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复习笔记第八章米歇尔·福柯一、福柯的生平与思想渊源1.生平简介在当代的学术界中,思想与理论日益成为一种学院化,学科化,也就是专业化的职业,因此,在当代思想家中很少有人像福柯这样,思想与生活交织得如此紧密。
福柯对先锋派艺术的迷恋,隐秘的爱情生活,各种极限体验以及他以独特方式参与的政治活动都构成了他思想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福柯的思想渊源(1)康德与批判哲学传统①对康德的继承“如果说福柯确实是根源于某种哲学传统的话,他属于康德开创的批判传统,我们可以把他的工作称为思想的批判史”。
在福柯看来,康德开创的传统,包含了两个方面:a.对知识条件的批判性考察。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正是继承了康德的这一传统,而且,福柯笔下那个多少有点古怪的“考古学”一词就是来自康德本人;b.康德是现代哲学中第一个对“当前”的历史处境进行思考的哲学家,福柯晚年的工作则承继了康德对启蒙与革命问题的探索。
②与康德的不同之处a.在考察知识问题时,福柯将康德分析中带有哲学人类学普遍色彩的先验图式转化为一种历史先验。
b.尽管福柯将黑格尔等思想家视为是康德传统的一部分,但福柯的分析视角虽然强调历史性,却与这些康德哲学的历史化途径迥异,因为福柯考察的不是“历史的逻辑”,而是“历史的实践”,他的理论也不是具有目的论结构,隐含了某种末世论观念的历史哲学,而是“从历史和社会学的角度来处理理性、非理性这些传统上属于哲学的问题”;c.福柯对任何主体哲学都抱有深刻的怀疑,所以他也严厉地批评指出,在康德的传统中包含了某种西方文化固有的强调“内在性”的倾向,他则希望借助历史学的批判分析摆脱先验主体的束缚,因此利科才称福柯的思想为“没有先验主体的康德主义”。
③福柯仍然在一些关键取向上深受康德的影响,这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历史分析中所隐含的批判取向,这一点往往为福柯的评论家所忽视。
福柯的批判方式,特别要求他的读者具有独立运用理性的能力和勇气,这一点同样是康德基本思想原则的现代体现,而且也是福柯与康德在思想上最大的亲缘之处。
(2)尼采①尼采对福柯的影响尼采的思想使福柯得以反思他从法国教育体制和学术界那里获得的一系列“想当然”的观念,从而彻底改变了他的思想。
尼采对福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尼采在《不合时宜的沉思》中对历史(学)的批判性态度,是福柯力图避免传统历史学分析的问题而独辟蹊径的一个重要动力;b.尼采强调,知识并不像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主流传统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使我们摆脱尘世权力斗争,获得内在自由的东西,相反,知识本身正是权力或力量斗争的产物和工具,这一点对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权力分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尼采对基督教道德始终抱有毫不妥协的批判态度,并曾试图用谱系学的方法来探讨道德本身的复杂历史,这一思路是福柯独特分析取向的一个重要基础,并影响了福柯晚年对自我技术问题的探讨;d.尼采对生命(或生活)本身的强调,以及将自我作为一件艺术品来创造的观念,不仅是福柯晚年关注的中心问题,大概也是福柯一生的完美写照。
②与尼采的差异福柯尽管和尼采一样对西方理性及其突出代表——哲学持有强烈的怀疑和批判态度,但他却是从历史的“实证”分析中来真正地检验尼采所谓“效果史”这一伟大设想本身的可能性和有效性,这一点恰恰为许多忙于挖掘福柯“哲学理念”的学者所忽视。
(3)形式主义传统①与形式主义的相同之处a.结构主义本身不过是20世纪影响全欧的形式主义思潮的一个“插曲”罢了,而后者要比经典结构主义形态的意涵广泛得多。
正是借助这种形式主义的观念,福柯一代的学者得以克服主体哲学的羁绊,从“我思”或超验自我之外的角度来考虑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考虑知识的性质。
在这方面,结构主义者从关系着眼分析“结构”的思路,对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研究思路的发展是有影响的。
b.福柯还指出,形式主义思潮始终和某种政治处境有关,形式主义总是意味着某种反教条主义,特别是在60年代的欧洲各国,形式主义思潮被广泛用来和各种教条主义“作战”,这也正是这种思潮和福柯思想有关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与形式主义的不同之处在福柯与那些比较强调符号分析的(后)结构主义者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分歧。
表面上看,知识考古学和符号分析都探讨文本和言语,但实际上二者的取向恰恰相反,福柯强调从实践的角度,从文本之外的角度来探讨那些说出的话,而以德里达为代表的分析则主要着眼于文本中的痕迹,从能指的游戏中挖掘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中固有的“逻各斯”秩序。
这一差异在福柯与德里达的争论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4)法国的认识论传统福柯对理性与科学知识的历史的关注,对知识背后的各种实践条件的考察,甚至他对断裂问题的巨大兴趣,都深受法国认识论传统的影响。
在《知识考古学》的开篇,他将法国认识论传统对科学史的研究,与法国的年鉴史学相提并论,视为当代在历史分析领域中最重要的进展。
