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高考语文联考满分作文汇总
【作文原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①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
(泰戈尔)
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③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疲倦懈怠)。
(孔子)
④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袁枚)
⑤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⑥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保持一颗好奇心。
(霍金)
古今中外文化宝库的经典名句浩如烟海,直指人心,启迪智慧,发人深省。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
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 字。
【写作指导】这是“选句关联型材料作文”,此类作文审题需要在所给“名句”范围内,进行“有机联系”,在“原句含义”和“选句关联”的基础上进行“集中立意”,另外,此题目还要求对“名句”进行“合理引用”。
首先,弄清原句原意。
第一句:人要有信仰理想追求;第二句:人心中要有国
家民族兴盛繁荣的信仰理想;第三句:我们在探索追求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不
断思考;第四句:我们要珍视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即使身处卑微环境,也
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积极阳光,于平凡处铸就生命的伟大;第五句: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达到新的境界;第六句: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能忘记探索追求,要对世界充满兴趣与好奇,在科学研究中拥有一颗不断创新进取的心。
其次,进行选句关联。
名句①②④⑥:可谈“人要有信仰”的话题。
可从国家民族、个体生命精神、科学创新等方面来谈。
名句③④⑥:可谈“身处逆境也应有积极阳光的态度,对待世界充满热情,充满希望,不断进取,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的话题。
其余组合言之有理即可,但一定要有两则以上组合,要论证选定组合存在的逻
辑关系!评卷过程中发现,考生立意选择面比较窄,高频立意为“信仰”、“学习(读书)”,鲜有个性化的新颖角度。
在进行选句引用时,大多缺乏对“名句”本身的分析和解读,使得文本缺乏对“名句”的深思、文章少有启迪。
而表达上,也缺乏接地气的生活味道。
中国的青年,思考浅显,立意偏狭,空谈道理,这绝不是高考所希望看到的。
考生文章中其他比较合理的立意:
名句①③⑤:学习(读书)之法。
名句①④:人生渺小,也可
精神伟大。
名句③⑥:好奇心促学思。
名句⑤⑥:创意(创新)活
水来自好奇心的触发。
名句①②④:人生应有向上的姿态。
【普遍存在的问题】
⑴关联差——对材料的使用:句子之间的联系比较弱,逻辑性不强;引用名句很生硬,没有集中立意。
⑵思想浅——没有对名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分析,少了辩证在思考,缺乏深度探究,只是字面解析。
⑶例证少——没有例证或者例证太少;对例证进行分析也很浅、使用不贴切。
【考场作文精彩标题
⑴初心为伴,信仰为歌⑵身处果壳,心怀
宇宙
⑶信仰甘霖润心
灵沃野
⑽学海无涯“志”作舟⑾我心即宇宙⑿以我信仰,助我破浪
满分作文一
《问苔怎学牡丹开?为有信仰助梦来》
常德考生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经典咏流传》这一档当下十分火爆的文化类节目带火了袁
枚的一首《苔》,而来自大山深处的小朋友演唱者们更是唱出了许多渺小而不甘于渺小、平凡而不甘于平庸的普通人的心声。
但在喧嚣纷杂的社会背景之下,许多人茫然无措、迷失自我,反问苔花何能学牡丹
我的回答是:以信仰之名,浇灌梦想之水。
在漫漫长夜中,以信仰为指引,使苔花向上生长。
泰戈尔曾说:“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
而讴歌了。
”每个人都该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并在其指导下穿破黑夜迎接曙光。
周总理在年幼时便立志“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成年后为国奔波,殚精竭虑,缔造与建设新中国;陶行知放弃国外高薪,自哥伦比亚大学返国为中国人民办教育;郎佳子彧自小明确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向,扎实学习稳步前行。
他们或为国,
或为民,或为文化,都是有信仰的人,信仰使他们目标明确,百折不回,最终成就一番伟业。
在狂风暴雨中,以信仰为支撑,使苔花绚烂绽放。
“大风能够吹走一张白纸,却不能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价值在于不顺从。
”成长的过程中会有风有雨,而狂风暴雨亦不可怕,只要我们让信仰扎根,
自然茁壮成长。
霍金能在“最多只能活三年”的预测下挺过五十年,源自他对物理学的信仰;史铁生能在轮椅上读书、写作,源自他对文学对生活的信仰;兰小草能够不畏风雨,不畏贫困坚持十五年捐款,出自他对奉献的信仰。
大国工匠十年磨一剑,信仰支撑着他们不惧怕危险,不在乎生命;文物修复师愿坐十年冷板凳,是信仰使他们内心宁静,默默奉献;中国女排重回巅峰,是为国拼搏之信仰让她们绝地反击,上演惊天大逆转;塞罕坝人二十年苦守,亦是信仰促使他们让沙漠变绿洲。
信仰不失,支撑则在;饱经风雨,铸就强者;执着坚持,终得云开。
遗憾的是,年轻一代中没有信仰而得过且过的人随处可见,他们或在中国式家长们为之搭建的“温室”里浑浑噩噩一事无成甚至沦为啃老族,或找不到为之奋斗的方向而一味寻求刺激过着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生活……似如此行尸走肉般的活着,于国何益?于己何利?又谈何人生的精彩?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身陷困境怎样? 前途渺茫怎样?生得渺小又怎样?以信仰为支撑,足以让渺小变伟大。
以信仰浇灌梦想,以梦想滋养苔花,纵使渺小如苔花,亦学牡丹般盛开;纵然曾经渺小,终可光芒四射。
【点评】本文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亮点有三:一是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提出都很鲜明,结尾联系当前部分年青人的现状提出了希望,整个文章结构浑然一体;二是论据材料丰富,引用准确到位;三是标题化用诗句,将材料四和材料一中的两个关键词“苔”与“信仰”巧妙镶嵌在材料五的诗句中,令人称奇!
