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食品包装复合材料详解单层塑料薄膜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保护商品、美化商品以及适应加工的要求。
于是人们开发了用两层或三层以上的种类相同或不同的包装材料复合在一起的包装材料。
这种复合材料克服了单一材料的缺点,得到单一材料不具备的优良性能。
目前,复合材料在食品包装中已占主要地位。
一、复合材料的基本结构一般来说,复合包装材料的外层材料应当是熔点较高,耐热性能好,不易划伤、磨毛,印刷性能好,光学性能好的材料,常采用的有纸、铝箔、玻璃纸、聚碳酸酯、尼龙、聚酯、聚丙烯等。
内层材料应当具有热封性、粘合性好、无味、无毒、耐油、耐水、耐化学品等性能,如聚丙烯、聚乙烯、聚偏二氯乙烯等耐热塑料材料。
三层以上复合材料的中层通常采用阻隔气体与水分及遮敝光线等性能好且机械强度高的材料,如铝箔、聚偏二氯乙烯、玻璃纸、纸、聚乙烯等。
层与层之间则涂有粘合剂用于粘合。
一般外层与中层材料之间使用溶剂型热固性聚氨酯粘合剂,内层与中层之间使用改性聚丙烯乳液粘合剂或用特殊改性的含羰基丙烯共同树脂等。
外层用粘合剂要求粘合强度高、工艺简单、成本低;内层用粘合剂要求耐高温、剥离强度高、无毒、无味,不影响食品的营养成分,能很好保持食品的色香味。
国外近年来开发出在基材薄膜表面上均匀涂布一层涂布剂,以提高包装材料的气密性、耐油性和化学稳定性,使之适用于多种食品包装。
常用的涂布剂有聚偏二氯乙烯树脂及聚丙烯-聚偏二氯乙树脂等。
涂布的方式有单面涂布和双面涂布。
二、目前常用的食品包装复合材料双层复合如玻璃纸/聚乙烯、纸/铝箔、纸/聚乙烯、聚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尼龙/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丙烯/聚偏二氯乙烯等。
三层复合如拉伸聚丙烯/聚乙烯/未拉伸聚丙烯、聚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聚酯/玻璃纸/聚乙烯、玻璃纸/铝箔/聚乙烯、蜡/纸/聚乙烯等。
四层复合如玻璃纸/聚乙烯/拉伸聚丙烯/聚乙烯、聚偏二氯乙烯/玻璃纸/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纸/铝箔/纸/聚乙烯等。
五层复合如聚偏二氯乙烯/玻璃纸/聚乙烯/铝箔/聚乙烯等。
六层复合如聚乙烯/纸/聚乙烯/铝箔/聚乙烯/聚乙烯等。
蒸煮袋蒸煮袋是一种能在高温下灭菌的复合薄膜食品包装袋,最初是美国为了配合宇航员的需要而研制的。
20世纪60年代,日本东洋制罐公司取得专利许可权,实现大批量生产。
目前仅日本每年消耗蒸煮袋达5亿只。
美国、德国等国也以每年递增10%-20%的速度发展。
与玻璃和金属包装容器相比,蒸煮袋不但能够密封和杀菌,且封口牢固、开启容易,装潢美观、重量轻、抗冲击性能好、运输携带方便。
蒸煮袋根据灭菌温度和保存期限,分为普遍杀菌袋和超高温杀菌袋两种。
普通杀菌袋一般在121℃以下加热杀菌,大我是由二层至三层复合材料制成。
食品的货贺寿命为半年以上。
超高温杀菌袋一般在135℃灭菌,制袋材料多在三层以上,中间夹有铝箔,货架寿命为1-2年。
而有些也采用四层或五层复合材料。
蒸煮袋外层材料多采用聚酯薄膜,厚度为10-16微米,起加固及耐高温作用;中层材料为11-12微米的铝箔,主要作用是隔绝气体与水分及遮蔽光线;内层材料是作为节蒸煮袋中直接接触食品和进口热封口,所以对内层材料的要求除了必须符合包装卫生标准外,还要求化学性质稳定,一般采用无毒的聚丙烯,厚度70-80微米,也可采用HDPE等聚烯烃薄膜。
目前蒸煮袋主要用于包装罐头食品,在日本、西欧也用于包装饮料、果汁之类。
影响食品包装安全的几个主要因素2006年8月11日中国食品报食品包装被称做是“特殊食品添加剂”,它是现代食品工业的最后一道工序,在一定程度上,食品包装已经成为食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我国食品包装行业面临的形势却不容乐观。
包装作为食品的“贴身衣物”,其在原材料、辅料、工艺方面的安全性将直接影响食品质量,继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目前,用来包装食品的材料大多数是塑料制品,在一定的介质环境和温度条件下,塑料中的聚合物单体和一些添加剂会溶出,并且极少量地转移到食品和药物中,从而造成人体健康隐患。