如果考虑到福柯很少主动提及那些影响自己的研究传统,这样的赞誉就更是非同寻常的了。
(5)超现实主义者与新文学福柯承认,自己受尼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条路线,一条是通过海德格尔,而另一条则是通过巴塔耶及超现实主义者。
超现实主义者及各种先锋文学对福柯思想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福柯在去世前一年接受的一次访谈中承认,自己深受布朗肖、巴塔耶、克洛索夫斯基和罗伯·格里耶的影响,正是这些艺术家帮助自己摆脱了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对思想的支配。
这些艺术家关于极限、逾越的思考、对“外面”的探索和对语言的实验,都深刻地影响了福柯对社会的理解和对话语的分析。
他对雷蒙·鲁塞尔这位超现实主义先驱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从写作过程来看,这本书也是福柯感到最快乐的著作。
3.福柯的思想主旨与著作简介在各种“文化的条件或组织原则”中,福柯主要关心的是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①“我们自身”与真理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我们将自身构成为知识的主体;②“我们自身”与权力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我们将自身构成为通过行动影响他人的主体;③“我们自身”与伦理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我们将自身构成为道德行动者。
(1)早期著作①福柯在《癫狂与文明》和《临床医学的诞生》等著作中通过分析精神病或临床医学这样的知识体系的发展,及其与各种社会机构、组织、实践之间的密切关联,初步探讨了思想体系的历史。
在这一阶段中,“排斥”、“划分”、“禁闭”是不断出现的主体,知识问题占据中心的位置,但权力与主体的问题也若隐若现。
②不过在这一阶段中,福柯似乎将某种知识体系的形成简单地理解为对一种难以言传的原初经验的破坏或“排斥”,福柯后来抛弃了这一观点。
从这一阶段开始,福柯还撰写了许多有关“新文学”的文章。
这些文章更鲜明地体现了福柯对社会分析的基本取向,即对界限和逾越的关注。
(2)话语分析阶段1966年出版的《事物的秩序》是使福柯一举成名的著作,但多少有些丧失了福柯早期在分析知识体系时,兼顾话语实践与非话语实践、文本与制度、可说的和可见的两个方面所保持的张力。
知识问题尽管仍然保持与主体问题的联系,但却似乎脱离了与权力问题的关联,福柯后来对这本书也不太满意。
不过,我们可以把这本书看做是福柯通向成熟阶段的“知识考古学”和“权力谱系学”的一个必要的迂回。
其后出版的《知识考古学》,被许多人仅仅看做是对《事物的秩序》的补充,或者对各种批判的答复,但实际上却构成了福柯思想的重要变化,不仅修正了《事物的秩序》中的一些偏颇之处,明确展现了福柯与结构主义、解释学和分析哲学思路上的差异,而且为他转向对权力的谱系学研究铺平了道路。
《语言、反记忆和实践》这本英文选集收录了福柯在前两个阶段发表的一些重要文章。
(3)“权力一知识”阶段进入70年代以后,福柯逐渐开始跳出自己研究的“思想体系史”的范围,对权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历史分析,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纪律与惩罚》和《性史》第一卷(《知识的意志》)中。
当然,福柯这样做并不是彻底改变了他以往的思路,而是将他此前分析的“知识”与权力问题明确地结合在一起考察,以更复杂的方式处理了他在早期曾经关注的话语实践与非话语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并充分考虑了这些不同类型实践的异质性问题。
主体问题则以隐晦的方式出现在对纪律与生命政治的探讨中。
这一阶段的一些访谈和文章收入了《权力一知识》这本文集中。
(4)晚期作品在发表《性史》第一卷时,福柯曾预告此书包括6卷,但此后近八年的时间里,另外几卷却迟迟不见问世。
直到福柯去世前不久,《性史》的另外两卷《快乐的享用》和《自我的爱护》才出版。
这两本书再次令读者大感意外,它们不仅和福柯原来预告的内容大相径庭,而且性的问题似乎不再是核心问题,从属于对自我技术和伦理学的探讨。
福柯关注的问题确实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他对伦理问题的关注,对自我技术的探讨实际上从一个新的角度考虑了知识、权力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并提供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的可能思路。
福柯在这一阶段的一些文章散见各处,部分重要的英语文章收入了《政治、实践与文化》、《自我技术》、《伦理学》等一些文集中。
二、真理的体制:话语的考古学1.作为话语体制的真理福柯对西方理性的历史提出了置疑,询问理性是如何通过排斥疯狂,建立一个他者,并进一步将这个被排除在外的“疯狂”作为自己的知识对象,从而确定自身的统治地位的。
(1)知识福柯探讨的并非一般性的知识,而是特定类型的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得以成立的条件。
所以,福柯才会特别关注各种所谓“不够精确的科学”,诸如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因为,在这些学科中,更容易发现这些知识条件的痕迹,而在许多早已完成制度化和学科化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