满分作文二
《心中有光,不惧黑暗》
长郡考生
当人发现自己身处黑暗时,是会选择哭泣,还是会选择继续前进——用那心中的光?曾听人说,一天中最暗的时候不是子夜,而是黎明。
那是一段月亮已经落下,太阳还未
升起的时间。
世间万物在这个时候最安静——以睡眠来躲避这段黑暗。
可偏偏有一群人,或是环卫工人,或是卖早点的,选择在此时忙碌。
因为他们知道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刻,知道几个小时后即将迎来的收获——世界虽暗,心中的太阳早已升起,代表着指向未来的希望之光。
恰如泰戈尔所言“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
鸟儿不顾黑暗与否而大声歌唱,是因为它相信自己属于临近的光明;而人们选择在黎明工作,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迎接的是耕耘后的丰收。
这一份充满希望的光,坚定于人自身的幸福,坚定于未来的光明,使人敢于在任何时候继续前进,使普通人也有变得伟大的勇气,使“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它是一种自知,能照亮自身,将全身上下原本不明朗的东西——弱点、优点、渺小之处、伟大之处,通通照得透彻。
凭这种力量,即便是摆脱不了渺小,也能明白自己的伟大之处。
就像帕斯卡尔说的“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
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或许苔花并不比野草强大,但它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如米小”的本质,以此为根,向上生长,灿如牡丹。
它又表现为一种勇气,从身体溢发出来,照亮前方阴影里的路。
它或许不能
扫除所有黑暗,但能用一缕光指明方向,让你看清那些困难,向它们冲去。
孤身一人又怎样?高慧云毅然扎身于古籍修复中,在浩如烟海的、已是混沌
一片的古籍里,重燃一束光,让许多只剩名字的文明重见天日。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只有书与文化来陪伴。
无人理解又怎样?冯满天立志投身于中阮创新,在传统流派的不屑中,在围观大众的不解中,摸索着民族乐器走向世界的路。
三十年,少年熬成苍老,终把中阮带进了金色大厅,唱响世界。
所以说,它更是笃定的光,超越空间,更超越时间,成为我们在黑暗里战胜现在的武器,直达未来的美好。
冯满天不嫌三十年太长,是因为他早已预见三十年后,又或四十年后,自己总有踏入金色大厅的那一天。
也正因如此,法国大革命的斗士们与封建君主斗争到底,抗日先烈们在炮火中战斗到最后一刻——这份生生不息,取于冲锋的力量,不来自外界一草一木,而来自内心的光——对光明未来的映射。
在最暗的年代,木心说“我们穷,只此一身青春”。
他与我们一样,也只是个普通人,无法叫整个世界为自己发光发热。
但我们有青春,有热血,有心中的光。
讴歌为黎明,开花向牡丹,我们还可以点亮自己,点亮前方,点亮未来。
他还说,“我是一个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
黑暗如此,倒又张扬如此。
他心中的光,该是有多亮呢?
【点评】本文取泰戈尔和袁枚的名言进行关联,文思自然流畅。
文章从设问引入“光”的意象,从“心中向着未来的希望之光”角度切入;从“光之来源”、“使人自知”、“展现勇气”、“直达未来”等角度进行阐述,层层递进,逻辑性强,发人深省。
行文中,灵活使用了引证、例证、喻证,引用名句自然合理;分析深刻,观点有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