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第一折课文解读【仙吕】【点绛唇】满腹闲愁,数年禁受①,天知否?(①禁受:忍受。
禁,jīn。
)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
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幼习儒业,饱有文章”,但家境贫寒,窦娥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
七岁时,父亲为了抵债,忍心将她出卖,而且远离她去京城应考,让她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
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岂料至17岁,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二十岁的窦娥随即变为寡妇。
世事多变、苦难接踵而来,“满腹闲愁,数年禁受”,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她的苦难人生和忧愁心境。
但是,她的苦,她的愁,没有人理解,没有人同情,因此,她只有询问“青天”:“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和天瘦”,连天也会消瘦,语出宋程垓词《临江仙》:“买酒浇愁愁不尽,江烟也共凄凉。
和天瘦了也何妨。
只愁今夜雨,更做泪千行。
”这是一首写尽愁苦的词,剧本借来抒发了窦娥孤独无助的苦闷。
]【混江龙】则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餐废寝几时休?大都来①昨宵梦里,和着这今日心头。
(①大都来:多半是。
来,句中助词,无实在意义。
)催人泪的是锦烂熳①花枝横绣闼②,断人肠的是剔团圞③月色挂妆楼。
(①烂熳:即烂漫。
②绣闼:绣房,指妇女的居室。
闼,寝室左右的小屋。
闼,tà。
③剔团圞:太圆,滴溜溜地圆。
剔,加强语气的副词,和现代口语中的“忒”、“太”、“过甚”相近。
团圞,即圆。
圞,luán。
)长则是急煎煎①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不彻眉尖皱,越觉的情怀冗冗②,心绪悠悠。
(①急煎煎:十分焦急的样子。
②冗冗:形容心情十分杂乱,烦忧。
)[如果说前一曲是概括抒写窦娥心中的忧愁,那么这一曲则是对这种愁的具体描写。
前四句写窦娥日子难捱,一天不得一天过去,从早到晚,无心茶饭,都好像在梦里。
五六句写窦娥思念亡夫,无限哀伤,回到绣房,见锦绣花被伤心流泪,来到窗前,望圆月当空,肝肠寸断。
最后四句写窦娥不知道这愁苦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
急煎煎,闷沉沉,情怀冗冗,心绪悠悠,一连串的叠词,大大地强化了窦娥内心的愁苦。
] (云)似这等忧愁,不知几时是了也呵!(唱)【油葫芦】莫不是八字儿①该载着一世忧?(①八字儿:古人将人出生时的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八个字称为八字,认为八字好的命运就好,反之命就不好。
)谁似我无尽头!须知道人心不似水长流。
我从三岁母亲身亡后,到七岁与父分离久。
嫁的个同住人,他可又拔着短筹①;撇的俺婆妇每②都把空房守,端的个③有谁问,有谁瞅④?(①短筹:这里的意思是短命。
筹,是古时计数和占卜用的工具,这里比喻寿数。
②每:元代时的口语,用在人称代词后面表示复数,相当于现在的“们”。
③端的个:究竟、真的。
④瞅:chǒu,看、望,理睬。
)(云)婆婆索钱去了,怎生①这早晚不见回来?(①怎生:怎么,如何。
)(卜儿同孛老、张驴儿上)(卜儿云)你爷儿两个且在门首,等我先进去。
(张驴儿云)奶奶①,你先进去,就说女婿在门首哩。
(①奶奶:对老年妇女的尊称。
)(卜儿见正旦科)(正旦云)奶奶回来了。
