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范文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案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范文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案

第43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基础梳理】
一.湿地的含义及生态功能
二.湿地资源问题和保护
【疑难突破】
一.湿地的内涵及关联图法解析湿地资源的功能——深化探究
二.表格归纳法解析湿地减少的原因——深化探究
迟早会被来自湖泊内外的沉积物所充满,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

人为原因
①人口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环境压力;
②土壤侵蚀,导致进入河流的泥沙增加,减少了湿地的面积;
③大量引水灌溉和河道截流改向,使湖泊、沼泽水量减少,面积急剧缩小,甚至干涸;
④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沼和海滨滩涂湿地面积减少,乃至消失;
⑤使湖沼、沿海富营养化现象时有发生,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⑥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沼、海岸生态系统退化;
⑦过度利用湿地动植物资源;
⑧环境污染;
⑨引入外来物种的干扰;
⑩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

【名题例析】
例1.对比遥感图像发现,近年来我国新增土地最快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加幅度减小。

读下图回答(1)~(3)题。

(1)黄河三角洲湿地泥沙来源主要是
( )
A.黄河上游泥沙 B.黄土高原泥沙
C.地上河河床 D.渤海海底泥沙
(2)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幅减小带来的影响有
( )
A.耕地面积减少
B.地下水位下降
C.黄河三角洲海岸后退加剧
D.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加幅度上升
(3)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湿地增长幅度减慢的原因不可能是 (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成效 B.小浪底水利工程蓄水拦沙
C.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发挥作用 D.渤海风浪强度增加【解析】第(1)题:黄河三角洲泥沙主要来自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第(2)题:湿地增幅减小,耕地面积未减小,而是湿地增长幅度比原来减小;地下水位不受影响,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幅下降,而三角洲受海浪侵蚀后退幅度加大。

第(3)题:黄河三角洲新增土地增幅减小不是因渤海风浪增强造成的,而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有效和小浪底工程所发挥的作用,防护林也起了一定作用。

【答案】(1)B (2)C (3)D
例2.(改编题)读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完成以下各题。

(1)图中湖泊A为;湖泊B为。

(2)A地是我国重要的
( )
A.商品粮基地 B.商品棉
基地
C.甘蔗生产基地 D.热带经
济作物基地
(3)AB两片湖区为什么会出现围湖造田的现象
围湖造田对湖区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4)指出围湖造田对本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图中两片湖泊的轮廊是判断本图所示区域的重要依据。

从形状看,两湖分别是A(洞庭湖)和B(鄱阳湖)。

另外,围湖造田与我国建国的人口增长及农业等背景有关,这是解答本题必须掌握的一些辅助内容;围湖造田的影响,则可根据教材原理进行作答。

【答案】(1)洞庭湖鄱阳湖(2)A(3)20世纪50~80年代,随着洞庭湖区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多地少,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围湖造田对湖区的社会经济的影响表现为:增加耕地面积,农业增产,对缓解湖区的粮食问题产生过积极影响。

(4)由于围湖造田,使得湖区大面积减少,将完整的湖泊分割为西洞庭湖、东洞庭湖和南洞庭湖三个部分,泥沙的淤积,大片湿地的消亡,湖泊调蓄洪水能力下降,使湖区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增多。

【课堂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选,第5题为双选,每题5分,共25分)
读下列有关洞庭湖水系变迁图,回答1~3题。

1.与19世纪初相比,20世纪中期的洞庭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 A.八百里洞庭风光不再,面积减小 B.洞庭湖湖水变浅
C.洞庭湖调节洪水的能力下降 D.洞庭湖入湖水系增加,调蓄洪水的能力上升
2.洞庭湖四周的地势大致是 ( ) A.南高北低 B.东高西低 C.四周高中间低 D.北高南低
3.引起20世纪中期洞庭湖水系变化的人为原因是 ( ) A.人口增多,人类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B.荆江河段大量的裁弯取直工程
C.退耕还湖 D.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建设
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鸟类的乐园”,保护湿地十分必要。

据此回答4~5题。

4.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有 ( ) A.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减轻污染 B.吸烟滞尘、防风固沙
C.吸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 D.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5.湿地的正确发展方向,应是 ( ) A.通过湿地改造,发展谷物种植业 B.利用湿地自然条件,建立蔬菜、瓜果基地
C.利用湿地水域,合理发展水产业 D.利用湿地风貌和动植物资源,发展旅游业
二.综合题(16分)
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新京报2008年9月4日报道近日,有消息
称国家林业局已将丹顶鹤作为国鸟候选提交国务院审查,
按程序最后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以法律的形式
确定我国国鸟。

材料2: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是典型的内陆
湿地。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使扎龙成为
全球知名的鸟类繁殖和栖息地。

材料3:2008年9月9日~13日,江西湿地办进行实
地考察后,拟在江西修河、鄱阳、东江源建设的国家湿地公园,经专家组实地考察认为均为自然与人工复合湿地系统,是城市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的完美结合。

(1)丹顶鹤作为湿地的代表性禽类,其主要生活在我国的_______平原。

(2)下列就扎龙湿地形成条件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地势低,水源充足 B.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C.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D.地下水位低
(3)研究表明,湿地比传统意义上的绿地更具环境效益,目前,许多城市在加强人工湿地建设。

试分析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所起的作用。

(4)扎龙湿地火灾多发,引起湿地退化,鸟类迁移,使“鹤乡”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受到很大影响。

对此,你认为应采取哪些解决措施
【基础梳理】
一.地表覆盖浅过渡多样气候水源污染环境农副水运
二.过度下降效益围湖造田调蓄洪涝断航育林
【课堂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选,第5题为双选,每题5分,共25分)
1.D 2.C 3.A【解析】题目由洞庭湖面积的变化引出,考查了湿地的功能、地势、变化的人为原因。

洞庭湖面积减小、湖水变浅,调蓄洪水的能力会下降,周围河流水系并未发生较大变化。

湿地往往是在地势低洼的地区,洞庭湖周边入湖河流从四周向中间流,反映了地势四周高中间低。

洞庭湖变小,是由于长江上中游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入湖泥沙增多,加上人类大规模围湖造田而形成的。

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工程有利于河水下泄,减轻河道泥沙淤积。

退耕还湖则有利于洞庭湖面积扩大。

4.A 5.CD【解析】海洋不是湿地,滩涂、河湖、水库等属于湿地。

湿地主要的功能不包括吸烟滞尘,防风固沙,也不能吸纳所有的污染物和阳光中的紫外线。

湿地的正确发展方向是予以保护,因地制宜发展水产业、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产生综合效益。

二.综合题(16分)
6.【答案】(1)松嫩(2分)(2)D(2分)(3)①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②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③降解有毒物质,净化水质;
④增加地表水下渗,增大地下水资源总量。

(至少3点,6分)(4)人工补充湿地水量;禁止大规模采伐芦苇等湿地植被;迁移湿地核心地区过多的人口;人工繁育丹顶鹤等珍稀鸟类等。

(至少3点,6分)
【解析】第(1)题,丹顶鹤主要生活在东北平原的松嫩平原上,是湿地代表性禽类。

第(2)题,主要从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来分析,总结扎龙地区地表多水的原因即可。

第(3)题,考查了湿地的生态功能。

第(4)题,湿地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引起湿地退化,从而削弱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旅游开发的功能,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与利用,如补水、禁采、禁开荒、减少居住人口,人工培育养殖珍稀鸟类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