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失败案例【篇一:中小企业失败案例】一个刚刚创办,立足为本的中小企业,超越自身可控的盈利模式,追逐不切实际的营运利益,一味求求全,企业快速功成名就,但实力不足从而置自身于危机边缘。
案例:陈博的北斗设计公司在开张后的第一单业务就获利二十万,这让陈博的扩张欲望突然加剧,他觉得自己已经有能力把公司打造成为当地最出色的设计公司。
2001年8月底,北斗由开始70平米的商住房办公,扩展到近200平米的写字楼办公。
各种一流的办公设备和名目繁多的部门一应俱全。
有了一流设计公司的模样,陈博却并没有安下心来专注于公司的运营,把业务也做到真正的第一流,而是热衷于时下前卫的城市营销。
在认识了几个从事城市营销的专家以后,陈博的思路快速做出转变,北斗从设计公司更名为策略机构,目标是快速进入高端的城市营销领域。
陈博有了一个很大的构想,他希望借助几个专家的支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城市营销人才的培训,并且可以在一些寻求整体发展的城市做整合项目的推广。
此时的陈博忘了北斗公司还仅仅是一个设计行业的新公司,在ci方面略有成就,而在高端的城市营销领域既无人才又无经验。
他开始调动资金先期在全国推广相关的培训项目。
而此间,公司已经没有人去跑设计业务,账上基本没有进项。
结果,陈博先后两次苦心筹划的培训项目既没有给公司带来效益,也没有带来任何知名度,倒是不断累计的费用支出将北斗公司逼上了关门的边缘。
评点:谁不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成就最大的事业?这正是揠苗助长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反复重演的原因。
在我们所阅读的案例里,因好高骛远而失败的还有很多,而他们失败的方式如出一辙:先是艰苦创业,小有成就;然后被成就鼓舞开始更大的计划;然后开始以微薄之力图谋宏伟之旅。
【篇二:中小企业失败案例】案例特点:创业者内乱——能共苦不能同甘创业者的教训:没有永远的兄弟,只有永远的利益vc的教训:股权结构是否合理是判断项目好坏的重要依据麦当劳、肯德基在国内大受欢迎,中餐连锁一直愤愤不平,不断有人跳出来挑战洋快餐。
从十几年前的“红高粱”到现在很红火的“真功夫”,“红高粱”早已不知所踪,“真功夫”似乎真的有点功夫,连锁店面越来越多了。
跟公司名字一样,2009年8月,“真功夫”的广州总部爆发的一场真功夫表演,在投资界和创业界颇为轰动:共同创始人及公司大股东潘宇海委任其兄潘国良为“副总经理”,并派到总部办公,但遭到“真功夫”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蔡达标的拒绝后,引发剧烈争执。
要理清“真功夫”的管理权矛盾,还得从头说起。
1994年,蔡达标和好友潘宇海在东莞长安镇开了一间“168蒸品店”,后来逐渐走向全国连锁,并于1997年更名为“双种子”,最终更名为“真功夫”。
真功夫的股权结构非常简单,潘宇海占50%,蔡达标及其妻潘敏峰(潘宇海之姐)各占25%。
2006年9月,蔡达标和潘敏峰协议离婚,潘敏峰放弃了自己的25%的股权换得子女的抚养权,这样潘宇海与蔡达标两人的股权也由此变成了50:50。
2007年“真功夫”引入了两家风险投资基金:内资的中山联动和外资的今日资本,共注入资金3亿元,各占3%的股份。
这样,融资之后,“真功夫”的股权结构变成:蔡、潘各占47%,vc各占3%,董事会共5席,构成为蔡达标、潘宇海、潘敏峰以及vc的派出董事各1名。
引入风险投资之后,公司要谋求上市,那么打造一个现代化公司管理和治理结构的企业是当务之急。
但蔡达标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努力触及另一股东潘宇海的利益,“真功夫”在蔡达标的主持下,推行去“家族化”的内部管理改革,以职业经理人替代原来的部分家族管理人员,先后有大批老员工离去。
公司还先后从麦当劳、肯德基等餐饮企业共引进约2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占据了公司多数的要职,基本上都是由蔡总授职授权,潘宇海显然已经被架空。
双方矛盾激化。
2011年4月22日,广州市公安机关证实蔡达标等人涉嫌挪用资金、职务侵占等犯罪行为,并对蔡达标等4名嫌疑人执行逮捕。
蔡潘双方对真功夫的混乱争夺让今日资本顶不住股东压力,而选择退出。
2012年11月30日,今日资本将旗下今日资本投资—(香港)有限公司(下称今日资本香港公司)所持有真功夫的3%股权悉数转让给润海有限公司。
至此,真功夫股权又再次重回了蔡潘两家对半开的局面。
三年之后,真功夫原总裁蔡达标一案尘埃落定。
根据广州中院二审判决,蔡达标构成职务侵占罪和挪用资金罪被维持14年刑期。
随着蔡达标刑事案件终审判决生效,蔡达标所持有的41.74%真功夫股权已进入司法拍卖程序,有传言股权估值高达25亿元。
2、亿唐案例特点:中国互联网行业融资额最大的案例创业者的教训:钱再多,也得省着花,不然冬天不好过vc的教训:“海龟”+“概念”的时代牺牲品在互联网行业,一家公司的诞生和死去很难引人们的注意力,但这家公司无疑是个例外:它是曾经的新贵,高调诞生;它又一事无成,落魄到连域名都被拍卖。
这家公司就是亿唐。
1999年,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前夕,刚刚获得哈佛商学院mba的唐海松创建了亿唐公司,其“梦幻团队”由5个哈佛mba和2个芝加哥大学mba组成的。
凭借诱人的创业方案,亿唐从两家著名美国风险投资dfj、sevinrosen手中拿到两期共5,000万美元左右的融资。
直到今天,这也还是中国互联网领域数额最大私募融资案例之一。
