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又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宁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到过,是创立或创造新东西的意思。
在国际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创新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创新是具有层次性的。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
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遵循创新活动规律和人的创新素质培养的规律,以发展人的创新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素质为宗旨的活动。
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发展人的以下几种品质:(1)创新精神所谓创新精神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精神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进行创新活动。
(2)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并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
它具有五个显著特点,即独特的知识结构、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像有活跃的灵感。
这种创造思维能保证让人正确分析新情境,解决新问题,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
(3)创新能力所谓“创新能力”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创新活动的工作机制。
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以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4)创新人格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
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它集中地体现为强烈的创新动机,执着的创新情感、顽强的创新意志、持久的创新毅力、勇敢的创新行为等良好的人格特征。
也就是说,创新人格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在创新人格中,创新情感显得尤其重要。
创新正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
从创新动机的产生到创新过程的持续,再到创新结果的验证,各个环节无不蕴涵着创新者的人格魅力,蕴涵着创新者的情感因素。
创造与创新:创造必定是创新,创新是创造的基础。
一般而言,创新是出发点和目的,创造是过程和结果。
创新活动的过程是创造,重大的创新成果也叫创造。
由创造而推出的事物总是新的,因此,创造和创新是连体姐妹,孪生兄弟。
甚至在很多场合下,它们就是同一个名词。
罗曼·罗兰说:“人生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创造。
”提起创造,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联想到蒸汽机、电灯、电视机、计算机……的确,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的历史。
人类前进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创造的智慧,都浸透着创造的血雨,都飞扬着创造的欢乐,都展示着创造的奇迹……什么是创造?创造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或提出前人未见的新观点。
创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创造是一切东西的本源—龙沙《法国诗学要略》,1764,创造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就是创造发明方法的发明。
创造:引领社会不断进步故事:卖帽人与猴、乌鸦喝水为什么创造1、创造能改变历史亚历山大创造性地解开了俄狄浦斯结,从而成为一代天骄,创造了俄罗斯的历史;瓦特创造性地将蒸汽原理用于机械,改写了人类文明的历史。
2、创造能促进发展以日本为例。
55年:GDP=1/2中国;60年:GDP=中国;85年:GDP=5*中国。
做法:“一日一案国民运动”,1982年福田赳夫首相亲自主持会议,提出“立足国内,开发创造力,创造新技术,发展新产业,确保竞争优势”的口号,并作出了“确认创造力是日本通向21世纪的保证”的决议;结果:有600万发明大军,年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一,占世界专利申请总量的1/3;为什么创造?3、创造能培养人才中国矿业大学1984年创造性地在该校首先进行了创造学课程的尝试,取得显著成绩,学生通过学习,写作并发表大量的科技论文,涌现出大量发明成果,获得国家专利100余项,获得全国性奖励60多项,居全国高校先进行列。
本人指导学生运用创造学的思维方法备战大学生辩论赛,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并有多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4、创造能产生效益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先为公司科技人员开设了“创造工程”继续教育工程,这一首创后来被学术界公认为创造学在世界上诞生的标志。
1937年,通用电气公司的专利申请量便猛增3倍,公司效益提高一半,创造学一经诞生便大见成效。
创造的历史人类的创造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自发阶段取石为器、燧木为火;2、创造的自觉阶段亚里斯多德的《工具论》、《心灵论》—早期的创造学专著;帕普斯的《解题术》—创造性解题的方法。
30年代奥斯本开展创造学的研究与推广;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开创“创造心理学”;50年代,日本大力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国民创造意识。
创造学基础创造学(Creative Study)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人皆有创造力;二是创造力可以训练。
创新是每一个人天生具有的能力。
然而,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都认为,创新是科学家的事,是具有特定天赋的天才的事。
著名科学家丁肇中说:“在我的记忆里,本世纪得到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没有一个在学校里是考第一名的。
”可见,创新与天才并不具有完全对等的关系。
