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羁旅思乡类诗歌鉴赏,作文

羁旅思乡类诗歌鉴赏,作文

羁旅思乡类诗歌鉴赏,作文羁旅思乡类诗歌鉴赏(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寒食舟中作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题交代写作时间与地点。

“舟中”一语双关,真实反映了杜甫晚年的漂泊处境,同时隐喻天下百姓像自己一样流离失所。

B.首句承题,写诗人强打精神,饮酒过节。

“强饮”两字意蕴丰富,折射出诗人不欲饮酒、应节当饮、以饮浇愁的复杂心绪。

.第二句写诗人穷愁潦倒的身世际遇。

以儒士之身而戴隐者鹖冠,点出诗人无官无职,包蕴着不为朝廷所用的无奈与辛酸。

D.第二联传神地写出舟中所见所感。

诗人因年迈多病、老眼昏花而产生了“天上坐”“雾中看”的错觉,给人感觉十分真切。

E.尾联总束全诗,深化主题。

面对眼前春江之上青山白云的自然景色,诗人遥想万里外的长安,表现了他忠君忧国的执著。

【答案】AD【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项,没有“一语双关”;“舟中作”为实写,并无隐喻;D项,产生“天上坐”的错觉是由于天空倒映在水中。

2.联系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愁”的原因。

【答案】年老体衰,漂泊流浪,穷困潦倒,思念朝廷。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要求概括诗人“愁”的原因。

注意根据诗句中的重点词语作答,此题可根据诗句中的“老年花似雾中看”“直北是长安”“云白山青万余里”概括年老体衰,漂泊流浪,穷困潦倒,思念朝廷等原因。

【名师点睛】此题考核评价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意概括,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重要的场面,景物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谪官后却归故村,将过虎丘,怅然有作刘长卿万事依然在,无如岁月何。

邑人怜白发,庭树长新柯。

故老相逢少,同官不见多。

唯馀旧山路,惆怅枉帆过。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中的“谪官”表明诗人的身份,“却归故村”表明了诗人被贬后所做之事,“帐然”一词体现了诗人的心情。

B.首联前句用“依然“点明了万事没有变化,后句则说不管岁月怎样,从语意关系上看,后句其实可放在开头。

.预联写出了诗人的朋友、同僚本就相当少,现在又难以相逢,说明诗人注重相聚,更增添了自己孤独寂寞之情。

D.“唯余旧山路”中表面上是写诗人国家的路途只有曾经走过的那条山路,但实则暗示了诗人今后命运的艰难。

【答案】【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项“诗人的朋友、同僚本就相当少”理解错误,“相逢少”与“不见多”都是写朋友、同僚相聚艰难,突出孤独之感。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4.请赏析“邑人怜白发,庭树长新柯”一句的抒情艺术。

【答案】“邑人怜白发”直抒胸臆,点明诗人生出白发,从而体现出对年老的感慨嗟叹。

以及对生命的调怅茫然。

“庭树长新柯”一句是写景,描绘了院中的树木长出了新的枝干。

呈现出一派生机。

这里用新枝的欣欣生新与人的黯然衰鬓相对照,以乐景衬哀情.使垂重老者更显憔悴不堪。

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因被贬所遭到的打击之重,表露出哀怨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题干是“请赏析‘邑人怜白发,庭树长新柯’一句的抒情艺术。

”题干要求很明确,从抒情艺术的角度进行赏析,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答题时从这两个角度入手指出手法,并分析表达效果。

这一联用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邑人怜白发”写诗人生出白发,一个“怜”字直接体现出对年老的感慨嗟叹,以及对生命的调怅茫然。

“庭树长新柯”是写景,描绘了院中的树木长出了新的枝叶,呈现出一派生机。

这句和前一句形成对照,用新枝和人的年老对照,是乐景衬哀情,表达诗人被贬后的哀怨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夏日途中李廓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

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

日色欺清镜,槐膏点白衣。

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

【注】李廓,唐代陇西人,官宦之家。

少有志勋业,揽辔慨然,而未肯屑就,遂困场屋(科举考试)中。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主要是前三联写景,尾联“归故里”三字点明概括,表明是夏日归途所见之景。

B.作者在诗中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

热风扑面,蝉声鸣噪,作者以景衬情,很自然地引出了尾联的抒情。

.尾联直抒胸臆,全诗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诗句前后相承,水到渠成地抒发了作者情感。

D.诗人将说明、描写、抒情、叙事相结合,交替使用几种表达方式,给读者呈现了形象的画面。

【答案】D【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D项,不是“说明”的表达方式,应为议论。

6.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全诗抒发了作者科举失利,抱负难施的失意惆怅之情。

诗中“炎风”、“初蝉”等意象呈现了一幅夏日图景。

热风扑面,蝉声鸣噪,夏日炎热纷乱,作者以景衬情,烘托了作者惆怅低落的心情。

尾联直抒胸臆,“无成”直接点明情感。

二者结合,较为充分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解析】此题考核评价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诗歌前两句“树夹炎风路”“初蝉数声起”呈现了一幅夏日热风扑面,蝉声鸣噪,夏日炎热纷乱的图景,作者以景衬情,烘托了作者惆怅低落的心情;尾联“无成归故里”再加之注释中的“遂困场屋中”可知全诗抒发了作者科举失利,抱负难施的失意惆怅之情。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中闻雁黄仲则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诗是一首律诗,属于近体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

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即偶数句)的尾字押平声韵。

B.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第二句写作者自身的感受,看到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E.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的悲凉的胡笳声。

【答案】B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B项,“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说法不正确,首联的第一句营造的画面明亮澄丽,没有“萧瑟凄凉”。

首句所写的景物是明亮澄丽的。

只是这明亮在下一句马上转为萧瑟的寂寞。

D项,“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说法错误,颈联的第一句中“千村杵”是作者想象的情形。

故选BD。

8.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

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

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

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

【解析】题干是“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

诗歌表达了哪些情感,可以通过读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得出。

本诗首联“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抒发了悲秋之情;颔联“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尾联“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诗歌表达了诗人岁末为生计而愁,同时感慨自己年华老去。

答题时,先指出抒发了什么情感,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名师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比如本题中,解答本题,考生可根据对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赴洛道中作(晋)陆机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注】陆机:西晋学家。

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

案辔:案,同“按”。

按辔,手抚驭马的缰绳,任马慢步行走。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中历经了艰辛的跋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