你吃饭么?(卜儿做哭科,云)孩儿也,你教我怎生说波①!(①波:句尾助词,相当于现在的“呢”、“啊”。
)(正旦唱)【一半儿】为甚么泪漫漫不住点儿流?莫不是为索债与人家惹争斗?我这里连忙迎接慌问候,他那里要说缘由。
(卜儿云)羞人答答①的,教我怎生说波!(①羞人答答:即羞羞答答,害羞,难为情。
)(正旦唱)则见他一半儿徘徊一半儿丑①。
(①一半儿徘徊一半儿丑:“一半儿……一半儿……”是曲牌【一半儿】尾句的句式。
徘徊:在这里是“犹豫”的意思。
丑:羞惭之意。
)[婆婆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窦娥心中好生疑惑,于是“连忙迎接慌问候”,体现她对婆婆的无比关爱和孝顺。
](云)婆婆,你为甚么烦恼啼哭那?(卜儿云)我问赛卢医讨银子去,他赚我到无人去处,行起凶来,要勒死我。
亏了一个张老并他儿子张驴儿,救得我性命。
那张老就要我招他做丈夫,因这等烦恼。
(正旦云)婆婆,这个怕不中①么!(①不中:不行。
)你再寻思咱:俺家里又不是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又不是少欠钱债,被人催逼不过;况你年纪高大,六十以外的人,怎生又招丈夫那?(卜儿云)孩儿也,你说的岂不是!但是我的性命全亏他这爷儿两个救的。
我也曾说道:待我到家,多将①些钱物酬谢你救命之恩。
(①将:拿。
)不知他怎生知道我家里有个媳妇儿,道我婆媳妇又没老公,他爷儿两个又没老婆,正是天缘天对。
若不随顺他,依旧要勒死我。
那时节我就慌张了,莫说自己许了他,连你也许了他。
儿也,这也是出于无奈。
(正旦云)婆婆,你听我说波。
(唱)(卜儿云)我的性命都是他爷儿两个救的,事到如今,也顾不得别人笑话了。
(正旦唱)【青哥儿】你虽然是得他、得他营救,须不是笋条、笋条①年幼,刬的②便巧画蛾眉③成配偶?(①笋条、笋条:即竹的嫩芽,比喻年轻人。
句中“笋条”二字和上句“得他”二字重复使用,这是曲牌“【青哥儿】”头两句的定格。
②刬的:平白无故的。
刬,chǎi。
③画蛾眉:古代妇女常以黛色将眉画得细长弯曲,状似蚕蛾的触须,故称为蛾眉。
汉代张敞曾经为妻子画眉,传为佳话。
后世遂以画眉暗喻夫妻恩爱。
)想当初你夫主遗留,替你图谋,置下田畴①,早晚羹粥,寒暑衣裘,满望你鳏寡孤独②,无捱无靠,母子每到白头。
(①田畴:泛指田地。
种谷之地为田,种麻之地为畴。
畴,chóu。
②鳏寡孤独: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少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这里是偏义复词,指寡妇。
鳏,ɡuān。
)公公也,则落得干生受①。
(①干生受:白辛苦。
干,白白的、枉自。
生受,用在自己方面,是受苦,受罪的意思,对别人而言,是难为、有劳的意思。
)[窦娥这段唱曲是反驳蔡婆报恩的说法。
唱段分两层意思,第一层说,张驴儿父子虽然有恩于你,但你也不是年青女孩,犯不着与他做恩爱夫妻。
第二层说,你只图报张驴儿父子一时之恩,可是这样做却是忘了“你夫主”一辈子的大恩。
“替你图谋”“满望你”,极写公公生前的周密策划,殷殷期盼。
“干生受”,指责蔡婆薄情寡义,辜负了公公一片苦心。
](卜儿云)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
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正旦唱)【寄生草】你道他匆匆喜,我替你倒细细愁:愁则愁兴阑删①咽不下交欢酒,愁则愁眼昏腾扭不上同心扣②,愁则愁意朦胧睡不稳芙蓉褥。
(①阑删:即“阑珊”,懈怠衰颓之意。
②同心扣:语出古民歌:“解不开同心扣,摘不脱倒须钩。
”同心扣,即同心结,用锦带打成连环回文的扣结,极难打开,象征男女相爱永结同心。
倒须钩,钩子上有许多倒刺如逆须,一旦中钩,极难摘脱。
)你待要笙歌引至画堂前①,我道这姻缘敢落在他人后②。
(①笙歌引至画堂前:当时成语,一般指举行婚礼。
笙歌,指音乐。
画堂,装饰得很华丽的客堂,泛指堂舍。
②敢落在他人后:被别人在后头风言风语地讥笑。
)[窦娥这段唱曲是反驳婆婆“喜事匆匆”的说法,指出这不是“匆匆喜”而是“细细愁”。
