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型复合桑叶茶的研制进展

新型复合桑叶茶的研制进展

与以往单一桑叶茶工艺相比,降低了提升桑叶茶清香 的温度,延长了时间,桑叶干燥含水量达到 7—9% 后,立 即提升温度至 77℃ ,10min 可提高桑叶茶的香味。 参考文献: [1]宋喜云等. 桑叶茶加工工艺的研究[J]. 潍坊高等职业 教育,2005,( 2) : 39 [2]李以军,潘洪平,王风. 桑叶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 [J]. 时珍医药国药研究,1994,5( 2) : 43 ~ 44 [3]褚伟,徐洁. 桑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 湖北中医杂 志,2001,7( 4) : 46 ~ 47 [4]操红缨. 桑叶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研究,1999, 10( 8) : 626 ~ 628 [5]张育松,陈洪德,苏孝勇. 菊花茶[J]. 福建茶叶,2001, ( 1) : 21 ~ 22 [6]朱蓓薇. 饮料生产工艺与设备选用手册[M]. 北京: 化 学工业出版社,2003
得到风味佳、颜色好的产品。
感官质量对比,筛选最佳的温度和时间组合,详见表 3。
表 3 干燥后期升香技术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温度
70℃ 77℃ 84℃
5( min) 色泽绿黄,茶香淡 色泽绿黄,茶香较淡 色泽暗淡,有焦味
时间 10( min) 色泽绿黄,茶香淡 色泽绿黄,茶香浓 色暗淡,焦味明显
15( min) 色泽绿黄,茶香淡 色泽绿黄,茶香较浓 色暗咖,焦糊味浓
·55·
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10 年 12 月
由表 3 可见,桑叶茶的提香时间、提香温度非常关键, 2. 3 复合桑叶茶优化配比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既影响到茶色,又影响茶香。70℃ 的提香温度生香效果不
本实验设计采用袋茶装量为 5 克,然后将桑叶颗粒、
明显,84℃ 的提香温度过高,有焦糊味,并随着时间的增加 菊花和甘草按不同比例混合,冲泡后,挑选 20 位有经验的
1( 4) 1( 5) 1( 6)
B 干燥温度( ℃ )
1 ( 60℃ ) 2( 68℃ ) 3( 76℃ )
因素
C 新增进风速度( m /s)
1( 2) 2( 3) 3 ( 4)
D 尝试装载量( kg / m2 )
1( 3) 2( 3. 5)
3( 4)
感官评分 ( 色香味)
表 2 L9 ( 34 ) 桑叶干燥优化条件的正交试验结果进展
合理升香温度及升香时间是获得风味优质桑叶茶的 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提香技术来提升茶汤的颜色与香气很 重要。 1. 3. 3 复合桑叶茶最佳风味技术研究
筛选菊花、甘草与桑叶进行适宜的复合配比,最佳的 冲泡时间是获得良好饮品的保障。 1. 4 工艺流程
1. 5 工艺要点
收稿日期: 2010 - 09 - 24 作者简介: 宋喜云( 1968—) ,女,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人,潍坊职业学院副教授。
2. 2 提香温度和提香时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桑叶干燥到含水量达到 7 - 9% 时,适当提高烘烤温
A > B > D > C,最好的优化组合为 A2 B2 C2 D2 ,即干燥温度 68℃ 、干燥时间 5 h、进风速度 3 m / s,装载量 3. 5kg / m2 ,可
度。不同的提香温度和提香时间对产品的质量有直接的 影响,本实验采用了三个提香温度以及对应的时间,通过
甘草是我国传统的常用中药材之一,也是药物中常有 的配伍,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等 功效[4]。而菊花被称作秋天的“花中仙子”。《本草纲目》 中记载: 性甘、微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 《神农 本草经》认为,白菊花茶能“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皮 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气,轻身耐劳延年”。现代医学 证实菊花茶对治疗眼睛疲劳、消除眼浮肿、视力模糊有很 好的疗效; 菊花的去毒作用,对人体内积存的有害化学或 放射性物质,都有低抗、排除的功效; 菊花还对中枢神经有
而焦糊味增大,色泽变暗; 77℃ ,10min 的提 香 温 度 和 时 老师品评,通过茶汤颜色,散发的茶香及品评茶味,筛选最
间,茶香浓,色泽好。
优的配比组合和相应的冲泡时间,详见表 4。
表 4 复合桑叶优化配比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序号 袋重( g)
1
5
2
5
3
5
混合配比( A: B: C) 3. 5: 1: 0. 5 4: 0. 65: 0. 35 4: 0. 5: 0. 5
冲泡时间( min) 1 3 5
感官质量( 色、香、味、组织状态) 茶汤绿棕色,清香,甘中微苦 茶汤绿黄色,清香浓郁,淡淡回甘 茶汤暗绿色,清香,淡淡苦甘