创造学基础就创造活动而言,有如下规律:1、知识是必要的,但并非知识越多越能创造;2、刻苦勤奋是创造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3、人们赞美的,关注的是创造的成果,而非创造的过程;4、科技竞争是创造速度、创造效率和创造质量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
要解决创造性人才的问题,就要进行创造力的培训,要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掌握、运用创造方法。
创造学基础创造的过程一般都分为四个阶段:1、准备期。
这是提出问题的阶段。
人们常说,提出问题等于解决的一半,这一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又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对知识和经验进行整理;第二步是收集必要的事实和资料,并准备技术条件。
第三步是了解自己提出问题的意义和价值。
2、酝酿期。
思考和多方假设。
在此阶段主要是进行各种假设和探究,不断从正面和反面去进行各种验证,不断否定、选择,形成新的假设和创意。
同时,还应注意把思考范围不断扩大到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联系的其他专业领域。
这样,既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又有利于利用多学科“杂交”优势,在更高的层次上把握问题,寻找突破口。
3、明朗期。
这是经过长期思考后的顿悟和突破阶段。
在此阶段发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顿悟是指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之后,新的想法在其短暂的时间内豁然开朗,脱颖而出。
4、验证期。
评价、完善和充分论证阶段。
其一是理论上验证,其二是实践,包括运用、检验,常常需要反复多次才能完成。
创造的特点1、创造具有高度的新颖性;2、创造具有高度的智能性;3、创造具有高度的探索性;4、创造具有高度的风险性。
为什么创造1、创造能改变历史亚历山大创造性地解开了俄狄浦斯结,从而成为一代天骄,创造了俄罗斯的历史;瓦特创造性地将蒸汽原理用于机械,改写了人类文明的历史。
2、创造能促进发展以日本为例。
55年:GDP=1/2中国;60年:GDP=中国;85年:GDP=5*中国。
做法:“一日一案国民运动”,1982年福田赳夫首相亲自主持会议,提出“立足国内,开发创造力,创造新技术,发展新产业,确保竞争优势”的口号,并作出了“确认创造力是日本通向21世纪的保证”的决议;结果:有600万发明大军,年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一,占世界专利申请总量的1/3;为什么创造?3、创造能培养人才中国矿业大学1984年创造性地在该校首先进行了创造学课程的尝试,取得显著成绩,学生通过学习,写作并发表大量的科技论文,涌现出大量发明成果,获得国家专利100余项,获得全国性奖励60多项,居全国高校先进行列。
本人指导学生运用创造学的思维方法备战大学生辩论赛,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并有多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4、创造能产生效益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先为公司科技人员开设了“创造工程”继续教育工程,这一首创后来被学术界公认为创造学在世界上诞生的标志。
1937年,通用电气公司的专利申请量便猛增3倍,公司效益提高一半,创造学一经诞生便大见成效。
创造的历史人类的创造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自发阶段取石为器、燧木为火;2、创造的自觉阶段亚里斯多德的《工具论》、《心灵论》—早期的创造学专著;帕普斯的《解题术》—创造性解题的方法。
30年代奥斯本开展创造学的研究与推广;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开创“创造心理学”;50年代,日本大力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国民创造意识。
创造学基础创造学(Creative Study)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人皆有创造力;二是创造力可以训练。
创新是每一个人天生具有的能力。
然而,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都认为,创新是科学家的事,是具有特定天赋的天才的事。
著名科学家丁肇中说:“在我的记忆里,本世纪得到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没有一个在学校里是考第一名的。
”可见,创新与天才并不具有完全对等的关系。
创造学基础就创造活动而言,有如下规律:1、知识是必要的,但并非知识越多越能创造;2、刻苦勤奋是创造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3、人们赞美的,关注的是创造的成果,而非创造的过程;4、科技竞争是创造速度、创造效率和创造质量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
要解决创造性人才的问题,就要进行创造力的培训,要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掌握、运用创造方法。
创造学基础创造的过程一般都分为四个阶段:1、准备期。
这是提出问题的阶段。
人们常说,提出问题等于解决的一半,这一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又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对知识和经验进行整理;第二步是收集必要的事实和资料,并准备技术条件。
第三步是了解自己提出问题的意义和价值。
2、酝酿期。
思考和多方假设。
在此阶段主要是进行各种假设和探究,不断从正面和反面去进行各种验证,不断否定、选择,形成新的假设和创意。
同时,还应注意把思考范围不断扩大到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联系的其他专业领域。
这样,既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又有利于利用多学科“杂交”优势,在更高的层次上把握问题,寻找突破口。
3、明朗期。
这是经过长期思考后的顿悟和突破阶段。
在此阶段发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顿悟是指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之后,新的想法在其短暂的时间内豁然开朗,脱颖而出。
4、验证期。
评价、完善和充分论证阶段。
其一是理论上验证,其二是实践,包括运用、检验,常常需要反复多次才能完成。
创造的特点1、创造具有高度的新颖性;2、创造具有高度的智能性;3、创造具有高度的探索性;4、创造具有高度的风险性。
怎样创造?1、有明确的目的(树立使命感和紧迫感);2、摈弃害怕犯错误的思维束缚;3、掌握正确的方法;4、创造必要的条件。
创造力的构成要素所谓创造力就是指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能力。
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建立新生活的创新活动的能力。
简略地说,凡是新的、独创性的、有社会价值的活动,都是创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