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关汉卿杂剧中窦娥的形象

浅析关汉卿杂剧中窦娥的形象

目录一、弱女抗暴不为痞辱 (1)二、窦娥是一个善良与坚强的形象 (3)三、窦娥是一个充满贞洁、孝顺等封建道德观念的形象 (4)四、窦娥是一位刚烈的具有反抗精神的旧中国的妇女形象 (6)五、参考文献 (8)浅析关汉卿杂剧中窦娥的形象[内容摘要]《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品,这出戏剧也可称之为戏剧悲剧史上的千古绝唱。

这部戏作者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在旧中国善良而坚强的妇女形象。

在窦娥这个形象的身上,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她的善良与坚强,另一方我们也可以看到她的愤怒与反抗,我们还可以看到她满脑子的贞洁与孝顺的封建道德观念。

从而揭示旧中国封建统治对劳动妇女的压榨与迫害,反映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丑恶这样一个社会现实,作者正是通过塑造鲜明的舞台艺术形象,对当时社会进行鞭挞,对迫害人民的人表示无比的愤慨与藐视,对受迫害的下层人民寄予热烈的希望和深切的同情,以哀其他们深究大不幸,以激起他们的大抗争。

[关键词] 析窦娥形象《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以他无比锋利的笔,猛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以洋溢奔放的情,热情地歌颂了窦娥这位善良而又具有反抗精神的旧中国劳动妇女的顽强不屈精神。

全剧是通过写高利贷的盘剥地痞流氓张驴儿父子在社会中的横行霸道,当时社会官吏的贪脏枉法等方面来揭露社会的腐败,统治之黑暗。

说明窦娥无辜死在刀下,是当时社会造成的。

窦娥在斗争中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人们对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的清醒认识。

正如鲁迅先生在《枉人日记》中所指出的那样“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一、弱女抗暴不为痞辱剧中写道,窦娥的父亲名叫窦天章,自幼勤攻书,满腹才学,可在那个社会“文才虽满腹,何值一囊钱”,致使他时运不济,灾难降临,妻子不幸死去,丢下父女俩相依为命,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

他们的一位好邻居叫蔡婆婆,年轻时也丧夫守寡,有个独生子,母子俩仅依靠丈夫留下的一点产业,放债取息过日子。

窦天章当时手里很拮据,常向蔡婆婆借贷。

天长日久,无力偿还。

恰又逢春试,窦天章决心进京应试,自己又无力安置女儿,最后不得不将自己心疼的七岁女儿半卖半送给蔡婆婆家做媳妇。

窦娥到蔡家与她的儿子结婚不到两年,她的所谓的丈夫害病而死,此时就只剩下婆媳两人相依为命。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谁料到蔡婆婆向赛卢医讨债不成,反而被骗到郊外,险些要了她的命。

不料被地痞张驴儿父子所救,谁知张驴儿父子救人是假,而是乘人之危,正如剧中所云“她家还有个媳妇哩,救了她性命,她少不得要谢我;不若你要这婆子,我要她媳妇儿,何等两便”。

强行住进蔡家,并要挟蔡婆婆和窦娥与他们父子成亲,正如剧中所云“赛卢医的绳子还在,我仍旧勒死了你罢”实际上是强行霸占。

加之张驴儿父子又看到蔡家还有一点财产,这样便可以财色双丰收。

蔡婆婆在张驴儿这等流氓地痞面前,软弱怕事,答应了他们父子俩的非理要求,可窦娥却坚决拒绝,还把张驴儿痛骂了一顿。

表示坚决拒绝,正如剧中所唱“我想这妇人每休信那男儿口,婆婆也,怕没有负心儿自守,到今日招着个村老子,领着个半死囚”,表现窦娥坚决反对这桩亲事,不为地痞流氓所辱的强烈反抗精神。

又如窦娥在剧中[黄钟尾]中唱道“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想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到如今待怎的?…………”,一种誓与社会地痞流氓抗争到底,一种决不向顽固的封建势力妥协投降的抗争精神跃然纸上。

