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串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
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在《儒林外史》中与“匡超人”相关的情节有:匡超人出身贫寒,在流落他乡时,一心惦记着生病的父亲,“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侍奉,禽兽也不如”。
但是,他逐步发生了变化。
先是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后又受到衙吏潘三的教唆,做起流氓恶棍的营生。
社会给他这样三条路,他巧妙地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
他吹牛撒谎,停妻再娶,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了一个衣冠禽兽。
可是当他侍奉久病的父亲,敬事兄嫂,亲睦乡里,表现出人性的纯良时,他只能是个卖豆腐的小百姓;而当他变质之后,他却拥有了荣耀和幸福,“高兴长安道”,扬扬得意了。
小说通过匡超人的人生蜕变,对当时的社会以及士林阶层给予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
课文节选的部分为匡超人二到杭州,灵魂发生急剧蜕变之后的故事。
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可憎.(zēng) 2.肄.业(yì)3.诰.命(gào) 4.盘桓.(huán)5.妆奁.(lián) 6.衣衾.(qīn)7.装殓.(liàn) 8.招赘.(zhuì)9.权厝.(cu ò) 10.孝悌.(t ì) 11.藩.司(f ān) 12.泥淖.(n ào) (二)多音字1.监⎩⎪⎨⎪⎧国子监.ji àn 监.牢ji ān 2.差⎩⎪⎨⎪⎧ 差.遣ch āi 参差.c ī 3.吓⎩⎪⎨⎪⎧ 吓.唬xià恫吓.hè 4.什⎩⎪⎨⎪⎧什.物shí什.么sh én 5.揣⎩⎪⎨⎪⎧ 揣.知chu ǎi 挣揣.chu ài6.冠⎩⎪⎨⎪⎧ 衣冠.人物gu ān 沐猴而冠.gu àn 7.横⎩⎪⎨⎪⎧ 蛮横.h èng 纵横.h éng 8.拗⎩⎪⎨⎪⎧ 执拗.niù拗.断ǎo二、写准字形1.⎩⎪⎨⎪⎧ y ì肄业酒s ì肆 2.⎩⎪⎨⎪⎧ 竖旗g ān 杆立g ān 竿见影3.⎩⎪⎨⎪⎧ 招zhu ì赘桀ào 骜不驯4.⎩⎪⎨⎪⎧ 散q ì讫q ì迄今为止5.⎩⎪⎨⎪⎧ 直du ō裰点zhu ì缀6.⎩⎪⎨⎪⎧ ji ǎo 侥幸r áo 饶恕7.⎩⎪⎨⎪⎧ 九xi āo 霄云外元xi āo 宵节8.⎩⎪⎨⎪⎧ di àn 玷辱zh ān 沾染 三、辨析词语1.盘桓 徘徊 彷徨1.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2.光天化日:文中比喻大家都看得很清楚的地方。
3.面如土色:形容极度恐惧,面容失去血色。
4.大吹大擂:本义为用力吹喇叭或击鼓。
现多比喻大肆宣扬,过分地夸张或吹嘘。
5.沈鱼落雁:即“沉鱼落雁”。
鱼见了人沉入水底,雁见了从天上落下,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6.闭月羞花:使月亮躲藏,使花朵害羞,形容女子容貌非常美丽。
也作“羞花闭月”。
7.珠围翠绕:文中形容华丽的陈设装饰。
有时也形容女子服饰华丽或形容美女侍从众多。
8.宴尔新婚:形容新婚欢乐的情景。
也作“新婚燕尔”。
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料民,安徽全椒人。
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号文木老人。
历时十余年时间,业余创作出惊世之作《儒林外史》,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吴敬梓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不愿参加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匡超人流落异乡,无以谋生,只能沿街拆字,马二先生资助他盘缠回乡,并教诲一番“文章举业”“显亲扬名”的道理。
回乡之后,匡超人尽心侍奉父母,“早半日做生意,夜晚伴父亲,念文章”。
其孝心和苦读精神感动了偶然经过的知县,在他的提携之下,匡超人先后中了秀才和举人。
后来知县被审,他唯恐祸及自身,在潘保正的帮助下,来到了杭州。
后碰到潘保正所推荐的潘三,得其照顾,颇赚了一些银子,又在潘三操办下娶了妻。
接下来就是节选部分,匡超人蒙老师召唤“平步青云”,于是就开始忘恩负义、停妻再娶,有了许多势利、悖德的言语和行为。
《儒林外史》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串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选文中的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训导下,逐渐热衷功名,并且到京城攀高结贵,停妻再娶。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是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的,斗争矛头直指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赏情节匡超人“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嘴脸,集中地体现在对待潘三的态度转变和停妻再娶这两件事上。
试结合所选文本分析说明。
[明确] 第一件事是对待潘三的态度转变。
