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起源
哈尔滨,是一座美丽神奇的城市,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称。
但近年来,人们一直对哈尔滨名称的由来争议不休。
有人说是俄语"大坟墓"的意思,有人说是蒙语"平地"的意思,有人说是女真语"光荣或荣誉"的意思,更有人说是女真语"天鹅"的意思,久无定论,众说纷纭。
1991年8月的一天,满语"哈尔滨"书写形式在1864年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中和扁岛"哈尔滨"标绘图形在1778年《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战迹舆图》中相继重大发现,哈尔滨地名百年之谜才告破释。
原来,哈尔滨一词乃满语"扁状的岛屿”之义。
大约在220多年以前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松花江旁来了一队地图测绘人员,这是实施乾隆皇帝主持重绘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全图计划的一部分,他们行过千山,涉过万水,却被眼前哈尔滨独特的地貌惊呆了:这不是女娲补天的一块遗石溅落在松花江之中了吗?千百年来江水的冲磨,使这块宝石状如橄榄,两侧分流的松花江犹如两条玉带绕系而过,而一场冬雪使之更加洁白晶莹,闪闪发光。
尽管测绘人员惜墨如金,还是在地图上绘上了这片岛屿的图形,这是哈尔滨有史以来第一次入图的时间。
实测之后,测绘人员带着哈尔滨的印迹走了,急着给大清皇帝御览。
掂一掂分量吧,整个松花江中下游仅绘此一处岛屿!那些初次测绘哈尔滨图形的满族人,我们从历史的积雾中已看不清他们的面孔,只感觉他们足迹的伟大,为哈尔滨做了一件载入史册的大事,给哈尔滨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扁岛",在满语方言中发音为"harbin tun",音译汉便是不折不扣的"哈尔滨屯"四个字。
据实地调查,直到1964年尚有一部分满族居民能讲当地满语方言。
他们,包括清代中期从京城迁来的旗人习惯于把满语形容词"扁状的"说作"harbin"。
因此,在阿勒楚喀地方衙门所形成的档案史料中很自然地将满语方言"扁状的"(harbin)汉译为"哈尔滨",而不译成规范语"哈勒费延”(halfiyan)。
满语,同任何语言一样,也有规范语与方言之分,这是毋庸置疑的。
这是因为满族在较为原始的渔猎经济时代,地域与地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经济生活处于隔绝状态,社会交往较为松弛,语言得不到更大范围的频繁沟通。
所以,语言的地方性较强,发音差异较显著。
特别在满语地名中,大量的地名不是由讲规范语的文人命名的,而是由操各种方言口语的本地人命名的,所以这些地名本身具有浓厚的方言口语命名的特征。
如果不考虑这一历史实际,一味地用规范语硬套,结论也难免失偏。
哈尔滨语义的最终确定,不仅仅是因为满语"扁状的岛屿”与汉语标音“哈尔滨”完全吻合,更重要的是与哈尔滨历史、民族、地理环境完全吻合,而这种吻合又有档案文献的直接记载。
至此,哈尔滨地名百年之谜终于大白于天下。
十分有趣的是,在"扁岛"松花江的南岸形成一个小小的渔村,借名而兴,然而语义特指却发生了变化,从岛名而变成了村名,乃至于城名。
如今,那片"扁岛"早已由于松花江河床的滚动,逐渐紧靠松花江北岸形成陆地,而原先的江道变成一条弯弯曲曲的季节性小河。
这条小河,就是太阳岛上的金水河。
(摘自——《哈尔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