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不正当竞争法
本法的重点相对比较突出,主要集中第2章“不正当竞争行为”。
除此之外,第1章中的第2条也是重点法条,各类考试中经常涉及。
第二条第二、三款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
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意思分解】
了解第2款关于不正当竞争的定义,注意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损害其他经营者利益而非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注意本条第3款关于“经营者”的定义和范围,突出经营性、营利性。
第五条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
(一)
(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
(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
(四)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
【意思分解】
1、关于假冒商标的具体情形及认定,可参考以上所引相关法条
2、第(二)项的保护范围包括知名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条
3、第(三)
4、第(四)项保护对象是质量标志和原产地;行为性质是“在商
【真题回顾】
(2005年江苏真题A类)
72、对擅自使用与知名商品相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行为判断,依据的是( C )。
A《商标法》B《专利法》
C《反不正当竞争法》D《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重点法条】
第六条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
第七条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
【意思分解】
1、以上两个条文实质上是关于反垄断的规定,也称为限制竞争
2、第6条指向公用企业、独占经营者的限定购买行为,公用企
3、第7条指向政府的三个行为:限定购买行为(第1款)、限制外地商品流入、限制本地商品流出行为(第2款)。
4、注意本法第23条关于对第6条行为有权监督检查部门的规定:省级或设区的市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第23条)。
【真题回顾】
(2005年江苏真题B类)
28、以下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是( C )。
A最高奖金额为5000元的有奖销售B低于成本价格销售鲜活商品
C政府限定外地产品进入本地D政府以竞标方式采购商品
【重点法条】
第八条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
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
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可以给中间人佣金。
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账。
【意思分解】
本条规定了商业贿赂行为,注意这里区分了以下行为:禁止贿赂行为、禁止暗中回扣行为、允许明账折扣行为、允许佣金行为。
其中,明账折扣和佣金都是正当的促销行为,但必须如实入账。
【真题回顾】
(2006年江苏真题C类)
14、A公司经过甲介绍成功地向B公司销售了—批货物。
下列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是( D )。
A.A公司给甲1000元佣金B.A公司给B公司10000元折扣
C.B公司给甲1000元佣金D.A公司给B公司经理10000元回扣
(2008年江西真题)
97、个体户崔某为使自己的劣质酱油能在某超市上柜,为超市部门主管汤某安排了一次全家出境游,并为汤某的儿子入学缴纳了3万元的赞助费。
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这一行为属于(D )。
A 混淆行为
B 虚假宣传行为
C 独占排挤行为
D 商业贿赂行为
【重点法条】
第九条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
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
【意思分解】
1、本条指向经营者的虚假宣传行为,应与第5条第1款第(四)
2、广告经营者的违法行为是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才能
3、广告经营者发布虚假广告引起的对消费者的责任,应参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9条。
【重点法条】
第十条
(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
(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
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
本条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意思分解】
1、掌握商业秘密的4个构成要件:秘密性、经济性、实用性和保密性(第3款)
2、商业秘密包括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第3款)。
3、第1款是本条之重点,它将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分为以下两大
(1)不正当获取;(2)不正当披露、使用、允许他人使用。
4、第1
【重点法条】
第十一条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
(一)
(二)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
(三)
(四)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意思分解】
本条的考试频率较高,应予重视。
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的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原则上禁止,但应重点识记四个例外,此例外常被设置为迷惑项。
【重点法条】
第十三条
(一)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
(二)
(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五千元。
【意思分解】
本条的考试频率也较高,应予重视。
有奖销售应予鼓励,但禁止
【不要混淆】
本条的难点在于第(三)项,若抽奖式的有奖销售开两次奖,如何计算并判断“最高奖不得超过5000元”的禁令?如某年律考曾出现
某商厦开展有奖销售活动,其公告中称:本次活动分两次抽奖,第一次一等奖8名,各奖彩电一台(价值4500元),第二次一等奖3名,各奖录像机一台(价值2300元);第一次获奖者还可参加第二次抽奖。
对此事件的判断中,何者为正确?
A开奖不允许分两次进行,该商厦构成不正当有奖
B可以两次开奖,但最高奖的总值不得超过5000元,该商厦构
C可以两次开奖,因每次的最高奖励额未超过5000元,属正当
D是不是正当有奖销售,应取决于最后抽奖后抽奖结果是否出现
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项。
分开两次抽奖是允许的,但二者之和的最高奖总值仍不得超过5000元(所以A、C项错误)。
第13条第1款第(三)项所讲的“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是指一种可能
性,而不是看现实抽奖结果。
实际上,D项所述的结果一旦出现,虽可认定其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却在法律上已经无可挽回了,因为抽奖是一项十分公众性的活动,涉及的利益面太广了。
【真题回顾】
(2004年江苏真题B类)
40、经营者销售商品时采取的下列经营行为中,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是( A )。
A在账外暗中给予买方回扣B因为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C以明示方式给买方折扣并如实入账D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积压商品
【重点法条】
第十四条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意思分解】
1
(1)
(2)行为对象是竞争对手,而非针对竞争对手,则不构成不正当
(3)主观上是为了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故意)
(4)客观上有损害了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行为,且为不特定的第三人所知道或可推知。
1、本条虽内容极简单,但考试频率颇高。
其难点在于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行为构成的认定,考生应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认定。
2、行为不针对竞争对手,不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但仍可能构成损害他人商誉的行为。
【重点法条】
第十五条
【意思分解】
1
2
【真题回顾】
(2007江苏真题B类)
海城市甲公司研发部门技术人员A按公司安排开发一项商业秘密,用于甲公司生产的制鞋机中,甲公司生产的制鞋机因此在华东地区长期销路很好,市场影响大,知名度很高,有时甚至缺货,海城市乙公司也生产制鞋机,由于技术相对落后,销路不好,乙公司号召员工献计献策,以打开产品销路。
46、乙公司员工提出的如下建议中,能够合法实施的是(BCD )。
A.该销售价的10%对购买方业务员个人进行奖励
B.凡购买一台制鞋机时赠一只价值15元的小手电
C.购买十台以上制鞋机的按90%付款
D.按销售价的10%给介绍人奖励
47、对于甲公司在其制鞋机中拥有的商业秘密,乙公司能合法获得该商业秘密的途径有(ABC )。
A.自行开发研制获得
B.实施反向工程获得
C.低价向甲公司购得
D.高价向A购得
48、乙公司生产销售制鞋机时,不得采用甲公司生产销售的制鞋机所特有的(BC )。
A.形状
B.包装
C.装潢
D.名誉
49、乙公司为改变品牌形象,将从甲公司购买的制鞋机换上自己的商标进行销售,该行为( C )。
A.客观上利于甲公司,是合法行为
B.是虚毁宣传行为
C.侵犯甲公司注册商标专用权
D.是商业诋毁行为
50、若乙公司向丙公司销售了100万元的自产制鞋机并收到贷款,则乙公司应缴纳( A )。
A.增值税
B.消费税
C.营业税
D.契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