这就是看似柔弱的窦娥这个弱女子显示出来的刚性,这就是这位弱女子表现出来的抗暴中的刚烈。

这种性格的促进形成,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斗争,哪里的压迫越重,哪里的斗争越激烈”。

是残酷的压迫促使窦娥形成摆脱压迫,追求自由解放的斗争意识的形成和斗争行为的产生,唯有斗争才能砸碎套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唯有斗争才能摆脱自己困苦的命运,唯有斗争才能毁灭这吃人的筵席,唯有斗争才能推翻这个黑暗腐朽的旧世界,迎来新世界。

惟有斗争妇女的翻身解放才能真正实现。

这就是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抗暴,不为地痞流氓所辱,与之斗争,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二、窦娥是一个善良与坚强的形象“人之初、性本善”。

凡是人都应该具有善良的本性所在。

这种善良体现在对邪恶势力的憎恶,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上。

窦娥的善良性格也就集中体现在这上面。

一个人若善恶不辨,好坏不分,不能扬善除恶,就无善良可言。

窦娥的善良性格在《窦娥冤》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体现。

如剧中张驴儿下毒,误把他自己的父亲毒死,结果又嫁祸给蔡婆婆。

一方面窦娥为婆婆免遭酷刑,在屈打成招之下,为婆婆承担责任,宁愿自己受刑,也不让自己的婆婆去吃苦,这种善良如明镜般可见,如日月般明朗,如泉水般的清纯。

也许有人要问,明明不是自己做的事,干嘛要去承担责任呢?从今天的法律来讲,叫做冒名顶罪,是不允许的,不是善良。

可是,我们对此应作历史的判断与分析,窦娥生活的那个时代,是封建统治的黑暗时代,封建时代的所谓法律,完全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根本谈不上法律有维护人民利益的人民性和公正性。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就是封建法律的宗旨和核心。

因此象窦娥这样的冤案,有谁来为窦娥公正,有谁来为窦娥澄清。

加上权贵们大多贪官枉法,冤沉大海也是必然。

窦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屈招是可以理解的。

这种情况下为婆婆承担毒死人命的责任,完全是一种善良行为的表现。

这是一种违心之举,其内心是极其不平与愤怒的。

何以见之,有[隔尾]为证“这厮搬调咱老母收留你,自药死亲爷待要吓唬谁?”正如窦娥所云“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来”。

可见内心的不服,不平与愤怒。

也表现了窦娥的坚强与反抗。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斗争得到公正的判决,所以在张驴儿这个地痞流氓面前宁肯在法庭上来个光明正大的对此案的“官了”,也决不在与张驴儿之间来个“私了”。

窦娥的这种想法,充满自信,但也充满幼稚,甚至还有些糊涂,作者在塑造窦娥这方面的性格时,有较多的同情与赞扬,但也不排除对她对当时官场办案公正性的认识上的糊涂观念的嘲讽,可以说是充其不幸,讽其幼稚天真。

在窦娥身上这种幼稚天真的想法不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身上所固有的,是封建制度、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造成的。

由于生活在旧中国的妇女,长期处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妻的严重压迫之下,她们的思想严重受到约束与摧残,她们的思想严重受到封建思想的桎梏,新的思想要渗透到妇女思想中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所以窦娥把这桩冤案寄希望于“官了”也就不为奇怪。

值得肯定的是窦娥寄希望于“官了”,但在不断地进行斗争,这种充满必胜的坚定信念。

充分体现了窦娥的坚定性与抗争性。

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动感人的,可歌可泣的坚定勇敢的艺术形象。

三、窦娥是一个充满贞洁、孝顺等封建道德观念的形象所谓“贞洁”指女子在节操上没有污点。

在封建时代女子的“贞洁”带有不少的封建意识。

但窦娥所表现的贞洁,孝顺带有积极有益的成分。

如她誓不与张驴儿为妻,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封建的“守寡之道,不嫁二夫之礼”,而是与封建社会中地痞流氓势力势不两立的斗争。

争取在社会中占有妇女应有的地位,是一种追求性自由与解放思想的表现。

正如窦娥在剧中对婆婆的一段道白“婆婆,这个怕不中么?你再寻思咱;俺家里又不是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又不是少欠钱债,被人催逼不过;况你年纪高大,六十以外的人,怎生又招丈夫那?”在她看来,地痞流氓不足怕,与地痞流氓成亲,是不守贞洁之举,是万万行不得的。

