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作文思维之道 —— 重复和对比

高考作文思维之道 —— 重复和对比

各位大家、老师、朋友们,晚上好!受群主郭常青老师邀请,我在此讲座,真是有点如履薄冰,诚惶诚恐。

在各位大家、名师面前,作为一名小辈,我只是班门弄斧,献丑了。

简单谈谈我在高等写作学非构思写作在中学的实践及思考,请各位多拍砖,谢谢!我今天谈的题目是:重复与对比:高考优秀作文写作思维之道崔莹当代非构思写作学认为,文章的写作,是由主题这个信息点通过赋形思维生成文章之树的。

这种生成过程,就像是DNA 模板的半保留复制机制一样。

赋形或复制有两种途径,就是重复和对比。

重复也叫渲染,对比也叫反衬。

渲染与反衬,实质都是重复;只不过,渲染是信息重复,而反衬是功能重复。

渲染产生厚重感,反衬产生鲜明感(张力),最终都是使主题分形,形成结构化的生气灌通的文章之树。

(马正平《赋形路径策略文本》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3)通过分析广东考试院公布的10篇高考范文,我们认为,重复与对比:高考优秀作文写作思维之道。

不管是在材料的审题立意,还是在标题确立,以及行文中结构生成、材料吸附、语言生成的句式、段落、篇章,无不如此。

本文试从材料吸附、语言生成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材料吸附的重复与对比广东考试院公布的2015年10篇高考范文,在作文主题立意展开中材料的吸附是丰富多彩的,古今中外事例的结合,事实论据、理论论据的运用,诗句、名言、名谚的引用,自然、文学、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而这些材料吸附的思维操作方式,归为一点,不外乎“重复与对比”。

例如,《远近结合感受自然》为有效论证“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的结论,在宏观上,总体选择了古人和今人的材料展开“重复/对比”,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在比较中,水到渠成地得到结论。

第四段为论述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离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选择内涵相同的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进行铺陈式“重复”,论证更加有力。

第五段对近代的论述,也是采用“重复”式反问句式,强烈地表达出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的观点,极具说服力。

再如《感知自然需躬行》第三段中,作者想要论证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这个结论,采用因果思维,先分析原因再得出结果。

于是采用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吸附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展开重复,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张开双臂,拥抱自然》中,王维的悠闲、苏子的豁达等古人拥抱自然事例的“重复”,现代“驴友”、村上春树事例的“重复”,“穿上跑鞋”、“戴上耳机”等亲近自然的“重复”都使文章极具厚度,极具说服力。

其他几篇议论文,运用“重复与对比”的赋形思维分析进行材料吸附与凝聚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

以此,使作文观点深刻,论证有力,或做到个别与一般、点与面的结合,或做到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层次掘进。

《走进香山之中》作为一篇记叙散文,作者在材料的凝聚与复制上自始至终都是运用了赋形思维模型中的“重复”,表达对以香山为代表的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文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香山的红叶、鸟语、树木,香山的秋雨,香山丛林的气息,都是通过重复思维,体现情思的一体化,将情思渲染到位,形成浓郁的情思氛围,反复渲染香山之美、大自然之美。

《带您去看花海》选材也是如此。

全文就地取材,第3、4段详写我幼时被外婆带去“感受自然”,第5自然段写我长大了带外婆“感受自然”,两者形成材料上的凝聚与复制。

总之,重复与对比思维模型是写作中最为必要的、基本的、普遍运用的写作思维技能。

那么,如何进行材料吸附呢?当代非构思写作学认为,不同文体思维材料吸附方面侧重点不同。

议论文文体思维材料吸附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第一,选择内涵相同的事实论据展开“重复/对比”(事实证明);第二,选择内涵相同的理论论据展开“重复/对比”(事理证明)第三,通过因果思维——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功能分析、措施分析——展开“重复/对比”;第四,通过过程/辩证分析展开“重复/对比”。

也就是说,在议论文中,赋形思维主要用于对论点进行论证,通过大量“重复”和“对比”论据来强化和论证论点。

在议论文中进行论据选择时,可选择相似的论据加强说服力。

进行论点的论证时,也可以选择相似的小分论点进行分解,进行证明性展开,从而对自己观点进行强化、厚化、立体化。

记叙文文体思维材料选择侧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物的自我(行为、性格、情节、活动、外貌、语言、心理、事迹)重复与对比或渲染与反衬,即用几件事表现人物的精神、性格、思想,或用人物两种不同性质行为来反衬其中一种精神;第二,人物之间的重复与对比;第三,从景物、环境上进行重复与对比;第四,从人物的外貌描写上进行重复与对比;第五,从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上进行重复与对比。