潘三犯事被官府拘押,受过其恩惠的匡超人本当设法营救,至少应到狱中探望,方合朋友之义。
但当他知道潘三案可能牵扯到自身时,原先的恩情就都抛到脑后了。
他唯恐祸及己身,于是,赶紧逃走,去投奔京城的老师。
又不好跟自己的妻子说真话,就编谎言,妻子不从,就再三威逼。
其言语的急切、行动的迅速,表现了内心的急功近利。
当潘三托人从狱中捎话给他,请求帮助的时候,他干脆用一套虚伪的官话挡驾,充分表现了他的虚伪和势利。
当蒋刑房对此提出疑问后,匡超人则赤裸裸地露出了忘恩负义的嘴脸。
第二件事是匡超人的停妻再娶。
匡超人本已有妻室,却因为自己的丈人是抚院的差,唯恐被人小瞧,就称自己没有妻室。
虽然李给谏把外甥女嫁给他时他有所踌躇,但攀龙附凤的诱惑还是让他把糟糠之妻忘在了脑后,可谓败德丧行。
赏人物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为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结合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赏语言1.下面的句子说明了什么?(匡超人)自心下想道:“这些事,也有两件是我在里面的;倘若审了,根究起来,如何了得!”[明确] 害怕自己被揪出来,同时交代匡超人干过罪恶勾当。
2.下面的句子表现了匡超人怎样的心态?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明确] 厚颜无耻,想方设法为自己开脱,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3.匡超人听见自己的妻子死了,止不住落下几滴泪来,这说明他确实为失妻而悲痛吗?[明确] 这几滴眼泪是硬挤出来的,虽有丧偶的痛楚,但又想到自己的辛小姐,其内心定是转悲为喜的。
赏技巧辛辣而又不动声色的讽刺手法的运用,是《儒林外史》主要的写作手法之一。
请结合文本,对这一手法进行分析。
[明确] 辛辣而又不动声色的讽刺手法的运用,是本小说的风格,在节选的第二十回中仍有相当鲜明的体现。
对于匡超人发迹前后言行的变化,作者不落一字褒贬,全凭匡超人的言行来表现。
比如,匡超人对牛布衣胡吹自己选文的精妙,却不料露了丑,作者把他客观地记录下来,不做任何评论,但匡超人无智且无耻的嘴脸昭然若揭。
再如,做官之后,对家人的嘱咐,作者不着一字评论,匡超人那种得志猖狂、颐指气使的神情历历在目,不由使人产生一种深深的厌恶之情。
1.鲁迅评《儒林外史》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时距明亡未百年,士流盖尚有明季遗风,制艺而外,百不经意,但为矫饰,云希圣贤。
敬梓所描写者即是此曹,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中国小说史略·清之讽刺小说》,《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2.历史学家冯沅君、陆侃如评《儒林外史》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其“大醇小疵”。
3.作家何满子评《儒林外史》吴敬梓的传统文化素养高,理性思维卓特,艺术创新精神突出,创造出一种颇似“生活流”式的艺术构架。
……《儒林外史》是历时性很强的一部小说,吴敬梓惊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重危机,所以它迄今还有烛照世相、特别是知识分子各色心态的巨大生命力,这是他艺术灵魂里最可珍贵之处。
只有从历史文化的视野观照《儒林外史》,才能焕发其精神,此鲁迅之所以慨叹“伟大也要有人懂”的深意所在。
4.胡适评《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对于士林阶层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含泪的批判。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通过对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的揭露,注入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欺世盗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
正像果戈理所说:“我们的骗子们,我们的怪物们!……让大家笑个痛快!笑真伟大,它不夺去生命、田产,可是在它面前,你会低头服罪,像个被绑住的兔子。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鲜明的目的,那便是“作者之意为醒世计,非为骂世也”。
作者虽然极尽讽刺之能事,却是要挽救被讽刺的这一群,正所谓“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
作者以悲天悯人的手笔描写了八股制度下众多儒林人士的悲剧性命运,进而展开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情画,抨击了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使《儒林外史》成为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圣品。
《儒林外史》历来被评价为古典现实主义巨著,既为现实主义作品,其中很多故事与人物直接来源于生活。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曾说过:“《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多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和庾词隐语寓其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