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教材:柳海民主编《教育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考核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题型:填空、简答、应用一、填空题1.教育有四个基本要素,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
2.赫尔巴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3.1632年出版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4.教育的个体功能包括个体___________功能和个体____________功能。
5.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__________和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6.从人的自然本性来讲,人的素质包括:_____________素质和___________素质。
7.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活动。
8.人的全部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就是_____________,这是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
9.从教育的作用看,教育最基本的职能就是________________。
10.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初等教育、_______________和高等教育四个级别层次。
11、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12、教学的基本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13、英国哲学家__________________于1623年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划分了出来。
14、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教育人事管理和教育财务管理。
15、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
16、所谓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17、教育的经济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科技发展。
18、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多重收获性。
19、__________________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自助建构教学活动的过程。
20、人需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实现个体的完善。
21、从内容的性质来看,德育内容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意义性的内容。
22、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__________________和方向性。
23、__________________就是一种非操纵的教学,教师不是直接地教学生,而仅仅是促进他们学习。
24、__________________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是一个国家办教育的根本大法。
25、__________________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26、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
27、__________________又称强迫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28、__________________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以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涂尔干为代表。
29、__________________与分科课程相对,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相互整合。
30、__________________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1、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将教学内容分成许多小步子,系统地排列起来,学生对小步子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确认以后再进入下一步学习。
3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__________________、阶段性、不均衡性和个别差异性。
33、从学习的特点上来看,德育内容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实践性内容。
34、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35、教师的权利有__________________、发展权、报酬权和参与权。
36、党的十五大十分重视教育问题,在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国策。
37、所谓__________________就是指动机、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
38、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__________________、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设备、教育管理和教师素质等诸多方面。
39、学校管理的具体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规范性原则。
40、教育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__________________。
41、德育过程中最基本的矛盾是受教育者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与不断提出的社会要求需要之间的矛盾。
4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_______________。
43、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_______________,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
44、从思想品德形成的心理结构来看,良好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统一,其中由_______________的转化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根本。
45、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_______________教学之中。
46、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要探索儿童的_______________,即判断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
47、20世纪,美国教育心理学家_______________提出了以学科的基本结构构建课程的理论。
38、我国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增设了_______________。
49、综合课程是打破了_______________的框架,把若干有关的学科内容合并起来编订的课程。
50、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的_______________,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51、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_______________。
5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_______________,揭示教育规律。
53、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___。
54、_______________、环境、教育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
55、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_______________和个别差异性。
二、简答题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什么?2、近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什么特点?3、什么是学科课程?4、教学实质和任务是什么5、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6、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7、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9、结合现实谈谈学校在促进个体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
10、结合实际论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向。
三、应用题1、案例分析:尴尬境地下面一个事例教师会经常遇到,如果处理不好,教师会陷入尴尬境地。
“上课说话,为什么不注意听课?出去”,老师对一位学生发出严令。
这位学生没有出去,“听见没有,叫你出去”,老师加重了语气,学生仍不出去,老师奔下讲台,冲到学生眼前,用力往外拉,学生死命拉住桌子,眼里含有敌意,全班学生看着这位威严的老师,老师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问题:分析上面案例中教师的做法。
如果你是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解决?2、杜威认为,教育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是婴孩时期到成人时期的摆渡船。
通过这只摆渡船,使人获得赖以生存的资本(经验和知识),并把这些资本源源不断地传给子孙。
你对这个观点有什么看法?3、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5个大字。
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班级卫生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
问题:如果你是邹老师,你该怎么办?4、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上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问题: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5、“宁给好心不给好脸”这种教育行为,里面不乏有为学生好的初衷和关心学生的情感,这样是否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教育中何以要讲究“爱严得体”和“严而有格、严而有方”?6、案例分析:听课风波新学期开始后,刘校长召开了学校领导班子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检查,以课堂教学的质量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希望通过经常性突击听课,促使教师改进教法,提高授课水平,向45分钟要质量。
会议后的第一天,校长、主任根据原定方案,自带凳子分头到班级进行不打招呼的听课。
第一次听课后,部分校长和主任都肯定了这种做法,同时也有一部分干部提出疑问,认为这种听课的方式不够妥当,对教师不够尊重易造成逆反心理。
虽说有不同意见,第二天仍按事先分工,继续进行这项未完的工作。
可是情况与前一天截然不同,这个教师说:“我这堂课主要是让学生做作业。
”那个教师说:“我这堂课主要让学生背书。
”一句话,就是不愿领导听不打招呼的课。
可想而知,这一次校长、主任真的坐冷板凳了。
这样的听课遭遇软抵抗,已无法继续下去了,刘校长陷入了深思。
问题: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进行课程评价,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这本无可非议。
但为什么刘校长组织的听课却事与愿违,出现无法坚持下去的状况,原因何在?学校对教师的课程评价应该坚持什么取向?选择何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