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2011年8月)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
全市辖1区12县,总人口219万,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
1935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延安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救国的出发点和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指导地位,孕育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石。
5000多年前,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统一了三大部落,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部落联盟式国家,轩辕黄帝的陵寝安卧于我市黄陵县桥山的苍松翠柏之间,是海内外华人寻根溯源、谒祖祭奠的圣地。
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成效十分显著、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
五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奋斗目标。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总量快速扩张,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2006年以来,全市GDP相继突破400、500、600、700亿元大关,2010年达到885.4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年均增长14.8%,人均GDP位居全省第2位;地方财政收入由2005年底的45亿元增加到105亿元,年均增长18.5%,人均财力位居全省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73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4倍;7个县区先后跻身西部百强,6个县跨入陕西十强。
(二)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一是能源化工产业快速发展。
延安是国家能源的重要战略接续区,全市已探明石油储量13.8亿吨,天然气预测储量2000亿立方米以上,煤炭储量115亿吨。
近年来,以油煤气为主的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原油生产和加工量分别由“十五”末的752万吨、776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602万吨、1023万吨,煤炭产量由1068万吨增加到2560万吨。
二是现代绿色产业加快发展。
延安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洛川苹果”远销全国各地以及欧洲、东南亚20多个国家。
2010年,苹果面积由“十五”末的191万亩增加到300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 33%、全国的9%;红枣、核桃、花椒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4万亩、30万亩、21万亩,蔬菜大棚达到12.5万座,总产88万吨,绿色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三是红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延安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市内有历史遗迹5808处,革命纪念地445处,其中市区内有150余处。
近年来,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一号工程”、壶口景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红色旅游推介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延安旅游业持续升温。
2010年,来延安游客和综合收入分别由“十五”末的500万人、20亿元增加到1450万人、76.5亿元。
(三)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延安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9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4%,年入黄泥沙2.6亿吨。
近年来,我们始终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坚持不懈、巩固成果”的嘱托,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巩固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大力实施“我为延安种棵树”活动和“身边增绿”工程,累计退耕还林897万亩,退耕面积占到全省的27%,全国的2.5%,全市植被覆盖率由1999年底的42.9%提高到目前的66.2%,降雨量由“九五”期间的平均480多毫米增加到“十一五”期间的500毫米以上,扬尘天气由年均5-6天减少到3天,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延安山川大地初步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
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措施,GDP能耗连年达标,市区和各县区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城区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延安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
(四)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
“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3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倍。
一大批产业类、基础类、民生类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极大改观。
180万吨能源综合利用项目正式开工,杨庄河炼化一期项目建成投用、二期正在建设,黄陵和子长6×98万吨煤焦化等项目快速推进。
青兰高速延安段、包西铁路复线、新火车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延志吴高速公路正在建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22公里,实现了县县通二级路、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
南沟门水利枢纽、机场迁建等项目加快推进,建成后制约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将逐步缓解。
(五))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绿化美化了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实施了延河与南川河污染治理,建成了“两河”水景工程,中心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善。
积极推进方塔新区、黄蒿湾新区、城东新区、南泥湾组团建设,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
投资2.6亿元建成了占地450亩的西北川公园,加快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天然气输配二期等项目,建成了西过境、西环线、北高速连接线,开工建设东过境路,市政设施日臻完善。
下大力气整治交通拥堵、卫生较差等问题,市容市貌有了新的改善。
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25平方公里增加到36平方公里,人口由36万增加到48.9万,城镇化率由34%提高到45%,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9.5平方米,住房面积达到23.1平方米,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3%,集中供热面积扩大到320万平方米。
延安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陕西省卫生城市”、“陕西省园林城市”称号。
(六)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政府每年购买公益性岗位2000个,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在全省率先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全市9个县区实现了“双高普九”达标,全市寄宿制中小学生每人每天能够吃一个鸡蛋、喝一杯牛奶;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子长县公立医院改革的做法和经验,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130元和404元,建成保障性住房212万平方米。
认真做好群众信访、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等工作,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让我们倍感自豪的是,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安塞县是全国的试点县、胡锦涛总书记的联系点,延安是全省的试点市。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使命,不负重托,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党员干部受到了深刻教育,延安科学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二、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1—6月份,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75亿元,增长8.8%;财政总收入209.7亿元,增长28.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1亿元,增长25.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7.1亿元,增长2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65元,增长17.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157元,增长25.6%,顺利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目标。
(一)全面启动统筹城乡发展各项工作。
确立了以统筹城乡发展统揽工作全局的思路,明确了经济结构调整、城镇体系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扶贫开发和制度体系建设五大任务,制定了统筹城乡发展五年工作方案和今年工作重点,实行领导包抓重点工作制度,并纳入目标责任考核。
启动了统筹城乡发展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监督检查工作。
举办了县级和科级干部“统筹城乡发展专题培训班”,对第一期100名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
(二)全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加快发展能源化工产业。
多次与延长集团、长庆油田、陕煤等企业协调沟通,稳步扩大油煤产能。
生产原油797万吨,增长3.7%,其中地产原油444.6万吨,加工原油451万吨。
生产煤炭1376万吨,增长17%。
全力推进6大化工园区建设和12个重大工业项目实施,延长和安塞天然气液化、黄陵煤焦化、富县180万吨能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延川明珠集团精细化工项目开工建设,延长县盐煤气电综合利用、60万吨轻烃裂解、60万吨高温煤焦油深加工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部正式命名我市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落实第一批支持资金2000万元。
上半年新建果园7万亩,蔬菜大棚1万亩,生产蔬菜55万吨。
猪、牛、羊存栏分别达到72万头、15万头和53万只。
完成春季造林34.6万亩,治沟造地2.6万亩。
三是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
研究制定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支持住宿餐饮业发展的意见》。
借助西安世园会,广泛开展宣传推介,并与陕文投、陕旅集团合作推出了《延安颂》、《舞动延安》、《延安保育院》等大型演出剧目,促进了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接待游客1063万人次、综合收入57亿元,分别增长68%和87%。
(三)全面加快城镇体系建设。
以做美延安、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为目标,全面推进县城、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编制完成了重点镇和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出台了支持重点镇和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制定了建设标准,各项建设全面展开,开工各类项目163个。
积极争取省上增加我市建设用地指标1395亩。
黄陵、延川、洛川、子长4县重点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方案已通过省国土厅审查。
(四)大力开展旅游环境整治。
确立了“中国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定位,编制了《做美延安建设规划》,明确了居民下山、沟道山地开发、老城改造、景区周边环境整治、城市服务功能提升、绿化美化亮化六方面重点任务。
制定了旅游环境整治实施方案,加大了改善环境卫生、规范行业管理、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等十个方面的整治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
深入开展市区交通秩序整治,调整了车辆行驶线路,交通拥堵状况得到初步缓解。
(五)狠抓重大项目建设。
市委、市政府带领有关部门和县区两次赴北京就重大项目建设、建设用地指标等事项,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争取,得到了大力支持。
加强与省直部门和企业的协调对接,与16个厅局和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实行市级领导包抓项目建设和“三问”督查制度,逐项目成立促进小组,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今年安排的236个重点项目,开复工168个,是近年来最好的。
完成投资273.6亿元,增长30%。
延河水景工程建成投用,中心街人防工程、凤凰广场一期、宝塔山下道路基本建成。
南沟门水库、尹家沟至任家窑则道路、东过境公路等一批项目进展顺利。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购买公益性岗位1700个,新增城镇就业83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万人。
启动实施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工作,完成了城镇干部职工医保市级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