1.包装材料食品包装有害物质残留主要来源于包装材料,特别是包装印刷过程中使用含苯、正己烷、卤代烃等有害化工材料作主要原料的油墨、溶剂所致。
而且,这类富含有害物质的油墨、溶剂在生产过程中还会引起操作工人的急性、慢性中毒,既影响劳资双方的合作关系,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食品软包装材料主要有聚乙烯、聚丙烯、聚酯、聚酰胺等高分子材料。
这些包装材料因本身分子结构和成型工艺及所加助剂不同而表现出较大差异。
因此,对于食品厂家来说选择一种适合自己产品的包装材料尤为重要,否则就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例如,因材料阻隔性差,就会缩短液态奶的保质期甚至短时间内引起变质等,而对于保鲜膜来说如果没有适量的透气量又无法保证蔬菜的新鲜。
PVC保鲜膜本身对人体的潜在危害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PVC保鲜膜中氯乙烯单体残留量超标,二是PVC保鲜膜加丁过程中使用DEHA增塑剂,遇上油脂或加热时,DEHA容易释放出来,随食物进入人体后有害健康。
双酚A是一种普遍应用在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化学物质,在锡罐内涂层和粘合剂中也在使用。
塑料食品包装中的双酚A在加热后可融入食品,它具有类雌激素的功能。
前不久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双酚A可能会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
2.印刷油墨食品包装膜对油墨的要求除了具有一般的与基材结合力、耐磨性外,还要能够耐杀菌和水煮处理要求,及耐冻性、耐热性等以保证在运输、存储过程中不会发生油墨脱落、凝结等现象。
意大利有关部门在抽样检测后发现雀巢婴儿牛奶中存在微量感光化学物质——异丙基硫杂蒽酮。
这种物质本来存在于婴儿牛奶包装盒的印刷油墨中,可能是微量的油墨渗透到婴儿牛奶中。
国内也曾出现过印刷油墨污染食品的事件。
2005年甘肃某食品厂发现生产的薯片有股很浓的怪味,厂方立即把已经批发到市场的600多箱产品全部收回。
经过兰州大学化学实验室的检测,认为怪味来自食品包装袋印刷油墨里的苯,其含量约是国家允许量的3倍。
苯的残留量如果超标,有可能引起癌症和血液系统疾病。
目前大多数油墨本身含苯,只能用含有甲苯的混合溶剂来进行稀释,如果企业在生产食品包装袋时使用了纯度较低的廉价甲苯,那么苯残留的问题会更加严重。
问题在于相关标准对食品包装材料的苯含量虽然作了限量规定,但是,限量控制对企业来说很难做到。
原因在于,苯的检测费用颇高,一个包装检测就要花1000多元。
3.印刷辅料食品包装印刷污染已经成为食品二次污染主要原因之一。
一直以来被公认为是致癌物质的苯类,目前主要用于复合包装材料粘合剂和塑料印刷油墨的溶剂。
由于在印刷过程中苯类溶剂挥发不完全,有可能造成苯类物质在包装材料中残留。
在食品包装过程中,苯类物质渗透到食品中,从而造成对食品的污染。
据统计,2004年,我国规模化厂家生产的食品及药品包装用塑料油墨中,其中用于BOPP膜印刷的氯化聚丙烯油墨的含量占到60%以上,而该体系的油墨溶剂和稀释溶剂中,苯类溶剂的含量一般占到50%左右,不但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而且影响到我国食品包装业,甚至整个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残留在包装内的苯类溶剂,易被包装内的食品吸附,导致食品污染。
虽然苯溶油墨在印刷时通过于燥可去除绝大部分甲苯溶剂,但是由于油墨中的颜料吸附力强,仍易产生残留。
2006年3月,在中国包装联合会塑料包装委员会召开的食品塑料包装材料卫生安全座谈会上,参会代表一致认为,我国食品塑料材料包装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市场上很多食品塑料包装材料难以符合国家对食品安全、卫生和环保方面的要求。
苯类溶剂的毒性较大,如渗入皮肤或血液会随血液危及人的血球及造血机能,损害人的神经系统,导致白血病发生,美国FDA将它列为可致癌化学品。
因此,在美国、西欧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明文规定在食品包装印刷中禁止使用苯类溶剂。
而相反,我国至今没有明确的规定。
