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技术方案目录1、技术方案建议书 (6)1.1基本概况 (6)1.2需求分析 (6)1.2.1监测预警业务分析 (6)1.2.2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7)1.2.3系统数据流程分析 (7)1.2.4性能需求 (9)1.3建设内容及目标 (10)1.3.1建设目标 (10)1.3.2建设内容 (10)1.4系统总体设计 (11)1.4.1设计原则 (11)1.4.2设计依据 (12)1.4.3系统结构 (13)1.4.4系统数据流程 (14)1.5系统分项设计 (16)1.5.1监测系统 (16)1.5.1.1系统概述 (16)1.5.1.2设计原则 (16)1.5.1.3系统拓扑结构 (17)1.5.1.4系统详细设计 (18)1.5.1.5主要硬件设备 (26)1.5.1.6系统性能指标 (27)1.5.2预警系统 (28)1.5.2.1系统概述 (28)1.5.2.2设计原则 (28)1.5.2.3预警指标的确定 (28)1.5.2.4详细设计 (31)1.5.2.5系统功能 (36)1.5.2.6预警系统流程 (36)1.5.2.7主要设备配置 (38)1.5.2.8系统性能指标 (38)1.5.3监测预警平台 (39)1.5.3.1系统概述 (39)1.5.3.2平台组成 (39)1.5.3.3硬件平台设计 (40)1.5.3.4软件设计平台 (46)1.5.4预案编制 (47)1.5.4.1编制目的 (48)1.5.4.2编制依据 (48)1.5.4.3编制原则 (48)1.5.4.4县级与乡(镇)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48)1.5.4.5村级预案 (51)1.5.5宣传、培训及演练 (53)1.5.5.1宣传 (53)1.5.5.2培训 (53)1.5.5.3演练 (54)1.6主要设备性能、质量及技术参数 (55)1.6.1便携式计算机 (55)1.6.2微机工作站 (55)1.6.3激光打印机 (55)1.6.4传真机(县级) (55)1.6.5传真机(乡镇级) (55)1.6.6锣 (55)1.6.7翻斗式雨量计 (55)1.6.8气泡式水位计 (55)1.6.9RTU遥测终端 (55)1.6.10GPRS模块 (55)1.6.11太阳能电池板 (55)1.6.12免维护蓄电池 (55)1.6.13充电控制器 (55)1.6.14信号避雷器 (55)1.6.15监控计算机 (55)1.6.16路由器 (56)1.6.17防火墙 (56)1.6.18服务器 (56)1.6.19灾备服务器 (56)1.6.20视屏转换器 (56)1.6.21网络机柜 (56)1.6.22交换机 (56)1.6.2310KW电启动发电机 (56)1.6.24无线预警广播系统 (56)1.6.25手摇警报器 (56)1.7货物组件配置(P141-143) (56)2、安装方案 (56)2.1编制目的 (56)2.2施工设计原则 (57)2.3组织机构 (57)2.4现场管理计划 (59)2.4.1施工总体布置 (60)2.4.2施工流程管理 (61)2.4.3施工组织措施 (63)2.4.4技术设计协调 (63)2.4.4.1设计联络会 (63)2.4.4.2技术设计协调 (64)2.4.5现场安装调试 (64)2.4.5.1设备运输 (66)2.4.5.2设备安装及调试 (66)2.4.5.3系统整体测试 (69)2.4.6施工设备管理 (69)2.5质量管理体系 (69)2.5.1质量目标及质量方针 (69)2.5.2质量保证体系 (71)2.5.3质量保证期及承诺 (76)2.5.4质量保证措施 (76)2.6安全生产管理方案 (78)2.6.1施工安全 (78)2.6.2硬件安全 (79)2.6.3软件安全 (80)2.7环境保护体系与措施 (81)3、检验、调试与验收建议书 (81)3.1系统出厂检验 (81)3.2现场开箱检验 (82)3.3系统安装调试检验 (83)3.4系统软件测试 (85)3.5系统整体测试 (86)3.6系统试运行检验 (86)3.7验收方案 (87)3.8质量保证期检验 (89)4、售后服务计划 (89)4.1售后服务 (89)4.1.1售后服务机构 (89)4.1.2售后服务流程 (90)4.1.3售后服务方式 (91)4.1.3.1热线服务 (91)4.1.3.2远程网络服务 (91)4.1.3.3现场服务 (92)4.1.4售后服务期限 (92)4.1.5售后服务承诺及处罚措施 (92)4.1.6售后服务内容 (92)4.2技术培训 (94)4.2.1培训目标 (94)4.2.2技术培训措施 (94)4.2.2.1现场培训 (94)4.2.2.2维护培训 (95)4.2.2.3操作使用培训 (95)4.2.2.4培训考核 (95)4.2.3培训内容 (96)4.2.4培训质量保证介绍 (97)4.3技术升级 (97)5、技术服务 (97)5.1咨询服务 (97)5.2技术指导或现场排除故障 (97)5.3紧急异常情况的及时处理 (98)5.4项目跟踪及技术支持 (98)5.5备件更换 (99)5.6系统扩充、升级支持服务 (99)5.7持续的服务保障体系 (99)6、进度安排 (100)6.1总进度计划 (100)6.2各控制性工期计划 (100)6.2.1设计进度计划 (100)6.2.2采购进度计划 (101)6.2.3土建工程进度计划 (101)6.2.4软件研发及测试计划 (101)6.2.5联合测试间 (101)6.3供货计划保证措施 (102)6.4工期承诺书 (106)1、技术方案建议书1.1基本概况1.2需求分析1.2.1监测预警业务分析监测预警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图1监测预警流程图1.2.2系统功能需求分析1.水雨情监测为了能快速、合理的对洪水及其发展趋势做出预警,预先制定防洪抢险调度方案,充分发挥预警工程设施的效能,本期项目需在某县完成基础雨情、水情信息采集网的建设,具体建设需求如下:1)建设自动雨量、水位监测站,雨量和水位实现自动采集,固态存储,数字化自动传输,以提高观测精度和时效性。

