、理财产品负债的依存度等指标,这些都是城商行的短板,主动负债管理今年面临考验。
本文源自21世纪网,文章地址:/HTML/2011-5-6/4NMDAwMDIzNjg4Ng.html易纲:外储占款是流动性过剩主因21世纪网黎信文 2011-05-04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央行副行长易纲3日在清华大学发表讲话时称,外汇储备占款是造成中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
易纲表示,央行在过去几年里一直能够通过发行央票以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回收了由于外汇占款而产生的大约80%的基础货币。
他还表示,中国央行使用新发行的人民币购买大部分进入中国市场的外汇,这造成货币供应量上升,并加剧了通胀压力。
另外易纲预计下半年CPI数据将有所回落,他表示有信心控制通胀形势,相关部门会有积极的应对措施。
本文源自21世纪网,文章地址:/HTML/2011-5-4/yNMDAwMDIzNjQyNw.html复制链接提前预警流动性风险银监会布局压力测试21世纪经济报道郑智北京报道 2011-04-23在社会流动性充裕,推动CPI连创新高情况下,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压力增加。
这已引起监管层的警惕。
本报记者获悉,近期,有银监会领导曾提出,鉴于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结构性紧张,各银行在近期市场波动性明显加大的情况下,应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
“原来进行常规压力测试的各种假设条件发生了很大改变,需要重新测试。
”一位不愿具名的股份制行资金部人士解释说,正像银监会要求反复进行房地产压力测试一样,今后银行流动性压力测试的频度会大大增加。
在提出压力测试要求两天后,4月21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全线上涨,次日又全线回落。
此前,SHIBOR在今年1月和2月曾分别创出8.5%和6.4%的高位,是平稳时期的2-3倍。
如果股份制行和城商行出现流动性风险则更要警惕。
“流动性风险是威胁城商行生存和发展的最直接和最致命的风险”。
银监会监管二部主任肖远企在4月初的一个论坛上表示。
准备金率上调或诱发资金紧张据悉,在4月19日召开的2011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对防范流动性风险提出三点要求:第一,要着力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多方拓展资金来源,优化信贷投向结构,改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加剧的局面,不断增强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来源的稳定性;第二,要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持续、动态的监测,按月度监测日均存贷款流动性水平。
第三,切实规范存款业务经营与考核行为。
严禁擅自提高存款利率,严禁通过返还费用或赠送实物等方式变相提高存款利率,严禁通过服务优惠、强制或设限等违规手段吸收存款。
银监会2009年9月即要求商业银行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压力测试。
“但是一些银行的压力测试流于形式,各种假设条件过于乐观。
”一位地方银监部门人士向记者表示。
流动性压力测试,是指对影响银行流动性的各种极端不利情形,比如存款大量流失,同业拆借利率陡然升高等进行估计,测算出银行能够承受多大的风险,并相应制定不同级别的应急方案,“让银行能在危机真的来临时有能力去赢得解决问题的时间”。
“影响流动性的因素和作用程度都发生了改变,自然应该重新进行压力测试。
”前述股份制银行资金部人士举例说,2007-2008年“打新股”火热,每到新股申购冻结资金之时,银行流动性就紧张,当时进行压力测试就主要考虑这个因素,但今年这一因素的作用已大为减弱。
流动性压力之一来自今年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0年以来,央行已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目前大型银行准备金率达到20.5%的历史高点。
按照多位券商分析师测算,存款准备金每上调0.5个百分点,直接回笼资金3500亿-4000亿元。
4月21日SHIBOR大涨正是因为央行从当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银行需于当日向央行缴款,导致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
如果银行流动性紧张的话,有可能是因为今年信贷规模受控后,新增贷款规模同比减少,存款派生能力相应下降。
同时,居高不下的CPI也使得各类资金不愿留在银行承受“负利率”。
这其中,中小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的话则更要引起警惕。
据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分析,这些银行为做高利润,一味追求做大贷款规模,导致流动性储备不足。
银监会重构流动性监管指标据接近监管层人士指出,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只是银监会全方位加强流动性监管的一个开端。
肖远企在4月初召开的城商行发展论坛上表示,“国内监管有几个新的比率要开始实施,对城商行影响很大。
”其中流动性指标包括,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不低于100%。
为了确保城商行达标,肖远企提出三项监管措施:一是监管负债集中度,特别注重在客户、区域、行业方面的集中度,关注对同业市场的依赖度;二是考察负债的稳定性;三是考察负债的真实性,关注负债的应急补充渠道和负债的管理能力。
其中,负债的稳定性尤为重要,以往的监管指标主要考核月末的存贷比数据,这使得银行在月中的多数时候存贷比都高于75%,但只要月末拉来一笔大的存款,或者卖出一笔贷款,使得月末存贷比回复到75%以下,就能安全过关。
这就导致,每到月末,各家银行疯抢存款,高息揽储,“存款大搬家”、“存款一日游”比比皆是。
为防范此种现象,肖远企透露,将从6月份开始,对存贷比进行日均考核。
这意味着,银行的存贷比不仅需要在月末低于75%,日均存贷比也必须低于75%。
但银监会也意识到,单纯以存贷比来衡量银行的流动性水平并不科学,因为没有考虑银行从同业市场上获得资金的情况,因此正在酝酿一系列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
这当中包括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10年12月提出的2个基于压力测试的流动性计量国际标准: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
流动性覆盖率主要反映未来30天内特定压力情景下银行持有的高流动性资产应对资金流失的能力。
净稳定资金比率,是根据银行在1个年度内资产和业务的流动性特征,设定可接受的最低稳定资金量,目的在于防止银行在市场繁荣时期过度依赖批发性融资,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来源。
银监会在2010年年报中表示,要建立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例、流动性比例、存贷比等流动性监管标准,以及核心负债依存度、流动性缺口率、客户存款集中度、同业负债集中度等流动性监测指标,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多情景、多方法、多币种和多时间跨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控指标体系。
银监会数据显示,2008年-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分别为46.1%,42.4%,42.2%,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