在食品包装薄膜、制袋生产中,油墨和粘合剂的溶剂普遍使用苯类(甲苯、二甲苯)溶剂,没有管理和监督,目前已到了有关部门应该下决心严加管理的地步。
4.印刷工艺我国日前的食品包装袋基本上以凹印为主,在超市里所见到的各种各样的食品包装袋,包括饼干、糕点、奶粉等包装,也基本上采用氯化聚丙烯类油墨印刷的居多。
而欧美等国家大都采用柔印为主,柔印在网点表现上比凹印稍逊一筹,印刷质量稍逊,但是在环保方面却占尽先机。
在我国,柔印等环保技术在市场上的接受度并不高。
因为柔印采用的是凸印原理,比起浓油重彩的凹印,相对上色油墨较少,比较薄,着色度也不是很高,从亮度上来讲不及凹印鲜亮。
近年来,由于食品包装中有害物质残留过高,食品因此被污染而引起中毒的事件频频发生,给创建和谐社会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2004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食品包装(膜)抽查结果表明,除一般的塑料袋外,专用的食品包装袋抽检不合格率高达15%。
近几年各地包装袋的抽样合格率普遍偏低,合格率只有50%—60%。
有关方面必须尽快加强油墨、胶粘剂、印刷、复合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生产出安全、环保的食品包装产品。
一.水胺硫磷、甲胺磷等高毒药因价格低廉,短期效果明显,颇具吸引力(杀虫剂)。
食品安全——2010年两会热点钟南山院士:海南“毒豇豆”事件中,从农药的购买到产品的出厂、上市流通,涉及很多部门,譬如包括农业部门、质检部门、工商部门,还有检疫检验部门等,问题的出现与多部门管理又管理不力有关袁隆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转基因食品不能一概而论,对抗病虫的转基因品种,在推广时应持慎重态度。
食品安全学---研究食品安全的科学食品安全(food safety)---食品本身对食品消费者的安全性,即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影响。
安全食品(safety food)---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符合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要,并经权威部门认定,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用量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食品。
常规食品(conventional food)---在一般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下生产和加工的产品,经县级以上卫生防疫或质检部门检验,达到了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食品。
这是目前最基本的安全食品。
无公害食品(free-pollutant food)---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生产过程符合一定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的产品不受农药、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或将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安全允许范围内所加工的产品。
绿色食品(green food)---在生态环境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或在生产过程中限定使用允许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符合特定标准的产品。
它必须经专门机构认定,并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A级---初级标准,生产所用的农用品,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限时、限品种使用安全性较高的化肥、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