曲中先用三个“愁则愁”分别从“兴阑删”“眼昏腾”“意朦胧”来铺排“细细愁”,再用“你待要”“我道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内容上层次分明,节奏上顿挫起伏,颇有民歌风味。
][第三场次“(云)婆婆索钱去了”至“我道这姻缘敢落在他人后”,从这里开始,戏剧冲突正式展开。
窦娥原来打算坚守贞节,安分守己过日子;但是,社会的黑暗势力不放过任何可以迫害她的机会。
流氓张驴儿父子突然闯入婆媳相依为命的生活圈子里,这个原来像一潭死水般的家庭于是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蔡婆胆小怕事,劝窦娥同意张驴儿父子逼婚要求,窦娥对此严辞拒绝,于是孝顺婆婆的窦娥与蔡婆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冲突,这一场冲突初步展示了窦娥坚守妇道不动摇的倔强不屈的性格。
](卜儿云)孩儿也,再不要说我了。
他爷儿两个都在门首等候,事以至此,不若连你也招了女婿罢!(正旦云)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然①不要女婿。
(①并然:断然,绝对。
)(卜儿云)那个是要女婿的?争奈他爷儿两个自家捱过门来,教我如何是好?(张驴儿云)我们今日招过门去也。
“帽儿光光,今日做个新郎;袖儿窄窄,今日做个娇客①。
”好女婿,好女婿,不枉了②,不枉了。
(①“帽儿光光”句:是宋元时人们在婚礼上打趣新郎的话。
娇客,女婿。
②不枉了:没有白作。
)(同孛老入拜科)(正旦做不理科,云)兀那厮①,靠后!(①厮:对男子的蔑称。
)(唱)【赚煞】我想这妇人每休信那男儿口。
婆婆也,怕没的贞心儿自守,到今日招着个村老子①,领着个半死囚②。
(①村老子:粗俗的老头子,骂人的话。
村,粗野,粗俗。
这是指张驴儿父。
②半死囚:也是骂人的话,意即无赖恶棍,好似半个死囚犯。
这是指张驴儿。
)(张驴儿做嘴脸①科,云)(①做嘴脸:即作鬼脸,作怪样。
)你看我爷儿两个这等身段,尽也选得女婿过,你不要错过了好时辰,我和你早些儿拜堂罢。
(正旦不礼科,唱)则被你坑杀人燕侣莺俦①。
(①坑杀人燕侣莺俦:意思是做了夫妻害死人。
燕侣莺俦,指结为夫妻。
俦,chóu,同辈,伴侣。
)婆婆也,你岂不知羞!俺公公撞府冲州①,??②的铜斗家缘③百事有。
(①撞府冲州:指四处奔走经营,去过很多地方。
②??:zhènɡchuài,挣扎,拼命挣得。
也写作“挣揣”。
③铜斗家缘:指家境殷实富裕。
铜斗儿,一种分量重、容量大的量器,元剧常用它来比喻大财主的家产。
家缘,家计、家产。
)想着俺公公置就,怎忍教张驴儿情受①?(①情受:承受,继承,多指财产、权利等。
)(张驴儿做扯正旦拜科,正旦推跌科,唱)兀的不是俺没丈夫的妇女下场头①!(①下场头:下场。
头,句尾助词,无实在意义。
)[这是窦娥一边规劝婆婆,希望她回心转意,一边与张驴儿辩驳对打,唱词与宾白相互交错,以造成紧张气氛。
曲中两次呼告“婆婆也”,第一次是指责婆婆不仅“招着个村老子”,而且又“领着个半死囚”,不仅是你自己“怕没的贞心儿自守”,丧失了“贞操”,而且也“坑杀人”,想拖我下水。
第二次是直指婆婆把“俺公公置就”的殷实家业,竟然叫张驴儿承受,为他人作嫁衣裳“不知羞”。
这时的窦娥把一切怨气都发泄在婆婆的身上,她认为灾难的起源在婆婆。
但在第三折里,当贪官桃杌要对婆婆用刑之时,窦娥却拿出生命来呵护了婆婆;在临死之前,她又完全宽恕了婆婆,甚至劝婆婆不要烦恼啼哭,所以,这段情节既表现了窦娥对不守妇道的婆婆的怨恨,又为下面表现窦娥的善良作了铺垫。
](下)(卜儿云)你老人家不要恼躁。
难道你有活命之恩,我岂不思量报你?只是我那媳妇儿气性最不好惹的,既是他不肯招你儿子,教我怎好招你老人家?我如今拼的好酒好饭,养你爷儿两个在家,待我慢慢的劝化俺媳妇儿。
待他有个回心转意,再做区处①。
(①区处:处理,处置。
)(张驴儿云)这歪剌骨①!(①歪剌骨:贱骨头,对妇女侮辱谩骂之词,含有轻贱、不正经、泼辣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