亿唐宣称自己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也是亿唐是一个生活时尚集团,致力于通过网络、零售和无线服务创造和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活时尚产品,全力服务所谓“明黄e代”的18-35岁之间、定义中国经济和文化未来的年轻人。
亿唐网一夜之间横空出世、迅速在各大高校攻城掠地,在全国范围快速“烧钱”:除了在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建立分公司外,亿唐还广招人手,并在各地进行规模浩大的宣传造势活动。
2000年年底,互联网的寒冬突如其来,亿唐钱烧光了大半,仍然无法盈利。
从2001年到2003年,亿唐不断通过与专业公司合作,推出了手包、背包、安全套、内衣等生活用品,并在线上线下同时发售,同时还悄然尝试手机无线业务。
此后两年,依靠sp业务苟延残喘的亿唐,惟一能给用户留下印象的就是成为cet(四、六级)考试的官方消息发布网站。
2005年9月,亿唐决定全面推翻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向当时风靡一时的web2.0看齐,推出一个名为的个人虚拟社区网站。
随后,除了亿唐邮箱等少数页面保留以外,亿唐将其他全部页面和流量都转向了新网站,风光一时的亿唐网站就这样转型成为一家新的web2.0网站。
2006年,亿唐将其最优质的sp资产(牌照资源)贱卖给奇虎公司换得100万美元,试图在上做最后一次的挣扎。
不过,在2008已经被关闭亿唐公司也只剩下空壳,昔日的“梦幻团队”在公司烧光钱后也纷纷选择出走。
亿唐生得伟大,死得却不光荣,只能说是平淡,甚至是凄惨。
其它死掉的网站多多少少会有些资产被其他公司收购,在修养生息之后也许还有重出江湖的机会,但亿唐却沦落到域名无人续费而沦为拍卖品的下场。
亿唐对中国互联网可以说没有做出任何值得一提的贡献,也许唯一贡献就是提供了一个极其失败的投资案例。
它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族,几千万美元的资金换来的只有一声叹息。
3、尚阳科技案例特点:中国首轮融资额最大、联合投资人最多的案例创业者的教训:被市场打败不可怕,被自己内部瓦解才可怕vc的教训:大公司的高管,不一定做得了创业企业的领军人物尚阳科技成立于2003年初,自诞生起就笼罩了刺眼的光环。
首先,公司创办人及ceo是网通曾经的coo郑昌幸,管理团队中还有原华为公司副总裁陈硕和网络产品部总经理毛森江,可为出身豪门;其次,成立之初,公司获得多家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的5,800万美元首期融资,主要投资人华登投资1,800万美元、dcm投资1,000万美元、intelcapital投资700万美元、nea投资500万美元,其他投资人还包括sycamore ventures、morgenthaler ventures、jerusalem venturepartners、住友集团的投资公司presidioventure partners、star venture、日立、伊藤忠、上海联合投资有限公司、等等。
尚阳科技曾被美国知名的redherring杂志评选为亚洲100强私人企业之一,其目标是致力于成为通信领域领跑的下一代服务平台(ngsp)提供商,致力于开启“自由沟通无界限”的自由通信新时代。
主营业务是固网增值解决方案、宽带无线解决方案和企业通信解决方案等几个领域。
当时,电信运营商们也准备在增值业务上大干一把——中国电信的“互联星空”、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中国联通的“联通无限”,这种转型为尚阳科技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尽管尚阳拥有几个不错的核心业务,比如uu语信等,但终究没有抓住市场机会。
2年多之后,由于公司创建以来经营不善,郑昌幸被迫“下课”,尚阳科技大幅裁员,业务也开始转型,从昔日的设备方案提供商向互联网增值业务提供商转变。
在市场中不但跟即时通信领域声名显赫的微软msn、skype和googletalk等跨国巨头竞争,还面对国内的qq、新浪、网易、263等本土企业的即时通信工具的挑战。
最终,尚阳科技的业务并未像其名字一样“上扬”,最终美梦破碎,2006就退出市场。
尚阳科技沦落到这个地步,据知情人士透露,是管理上存在问题。
一是公司重研发、轻市场,市场抓不住,而研发方面,首期融资用完了,也还没有几件像样的产品;二是公司内部帮派严重,事业部之间各自为政。
同时,从高层到员工“成分”极为复杂,有“海龟”也有“土鳖”,有出身国企的也有来自外企的,有来自创业公司的,也有来自全球500强公司的,甚至从华为管理团队带来的旧部,一直留在了深圳,处于失控状态。
华登国际的陈立武在投资领域有丰富的投资经验,郑昌幸等更是明星级别、实战派的管理团队,而十多家知名投资公司的大额注资,足以说明中国通信市场的空间和吸引力。
这些积极因素加在一起,更能反衬出这个案例的可惜。
4、博客网案例特点:中国互联网web2.0的旗帜创业者的教训:不要小看巨头们的后发优势vc的教训:选对跑道,还要选对运动员方兴东,这个名字在中国互联网界绝对如雷贯耳,他有着“互联网旗手”和“中国博客之父”之称,对于中国互联网web2.0的发展普及有着无法磨灭的功绩。
2002年,方兴东创建博客网的前身(博客中国),之后3年内网站始终保持每月超过30%的增长,全球排名一度飙升到60多位。
并于2004年获得了盛大创始人陈天桥和软银赛富合伙人羊东的50万美元天使投资。
2005年9月,方兴东又从著名风险投资公司granite global ventures、mobius venturecapital、软银赛富和bessemer venture partner那里融资1000万美元,并引发了中国web2.0的投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