2)在信息传输方面,系统需根据现场情况采用不同的数据传输模块。

3)在系统集成方面,以水雨情信息接受、处理、查询的软硬件环境建设为重点,为进一步开发决策支持系统等打好基础,达到及时完成雨量和水位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存储。

2.预警系统为了能快速、合理的对洪水及其发展趋势做出预警,预先制定防洪抢险调度方案,充分发挥预警工程设施的效能,本期项目需完成预警系统建设,从预警中心到重点防护区域的报警体系;建立县、乡(镇)、村、组灾害防治的群测群防组织。

1.2.3系统数据流程分析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的数据流程如图2所示:图二数据流程图其中包括的数据类型如下:1.基础工情:县乡村基本情况,小流域基本情况,监测站基本情况,河流、水库、堤防等三类防洪工程信息;2.实时水雨情:降雨,河道水情,水库水情;3.空间地理信息:行政区划,道路,居民地,水系等;4.社会经济信息:区内各行政区(县或区)人口,社会总产值、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城镇人口、社会总产值、大型工业企业、大型公共设施的分布情况等;5.预警信息:产生的预警信息,相关人员信息,预警发布和相应信息等;6.气象信息:实时天气预报、实时雨量信息、实时/历史台风路径、实时卫星云图等气象信息;7.国土灾害信息:滑坡、泥石流等隐患点基本信息及监测信息。

现场采集的数据通过传输网络到县数据中心的监控计算机,监控计算机监控现场的实时数据和设备运行状态。

管理人员可以从监控计算机和数据库服务器取得数据。

上级单位及其子系统可从县数据中心的综合数据库取得数据。

水文已建的自动雨量站可以从山洪灾害防治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进行网络对接,存入数据中心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

对于气象信息以及上级部门转发的相关信息经处理后,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存入中心的数据库中。

1.2.4性能需求1.雨、水情监测性能需求1)可靠性数据采集要求准确可靠,系统的误码率、月平均畅通率、电路的衰落储备和外噪声恶化量等质量指标均满足《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SL61-2003)的要求。

自动报讯设备保证测报工程迅速、准确、安全、可靠地传输水雨情信息:➢数据丢失率:≤1*10-5;➢畅通率和及时率:≥99%;➢误码率:≤10-4;➢系统可靠性:数据收集的与平均畅通率>95%;➢数据处理作业完成率>95%;➢主要设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25000h。

➢RTU能存储一年的原始水情数据,实现双向通信以及远程诊断、设置和维护等功能。

2)反应速度监测中心正确完成一次所属全部遥测站(含共享信息)的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入库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

2.预警监测性能需求1)可靠性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建立过程中,尽量采用简单、易于掌握的预警方式或传输设备,将预警信息准确地传送到可能受灾区域,使可能受灾区域的居民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

2)经济适用、因地制宜山洪灾害预警通信主要负责向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城镇、乡村、居民点等及时、准确地发布气象水文情报、山洪警报和撤离指令等,同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由上逐级下传的预警信息最终要通知到受威胁的居民点和单位。

作为山洪警报传输及信息反馈的渠道和通路,通信网必须有效、实用,且能满足突发通信的需求。

1.3建设内容及目标1.3.1建设目标某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建设目标是:按照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要求,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覆盖某县及周边地域的监测站网,建立完善、快速及时的信息传输网络,建立科学、高效地预警预报决策支持系统,建立有效的警报反馈机制和技术设施,向各级政府、相关社会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山洪灾害预警服务,争取有效防范时间,适时采取避灾措施,提高某县防御山洪灾害的水平和能力,并通过完善防御预案,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宣传防御知识等非工程措施,做到预知、预防、以防为主,最大程度地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3.2建设内容某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主要包括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的划定、临界雨量和水位等预警指标的确定、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责任制组织体系建立、防御预案编制和完善以及宣传培训演练等。

某县按照《某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小流域划分方法,全县共划分小流域18条,其中跨县小流域1条。

具体建设任务为:1.山洪灾害普查调查下列15个表的基本情况,包括县各乡村名称表、县简介、县各乡镇、村基本情况表、县山洪灾害影响情况表、县小流域基本情况表、县监测站名称代码表、县雨量监测站基本情况表、县水位监测站基本情况表、县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县河流基本情况表、县堤防基本情况表、县水库基本情况表、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县警报响应部门表、县预警人员情况表;2.危险区的划定根据山洪灾害普查表和《某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确定全县的危险区域,并制作危险区图;3.临界雨量和水位等预警指标的确定按照《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试行)》和小流域历史山洪情况确定临界雨量和水位等预警指标;4.监测预警系统建设1)本期建设一个县级中心,并建设1个县级暴雨预警平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