注: ABC 分别代表干桑叶颗粒、菊花、甘草。由表可 见,适宜的桑叶颗粒、菊花、甘草的比例组合,不仅提升产 品的养生保健功效,而且会影响复合桑叶茶的茶色、茶香 和茶味等。综合各因素,复合桑叶茶优化配比为 4: 0. 65: 0. 35。这一环节,表征稳定,突破不大。
1. 5. 5 干燥: 采用电热炉,为了保存桑叶的营养,筛选最佳 物的污染,护色保味,礼品丝盒升位,提高商品价值。
的干燥温度、时间、装载量及进风速度等条件,达到既保证 2 结果与讨论
质量( 色、香、味及营养) 又快速干燥的目的,因此采用干 2. 1 恒温干燥条件优化
燥温度68℃ 、干燥时间5h、进风速度3m / s,装载量3. 5kg / m2 ,
4. 1 改变了以往热烫杀青的工艺 采用了恒温烘干技术; 探索出保全桑叶功效成分的最
佳技术组合,即: 干燥温度 68℃ ,干燥时间 5 h,干燥过程 的进风速度 3 m / s,装载量 3. 5kg / m2 ,为机械化生产袋装 颗粒茶奠定了基础。是前所未有技术创新,为桑叶和园艺 植物的深加工开辟一条新径。 4. 2 突破了以往本人研制的单一功能桑芯茶和单一桑叶 茶的加工技术
水平
1 2 3 4 5 6 7 8 9 k1 k2 k3 R
A 干燥时间( S)
1( 4) 1( 5) 1( 6)
2 2 2 3 3 3 82 89 83 7
B 干燥温度( ℃ )
1 ( 60℃ ) 2( 68℃ ) 3( 76℃ )
1 2 3 1 2 3 72 84 74 12
因素
C 新增进风速度( m /s)
1( 2) 2( 3) 3 ( 4)
2 3 1 3 1 2 74 78 74 4
D 尝试装载量( kg / m2 )
1( 3) 2( 3. 5)
3( 4) 3 1 2 2 3 1 80 83
85. 6 5. 6
感官评分 ( 色香味)
78 88 76 74 67 64 71 79 70 总分
由表 2 中的 k1 k2 k3 和 R 分析得到: 干燥温度、干燥 时间、进风速度、装载量 4 因素对产品品质影响的顺序为
研制出具有桑叶菊花及甘草复合茶,风味营养互补,
保健功效提升; 确定了三者最佳混配比例 4: 0. 65: 0. 35,每 袋重 5 克,风味和茶汤色泽良好。 4. 3 开发的复合桑叶茶包装较以往更加精细
采用独立小包装,美观卫生,冲调方便,产品风味优雅 独特,集桑叶的清香、菊花的花香和甘草淡淡甘香于一体, 具有清凉明目、预防感冒等功效,开发前景看好。 4. 4 工艺上有明显改良
第 6 卷第 4 期 2010 年 12 月
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Weifa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ol. 6 No. 4 Dec. 2010
新型复合桑叶茶的研制进展
宋喜云
( 潍坊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31)
摘 要: 本研究以桑叶、菊花、甘草等为主要原料加工成复合桑叶茶,对原产品配方、工艺条件作了
进一步的分析改良。复合桑叶茶的最佳工艺配比是 4: 0. 65: 0. 35; 桑叶的最佳干燥条件是 68 度 5 小时,
桑叶升香温度 77 度 10 分钟。新型复合桑叶茶的研制革新,为桑叶等园艺植物的深加工开辟了新路径。
关键词: 桑叶; 加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 TS272. 4
文献标识码: A
桑叶是栽桑的主要产物,含有丰富粗蛋白、粗脂肪、人 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及 17 种氨基酸等。在蚕业生产过程 中,通常将春蚕期桑树摘心所获的大量桑树嫩芽和过剩的 桑叶废弃,甚为可惜。后来,1993 年桑叶被国家卫生部列 为“药食同源”的 农 产 品 之 一。 据 测 定,桑 叶 中 含 有 丰 富 生理活性物质,含水 75% ,干物质 25% 左右。干物中粗蛋 白约为 29% ,粗 脂 肪 5% ,碳 水 化 合 物 20% 左 右,灰 分 12% 。钾的含量 9875mg / kg、钙 17200mg / kg、铁 306mg / kg 以及胆碱、有机酸、胡萝卜素、VB1 、VB2 、Vc 、铜、锌等许多人 体所必需的微量元 素[1]。笔 者 十 几 年 来 致 力 于 桑 叶 的 深 加工研究工作,从桑叶茶加工的雏形到粗加工以及现在的 精细加工,以每个加工工艺项目的突破点出发,配方的改 进与优化,甚至包装的每个细节,结合多年来的市场调研, 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现就新研究的部分内容加以介绍。
更佳。
素。因此,作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并据感官评分来确
1. 5. 7 粉碎定型: 将以上冷却好的桑叶、甘草和菊花分别 定优化组合条件,正交试验设计和结果见表 1 和表 2。
放入粉碎机,调整机器,以粉碎粒度 5mm 为宜。
表 1 L9 ( 34 ) 桑叶干燥优化条件因素改造表
水平
1 2 3
A 干燥时间( S)
土、泥沙、微生物、农药等,沥干桑叶表面多余水分。
装速度。5 克小袋,为精细化上市做准备。
1. 5. 4 切分: 将桑叶顺着叶型长度,切分成宽度为 2cm 的 1. 5. 10 包装: 每 20 小包一组,装入铝薄袋,用真空封口机
长条形,利于干燥的进行。
立即进行脱气密封。以防吸潮、吸收异味,防止外界微生
装纸等。 1. 2 实验设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