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圣贤》之第63 集—《古代贤君—舜帝》(文
本稿)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之第63 集—《古代贤君—舜帝》文本稿)
古代贤君—舜帝》
舜,传说中的我国古代贤君,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生于山西蒲阪,被尧选为继承人。
尧曾对舜进行过三年的考察,方命摄政。
毛泽东主席曾有诗曰:“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把舜尧比做古代的圣贤。
舜帝年轻时就,好学孝友,闻名四海。
在他成为有虞氏部落的首领后,更是以身作则,带领百姓发展生产,成效卓著。
在舜的时代,农业技术与工业技术都产生了一次较大的飞跃。
在治国之道上,舜以身教和德教并行,他虽贵为天子,但仍与人民同甘共苦。
老百姓食有鱼肉,身有衣裳,不为冗繁的劳役所累,也不为批评国事而获罪。
舜在位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流放了“四凶”,任用了大禹治水,天下大治。
舜治天下的时代,人民知礼仪,天下信服,称得上政治清明,物质丰富,是一个从政治到生产、艺术都十分辉煌的时
代。
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历史在这个时代向前大大跨进了步。
舜帝是我国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
《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帝,勤于民,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和惩恶扬善,举贤任能,以德化人,以德感人,以诚待人的精神,四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华民族所敬仰和尊崇。
舜帝创立的道德文化与炎帝创立的农耕文化,黄帝创立的政体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成为了三个远古文化的源头之一。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苍梧即湖南九嶷山,在今天的零陵宁远县地。
九嶷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夏朝时在九嶷山就建有了舜庙。
在九嶷山这块神奇而美丽之土地上,留下了舜帝众多的为民服务的动人故事,留下了不少文人骚客仰游九嶷山的幽
怨、怀念和美好的赞誉。
代伟人毛泽东曾挥笔写下了“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翠微”的壮丽诗篇,深切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始祖舜帝的景仰敬崇,深刻揭示了舜帝,舜文化跨越时空的无穷魅力。
1993 年以来,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和社会各界投入3000
万元抢修了舜帝陵,修缮一新的舜帝陵已成为永州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成为华夏民族寻根祭祖的圣地
舜陵是中国五大古帝王陵之一,是我国最古老的陵墓。
舜帝陵陵区由陵山即舜源峰、舜陵庙、神道、及陵园组成,占地余亩。
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呈覆斗状,海拔600 余米,气势恢宏。
峰下竖一石碑镌隶属“帝舜有虞氏之陵”七个大字。
人们至此仰望高耸入云,堆绿叠翠的舜源峰,无不缅怀始祖肃然起敬。
山北麓建有陵庙,陵庙坐南向北,规模宏大,按帝王陵园的规制布局,由午门、拜亭、正殿、寝殿、碑廊,牲亭、帝陵及东西两庑组成。
午门城墙高耸,金碧辉煌城。
楼上铸有
口大钟,击之,声传十里之遥。
拜亭气势雄浑,那是历代朝廷遣官祭舜时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
正殿是舜庙的主体建筑,斗拱重檐,蔚为壮观。
殿前有汉白玉雕成的“九龙丹樨”。
大殿粗壮的石柱上镌刻着一条条腾空欲飞的蟠龙。
殿内供有舜帝像,殿壁上的大型壁画,概括了舜帝一生的经历和土地丰功伟绩。
陵庙外有长200 米的神道。
陵庙祭碑廊内保存的历代祭碑36 方,它们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
在古木参天的陵区内,陵庙建筑上的石雕、楹联,壁绘栩栩如生,令人流连忘返。
舜庙四周,竹笣松茂,古木参天,庙内有一棵千年古柏,仅剩一层老皮,可依然吐绿拥翠,堪称奇观。
舜陵后面舜源峰山顶上有两棵石枞,树龄已过千载,依旧虬根于岩,挺立悬崖,为舜帝陵遮风挡雨。
另有斑竹、香杉簇拥在舜庙四周。
相传,舜帝崩于苍梧,二妃娥皇、女英闻讯赶来,走到九嶷山下泪尽成血,滴于竹上,形成为斑竹。
香杉更为奇特,枝干树叶皆有异香,树梢夜晚有光,但移栽九嶷山外,香杉却不能成活。
(文本稿为本人根据视频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