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工程专业建设规划

生物工程专业建设规划

生物工程专业建设规划
为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及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以我校建设研究型大学为目标,改革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教育,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特制定2010年至2014年生物工程本科专业发展规划。

一、生物工程专业及本专业现状
在广泛意义上,生物工程是由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以及生物化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发展而成的新兴的工程技术学科,是21世纪三大前沿学科之一。

生物工程是生物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基础,是以实验室研究通向大规模工业生产的纽带。

国内众多高校一般将生物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

不同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根据起源的不同而带有各自的特色与专长,如:中国农业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在农产品、果蔬的加工、保鲜,食品生物技术方面具有特色;江南大学在发酵工程方面有深厚的基础,在工业发酵和工业生物催化领域占有优势;华东理工大学以我国最早的抗生素制造工学为基础,在生化工艺和生物医药工程等领域具有特色;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具有食品工程专业背景,在食品安全、商品检验方面具有特色。

我校的生物工程专业的前身是1986年建立的生物化工专业,它的建立与发展依托于北京化工大学在化学、化工研究领域的优势,立足于大化工工业领域,经过20多年(尤其是近十几年和建立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工业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基化学品和生物能源方面形成特色,为国内同行所认可,并在生物炼制等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这些优势与特色也贯穿于生物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培养。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
生物工程专业属工科专业,以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要求培养的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又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能力。

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生物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生物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生物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技术、管理、新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以及具备运用其基础,在国计民生的各相关领域与部门从事工作的能力。


本专业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强调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衔接,强化实践教学,拓宽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专业技能,了解本领域的科技前沿,使学生具备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内从事工艺设计、生产技术与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宽的就业适应能力。

三、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以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办学质量,突出专业特色,用新时期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指导专业建设,通过教育、教学创新,形成系统的、能够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符合我国经济建设人才培养需求的高水平本科专业。

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环节的建设工作中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基础、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

专业建设规划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在充分认识本专业师资、教学条件的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了解国际国内科技和高等教育发展,接轨国际,狠抓特色,从先进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具有前瞻性的规划。

四、专业发展目标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力争在未来10年内建设成为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生物工程专业。

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够为行业认可,在社会就业选择方面具有优势。

本专业计划年招生人数100~150名。

五、实施方案和措施
(一)专业培养目标
结合专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能掌握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生物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从科学素养培养的思路出发,创建选修课、设立专业模块,结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工程领域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及生物技术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要求掌握生物化学、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及基因工程、生化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生化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具备技术开发与工程实施的基本能力;了解生物工程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计算机应用的初步能力;较熟练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一门外语。

以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为根本,结合专业培养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的目标,掌握主修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及相关知识,具有较为系统的相应辅修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较高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

(二)培养模式
根据普通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要求,突出人才应用性的特色,构建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由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三部分组成。

具体采用“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包括公共基础平台,专业核心平台和专业方向模块。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注重多途径、多层次、多规格培养人才,设立生物工程专业辅修、双专业课程。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1.教学模式
生物工程人才应全面掌握和深入理解生物工程技术,灵活和创造性地运用生物工程技术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

努力从生物工程教学计划中体现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给学生学习自主权,加强基础,强化工程训练,突出主干课程等。

以学生为课堂中心,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课程中应加强理论教学和具体操作的内容,特别是要加强生物工程实验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注重实验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实验,努力做到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模式
培养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基本科学原理、基本技能、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应具备生物工程专业的实验环境,建设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增强实验课程系统性和目的性。

加强校企结合,共同办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有关企业建立稳定的关系,使学生毕业实习场所固定,且有特色。

把科研、教学和成果转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发挥提供一个舞台。

3.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
将本专业一些主干课程建成校优秀课程。

在使用现有教材教学基础上,制订重点教材建设规划,完善教材选用和编写的管理机制,确保选用教材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以及自编教材的创新性和特色性。

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要求每门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有益的教学改革。

(三)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建设,完善年龄、职称结构,积极引进人才,鼓励青年教师去国内外高校访问交流。

努力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生物工程专业计划在五年内围绕专业建设通过采取相应措施逐步形成生物工程专业的学术梯队。

强化学科队伍的科学研究氛围,建立制度性的学术交流机制;扩大对外联系,邀请本领域专家来学院讲学。

通过采取招聘、引进、聘用等各种方式,采取各种有利措施,争取实现教师的职称和年龄结构的合理化。

为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争取向各级部门每年融资10-15万用于专业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教学的投入,为教学建设提供基础实验平台。

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的教学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学院设立教学奖励基金,对教学效果好、勇于成功改革的校级优秀课程,优秀教师进行奖励。

支持本专业教师出版有水平的专著、教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