我们在平时备考作文训练时,可以有意识地将这些侧重点渗透在作文教学当中,通过相似块的联想训练,从而提高学生材料吸附的能力。

二、语言生成的重复与对比当代写作学认为,材料的重复与结构的重复,很多时候经由语言的重复来实现,在作文中体现为语句、词汇的重复。

写作过程中,“重复”和“对比”既可被用于宏观层面的谋篇布局,也可用于中观层面的中间部分结构构思,还可用于微观层面的段落、句子构思。

广东考试院公布的2015年10篇高考范文,很多篇都语言优美,受到好评。

在这些高考作文中,在语言生成的过程中,经过重复/对比进行渲染反衬,使之富有文采的句子,比比皆是。

在具有特色的重复语句与词汇中,我们能强烈感觉到作品要突出的意味,作者要传达的主题立意的确被强化和清晰了。

(一)句子生成的重复与对比句子的赋形是指一个句子内部的重复与对比,或者是句子之间的重复与对比。

文章总是由字词生句,由句生段,然后由段生篇,因此写好文章的基础便是写好句子。

词组、句子、句组(段落)的行文思维,首先运用一种重复(渲染)的思维操作模型。

高考例文中,很多句子都是运用赋形思维型的强化性、鲜明性行文措辞展开。

例如“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这句基本语义是: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体验大自然之美。

这里,作者为了对这“大自然”有具体清晰的印象,通过构成思维,将大自然之美进行构成分解性行文描述,进行重复渲染,实现了语义的完美表达。

再如:草长莺飞,云卷云舒,大自然自有其美妙之处;枝叶枯荣,四季更替,大自然自有其生长规律。

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何处不美?自然何时不美?这句基本语义是:大自然有美妙和其生长规律,要发现生活、自然的美。

作者为了使表达更加强烈,使人产生深刻的印象,将自然的美妙和生长规律铺陈开来,通过“草”“莺”“云”“枝叶”“四季”具体展示,进行渲染性拓展行文。

行文后面,连用两个反问进行重复,有力地实现了语句的强化、渲染。

人们坐在舒适的家里便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习性,了解撒哈拉沙漠的广阔无垠,清楚四川九寨沟的风景怡人。

这句基本语义是:人们在家可知晓自然。

作者通过汉语造句的“散点铺排”的“流块建构”,进行“添枝加叶”式的描绘渲染,将自然具体化,分解为南极企鹅、撒哈拉沙漠、四川九寨沟,从而有效地传达出了语义。

另外,如“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轻飘飘地散落,带着自然的清新味道蔓延在人们的嗅觉之中。

”如“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

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

”如“漫赏春光,流连山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如“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从中获得的是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

”如“与清风明月共修炼,与花草虫鸟悟菩提。

”如“感知自然的途径参差多态,或打开电视欣赏色彩鲜艳的荧屏,或轻点鼠标浏览千奇百怪的世界。

”如“不要再呆坐在沙发上或电脑前,走出一成不变的生活,用眼去看这大自然的参差多态,用心去听听大自然脉搏的跳动。

”以上种种,通过重复渲染性赋形思维措辞展开的句子俯拾皆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典雅,增强(渲染)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说明性程度。

“昨日之时,你教我草长莺飞,细雨朦胧。

今日之时,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

”在宏观上,整体运用了对比,“昨日”与“今日”时间的对比,“你”与“我”人物的对比。

而在每一句子内部,又运用了重复渲染,如“草长莺飞,细雨朦胧”、“细数花名,测天看云”,语言优美,具有张力,很能感染人。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

这句话总体上运用了“重复”的思维模型,来渲染强化表达观点;在每一小句内部又运用了对比,通过反差,表明通过书本电视感觉离自然很近,实则很远。

其实一篇文章内部的赋形无非就是重复或者对比,别无其他。

要表达一个意思实际上只需要一句话就行了,那为什么作者往往要重复地用上好几个意思相同、相近的句子呢?而且还要用意思相反的句子来衬托呢?这就是对主题意思的渲染,以增强所要表达的力度。

如果在写作时都只用一句基本语义,而不用任何延伸的词句进行修饰,那写出来的文章就没有美感了。

如何运用赋形思维生成句子呢?简单来说,就是对直白语言进行展开修辞,使之成为文采语言。

在赋形思维指导下,通过“分析”(因果分析、构成分析、过程分析、程度分析)与“综合”(相似思维)的路径思维对句子进行分解、限制、铺排、渲染、反衬,使之丰满化、立体化、严密化、具体化、修饰化。

(二)生段行文的重复与对比重复与对比,生段行文,足文达意。

段落的赋形是指一个段落内部的赋形。

当代写作学认为,将通过重复与对比/分析与综合生成的,经过写作策略和文体把关的文章材料、行文内容,按渐进或平列的文本思维模型,组成一个文本段落、片段。

于是一个理想的阶段性行文的成果——段落便生成了。

议论文往往是有一个中心论点,然后有很多分论点来支撑中心论点。

而每段一般都有一个分论点,在这段中,往往又有很多材料来证明这个分论点,在论证的过程中同样适用赋形思维的重复或对比的方法进行的。

例如: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

通过科技,我们无需实地考察,就能从宏观上把握自然,感知自然。

尼泊尔发生了8.0级大地震,令世界为之悲痛。

如今,有了科技,我们得以换一种方式心系灾区。

通过电视,我们了解到灾区的各方面情况。

通过上网,我们还能了解到尼泊尔此次灾难发生的原因,震源深度以及可能引发的各种气象灾害等等。

科技拉近了我们与尼泊尔的距离。

我们无需亲自前往灾区,便能够感受自然的巨大威力。

有了科技,我们对自然的感知就不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我们能更加理性地面对自然,对自然常存敬畏在心间。

这段话的论点是“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