又如窦娥在[赚煞]中唱道“我想这妇人每休信那男儿口,婆婆也,怕没的贞心儿自守,到今日招个林老子,领着个半死囚”。

唱词中道出了窦娥“贞心自守”的性格。

窦娥还认为不“贞心自守”是“则被你坑杀人燕侣莺俦。

婆婆也,你岂不知羞!俺公公撞府冲州,挣扎的铜斗儿家缘百事有。

想着俺公公置就,怎忍教张驴儿情受。

在窦娥看来,自己不保持贞洁,就是自我蒙羞。

自己不守贞洁,就是妇女的最大耻辱,因此与张驴儿这样的地痞流氓成亲,简值是大义不道。

因为张驴儿父子欲与窦娥婆媳成婚,不是属于真心地相爱,而是色迷心窍,对妇女的玩弄,以满足他们财色双收的目的。

所以窦娥的这种“贞洁”,表现出来的是妇女道德上的高尚。

伦理上的一种相素的纯洁。

这种纯洁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共有的特征。

这种誓保贞洁之心坚如磐石,稳如泰山。

正如窦娥在[南吕一枝花]中所唱道貌岸然的“旧恩忘却,新受偏宜;坟头上土脉犹湿,架儿上又换新衣。

那里有奔丧处哭倒长城,那里有浣沙时甘投大水?那里有上山来便化顽石?可悲,可耻!妇人家直恁的无仁义,多淫奔,少志气;亏杀前人在那里,更休说本性难移”。

唱词中对喜新厌旧,忘恩负义,无仁淫奔的思想和行为极为憎恶,窦娥认为这是可悲可耻之举,是偏离了人的本性之举。

在窦娥看来,作为一个妇女必须守妇道、守贞洁,才是一个真正的女人。

才不会缺少妇女所应具有的志气。

尽管窦娥的守“贞洁”思想就当时的时代来讲的确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就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看,对妇女的自尊、自重、自爱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她身上看到旧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

在窦娥身上我们清楚地看到旧中国妇女的缩影。

至于谈到“孝”中国是一个从封建传统的古国过来的。

是礼义之帮,在人们的思想上有着浓厚的、根深蒂固的“孝悌、忠信”思想。

“孝”风成为中国传承下来的民众中的传统民风。

人们认为“以孝为大,不孝为耻”。

窦娥的这种“孝顺”思想,在剧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首先表现在蔡婆婆的丈夫和儿子死后,婆媳两人相依为命,对婆婆孝顺关心,家庭婆媳和睦相处,亲密无间,有福同享,有祸同担。

这种孝顺充分体现在婆媳间的患难与共,肝胆相照人。

正如[天下乐]中所唱“我将此婆侍养,我将此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

应该说是古代孝顺的和谐家庭的一个典范。

窦娥的孝顺,在剧中表现得十分生动而感人,如[倘秀才]中窦娥临刑时唱道“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

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为什么走前街去刑场,心中充满怨恨呢?因为窦娥从前街奔刑场生怕婆婆看见,给婆婆带来极大的悲痛。

她心里知道:这位老人已经经受了丧失丧子之苦,受尽了生活中的百般煎熬,如今又失去这个相依为命的媳妇。

这生与死的闻别,会使这位老人难以目睹这惨忍的场面,这场面定会使这位老人肺炸心裂,痛不欲生。

作为儿媳的,不应该给婆婆带来这万般痛苦。

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到窦娥那颗孝顺善良之心在跳动。

也表现了窦娥对婆婆的依恋之情。

正如剧中[鲍老儿]所云: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愚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婆婆也”。

深深的依念,悲凉的心情微小的愿望,一位善良、孝顺、惨悲的中国妇女形象仿佛就站在我们的面前。

一位感人至深的妇女形象令人同感,令人同悲,是她的善良与孝顺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这正是关汉卿关心妇女命运,歌颂妇女洁美的人性,成功塑造人物的妙笔之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