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4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2、理解寓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了解寓意,积累成语。

三、教学模式:
启发式、问题式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喜欢听寓言故事吧,请大家说一说以前学过或者看过的寓言故事吧!
生:学过《守株待兔》、《虎假虎威》、《画蛇添足》……
师:那么谁来说一说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生:寓言故事作用是:说明一个道理,具有劝解、讽刺、教育的作用等。

师:鼓励鼓励!鼓掌!(棒!棒!你真棒!继续努力你更棒!)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滥竽充数。

(板书)
2、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第55页,齐读课文。

要求:读音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

师:(学生齐读后)请问同学们,“滥竽充数”中的“竽”是什么呢?
生:是乐器。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乐器呢?
生:钢琴、二胡……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

“竽”是古代的乐器,用竹子做的,形状和现在的乐器“笙”相似,“笙”这种乐器主要在少数民族地区使用。

(教师展示自做竽的模型)
3、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设疑)
生:想。

师:那好,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句话可以解释“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呢?
生: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师:同学们,你们说他找得对吗?
生:对。

鼓励鼓励,鼓掌!(棒!棒!你真棒!继续努力你更棒!)
师:同学们想一想,南郭先生在吹竽时的动作(姿态)是怎么样呢?(强调:鼓、捂、装腔作势)
师:找同学来模仿一下南郭先生在吹竽时的动作。

生:学生上讲台模仿。

师:他模仿得像吗?
生:像。

师:谁还能来模仿一下。

(要注意动作)
生:学生上讲台模仿。

师:同学们模仿真是太像了,真具有表演才能。

请同学们思考,装腔作势是什
么意思?(小组交流、探究学习)
生:“腔”是腔调。

“势”是姿态。

装出一种腔调,摆出一种姿态,形容故意做作。

师:那么“装腔作势”的近义词是什么呢?
生:装模作样。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书的插图,找一找哪位是南郭先生吧。

生:生齐回答是穿淡黄衣服的,中间那位。

师:同学们想知道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吹队中吹竽吗?
生:想。

4、精读课文,概括归纳。

师:指名学生读课文第一、二段,思考: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混入齐宣王的吹竽队?
生:因为齐宣王喜欢讲排场,常常叫三百人一齐吹给他听。

师:他找得很准确。

“常常”:说明很少改变吹竽的方式。

这样才使南郭先生敢参加到吹竽队。

“三百人”:说明吹竽的人很多,根本听不清每个人的声音,这为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做了铺垫。

师:齐宣王这样讲排场好吗?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浪费等。

师:这样的排场是过度浪费国家财力,这些钱财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齐宣王真
是太奢侈,齐宣王这样浪费国家的财物,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同学们可要在实际生活中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下去。

师:指名读课文第三、四段,思考:齐宣王和齐湣王在听吹竽上有什么不同呢?(小组讨论)
生:小组代表:齐宣王--------喜欢合奏齐湣王-------喜欢独奏师:他说得真是太棒了!鼓励鼓励!鼓掌!(棒!棒!你真棒!继续努力你更棒!)师:总结归纳:齐宣王喜欢合奏,南郭先生有了机会在吹竽队里混日子,而齐湣王喜欢独奏,南郭先生自认为在吹竽队再也混不去了,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板书:齐宣王------合奏混
齐湣王------独奏逃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滥竽充数》这篇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小组探究、交流、归纳、汇报。

归纳道理: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或以次充好是没有好结果的,只有扎扎实实地学会真本领才能经得住实践的考验。

5、知识拓展
师:你们能经得住考验吗?老师考一考大家“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吧!
近义词:滥竽充数———鱼目混珠
师:看来同学们经得住了考验,没有像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

同学们知道“鱼目混珠”这个成语故事吗?老师发资料,学生齐读。

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

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

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

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
药里才能医治。

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成语故事用来比喻什么呢?
生: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师:回答得真准确!鼓励鼓励!鼓掌!(棒!棒!你真棒!继续努力你更棒!)6、延伸生活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有哪些类似“滥竽充数”的例子呢?
生:1、晨读时,有的同学不用心,不出声读。

2、间操时,有的同学姿势不正确,动作不到位。

3、劳动时,有的同学拈轻怕重,消极怠工。

4、盖房时,有的材料不合格,质量不过达标,以次充好。

……
师: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出现了这些“滥竽充数”的现象,我们应如何做呢,我们应如何帮助别人改正呢?
师:在学习上,我们要诚实,认真,扎扎实实学好本领,为日后成才做准备。

我们要对工厂说,你们要诚实守信,这才是产品生存的根本。

请记住:今天的诚实,明天的市场,后天的利润。

7、课本剧
同学们,老师有个大胆的想法,假如二千多年前的南郭先生在齐湣王那里逃走了,正好遇到了现在的你,此时的你和南郭先生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为了形象逼真,老师找两名同学,一个扮演南郭先生,一个扮演现在的学生,演一演。

(道具:竽、衣服,书包)
8、小练笔
刚才同学们都看了课本剧,看到了南郭先生慌忙逃走的一幕,听到了我们现代学生对他的劝勉,那就请同学们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想一想南郭先生逃走后他会做什么,会发生什么故事?他会有哪些经历呢?写一写,看谁写得最精彩,最有趣!
《滥竽充数》教学反思
《滥竽充数》是一篇寓言故事。

寓言的特点是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常叫三百人的乐队一起吹奏给他听。

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可他混进了乐队,还得到很高的待遇。

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位,他的爱好与齐宣王不同,他叫每个人单独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逃走了。

本则寓言告诉大家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过日子是不会长久的,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经得住一切的考验。

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寓言的寓意,难点是学习灵活运用这个成语。

在教学前,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了以前学习过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虎假虎威》、《画蛇添足》……继而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寓言的作用,体会寓言具有的教育意义。

在教学中,我从文题入手,交待“竽”是古代的乐器,增强学生对乐器的了解,同时,还拿出自制的“竽”,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进一步认识这种古代乐器。

接下来,我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让学生自主学习,达到读通读熟的程度。

在学生熟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并结合文本模仿南郭先生吹竽时的动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既而启发学生说出了“滥竽充数”的同义词“鱼目混珠”。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理解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先引导学生体会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他没有真本领,是混在乐队里的。

再启发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呢?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像南郭先生混在乐队里充数的事例,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交流中,感悟到生活中的确存在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的,在那里充数。

从而理解故事的寓意:没有真才实学而不懂装懂、弄虚作假、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是经不起考验的,他的真面目终究会暴露的。

在拓展延伸活动中,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南郭先生逃走后会怎样?如果你遇到南郭先生,你会与他说什么呢?并续写这个寓言故事。

从故事结局入手,进行创造性的续写,有助于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合理性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