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对策研究

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对策研究

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08-11-10T11:38:08.14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作者:杨斌[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政府采购规模的扩大,采购监督越来越重要。

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对策包括:健全法律法规、强化依法监督,实现政府采购监督的网络化,建立政府采购争端仲裁委员会,健全政府采购的监督主体,明确政府采购监督的对象,完善政府采购的投诉救济机制,重视对分散采购单位的监督。

摘要:随着我国政府采购规模的扩大,采购监督越来越重要。

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对策包括:健全法律法规、强化依法监督,实现政府采购监督的网络化,建立政府采购争端仲裁委员会,健全政府采购的监督主体,明确政府采购监督的对象,完善政府采购的投诉救济机制,重视对分散采购单位的监督。

关键词:完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对策
从1996年开始在我国部分地区试行的政府采购,呈现快速增长势头;采购规模由试行初期的每年10多亿元,发展到2007年首次突破4000亿元。

随着我国政府采购规模的扩大,采购监督越来越重要。

政府采购监督是为了实现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政府采购行为更加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在法律规章的范围内,各有关监督主体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严密有力的监督,以保证政府采购行为健康有效运行。

政府采购过程包括了编制采购计划、选择采购方式、供应商资格审查、签订采购合同、履行采购合同、验收、结算和效益评估等主要环节。

各国政府采购实践表明,政府采购行为在运行过程中易于发生偏差,政府采购本身也会滋生腐败行为,政府采购监督非常重要。

我国的政府采购监督存在着缺少独立的监督主体、监督体制不健全、监督规则不完善、监督内容不系统等方面的问题。

规范的监督机制是政府采购制度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主要有如下对策措施:一、健全法律法规,强化依法监督
国家应以《刑法》、《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合同法》、《反对不正当竞争法》为准绳,健全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使政府采购活动和政府采购监督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尽快出台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在立法上明确界定腐败行为,严惩不怠,根除其滋生的土壤,促使供给商诚信合法经营,从而强化对政府采购行为的法律制约,增强法律的震慑力,营造公平竞争的政府采购市场环境,维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还必须加强政府采购的地方立法。

依据《政府采购法》,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法规。

一方面通过法规明确行政监督机关对政府采购进行监督的具体职责;另一方面,通过法规明确政府采购的一些配套操作程序,以规范采购从业人员的行为,确保其在工作中严格按规定程序操作。

除此以外,通过立法规定政府采购部门定期向人大报告制度。

二、实现政府采购监督的网络化
“阳光采购”的关键在于公开化,而网络化是实现公开化的最好平台。

依托互联网,一是公开法规政策,让政府采购当事人及时把握采购法律、法规、政策,让政府采购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二是公开采购程序,坚持简捷公开,手续齐备,程序合法,规范运作,杜绝暗箱操作、幕后交易、贪污腐败等行为。

三是公开中标成交结果,公告中标成交结果,接受公众监督,也为供给商维权提供必要依据,保证采购活动的合法、有效。

四是公开集中采购机构考核结果,加强对集中采购机构的业绩全面考核考核,定期如实公布考核结果。

五是公开曝光不法行为,比如政府网站“政府采购”栏目中开辟“采购投诉”、“曝光台”子栏目,公布投诉处理制度、规则和投诉处理结果,对采购人、供应商、采购代理机构、评审专家的违规行为进行曝光,增强法律的震慑力,维护政府采购的权威。

六是公开投诉程序及处理结果,一方面为供给商创造合理投诉渠道,公开投诉信箱和电话,保证正确投诉,另一方面及时处理,给投诉的供给商一个满足的答复,实现投诉处理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公开化,维护好供给商的正当权益。

三、建立政府采购争端仲裁委员会
政府采购过程中的争端具有专业性较强的特点,这就需要由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法律专家、学者和具有实践经验的政府官员组成争端仲裁委员会。

我国政府采购法中,已经对供应商向采购人的询问、质疑、向主管部门投诉、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

而成立争端仲裁委员会不仅是一个国际惯例,而且更能够有效地解决在争端解决过程中政府采购监督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力寻租”,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使争端各方能够得到公正、公平的裁决。

四、健全政府采购的监督主体
政府采购的监督可以分成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大部分。

内部监督以集中采购机构为主体,主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采购业务流程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实现采购计划、项目实施、合同审核、资金支付等过程的分离,从而形成有效的内部制约和控制机制。

外部监督的主体是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纪检部门、人大、司法部门、公证部门、新闻舆论以及公民、纳税人、供应商和特邀监督员等。

各级财政部门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

各行政主管部门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招投标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审计、监察部门主要对政府采购活动和人员进行审计和监察。

除了以政府机关为主体的行政管理性监督外,政府采购监督应将供应商、社会中介机构和社会公众纳入进来,实现监督主体的多元化,从而实现对政府采购的全方位监督。

五、明确政府采购监督的对象
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必须解决政府采购的监督对象问题。

政府采购行为是从政府采购计划到采购完成全过程行为的总称,涉及所有政府采购当事人。

因此,对政府采购的监督应该是对政府采购所有当事人和政府采购全过程的监督。

从当事人的角度来讲,政府采购监督的对象有:集中采购机构、预算单位、供应商、政府采购中介代理机构和其他与政府采购有关的部门及机构。

按过程划分,政府采购的监督对象有:对政府采购预算和政府采购计划的监督、对政府采购项目采购各程序的监督等。

其中,政府采购集中采购机构的监督和对政府采购程序的监督是政府采购监督的重点,但对政府采购其他对象的监督同样不可偏废。

六、完善政府采购的投诉救济机制
建立畅通的以供应商为主体的质疑、投诉渠道的监督机制,是发挥供应商对政府采购进行监督的制度保证。

没有完善的政府采购救济制度,供应商等采购当事人就无法通过质疑、投诉、复议和诉讼来监督政府采购机构或其他参与者不损害自己的正当权益,供应商等采购当事人的监督也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

因而,应当进一步发挥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作用,供应商对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对质疑效果不满意的情况下,可按规定向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投诉;供应商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如对政府采购管理部门的处理决定不服,可按现行的司法程序,向法院提请诉讼,也可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七、重视对分散采购单位的监督
根据《政府采购法》规定,对集中采购目录以外的限额标准以上的采购项目,通过自行组织的“分散采购”方式来完成的。

分散采购方式存在着采购项目多、单项采购金额小、采购范围广等许多难以管理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绝大部分“集中采购”的资金节约率都在13%以上,而“分散采购”的资金节约率却大多在3%-5%之间,分散采购操作水平低下。

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加强分散采购的监督管理。

而分散采购监管对象主要是分散采购单位,对分散采购单位的措施措施主要包括:(1)加强对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的考核。

要对采购人员的理论技能进行培训和考核,对其实务操作多加指导,以全面规范政府采购操作行为。

(2)加强定点采购的监管。

采购单位必须到定点供应商处进行采购,凭《定点采购证》与定点供应商直接结算货款,强化《定点采购证》的管理,禁止将《定点采购证》转借非采购机关或个人使用;采购管理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对定点采购情况进行检查。

参考文献:
1.杨兴.对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思考[J].技术与市场,2008(4)
2.张晓红,朱文言.论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构建[J].财政监督,2006(23)
3.张旭.对我国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法律思考[J].法学与实践,2006(6)
4.杨玉梅.论我国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完善[J].经济问题探索,2006(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