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界,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
有些企业能够办成百年老字号,长盛不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而有些企业只有三五年的寿命,昙花一现后,就销声匿迹了。
就连一些借助政策优势、市场机遇一夜成名的大型企业也逃脱不了如此命运。
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1970年名列世界500强排行榜的大公司,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有160余家销声匿迹,淘汰率高达三分之一。
为查找这些企业衰败的原因,西方一些大师们通过认真研究,发现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缺乏内动力,没有先进的企业文化领航。
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呢?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案例。
被喻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谈到自己对企业的管理时,曾有过这样一段话:“当员工1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前面以身作则,发号施令;当员工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中间,协调各方,相互配合,努力工作;当员工10000人时,我只有站在员工后面,双手合十,以虔诚之心祈导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企业规模较小时,者亲力亲为,带领员工冲锋在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就行了;但到了中等规模时,要善于管理,用严格的制度进行约束,加上强硬的手段就可以使企业正常运行;当企业规模非常庞大时,就要祈求员工万众一心,自发拼搏,这里需要全体员工有一种共同的信仰,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是一种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管理者的魅力,来自于一种伟大的思想影响力,一种高度升华的精神力量。
而这种精神力量,就是优秀的企业文化!
目前,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有许多种,虽然说法不同,但其内涵大体一致。
最近,清华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先生在其所著的《企业文化塑造》一书中,给企业文化下了这么一个定义: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
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叫管理者文化,是管理者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管理理念、管理风格、管理经验的集中体现和智慧结晶,是层次的升华,是的最高境界。
至于企业文化的来源,我们可以追溯到20世纪。
在二战结束以后,日本于50年代开始有意识地搞企业文化建设,并因此在60年代迅速崛起。
到70年代,日本经济已经开始称雄于世。
日本经济崛起的神话,令自以为是的美国人十分尴尬,他们不得不放下架子去窥探、去研究。
通过研究,他们发现,“日本现象”的根源在于日本比较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大量研究企业文化的著作开始在美国问世,《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日本艺术》、《》和《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4部著作,使热在美国达到了高峰。
很快,一股研究的热浪便席卷世界。
我们国家从70年代开始介绍建设,到80年代初期进行的探讨,到80年代后期,几乎所有的煤炭企业都在搞,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理念和标识。
但那个时期,我国的企业走了弯路,认为喊喊口号,搞搞文体活动就是,甚至于有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就是。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的自生自灭。
到了90年代的后期,在青岛和上海一带,又开始了的复苏,像海尔集团等一些知名企业,它们把日本的5S管理引进来,并通过创新改为6S管理法,对企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一跃成为世界知名大型企业。
他们的成功,也让其它企业意识到了的重要性。
于是,很多大中型企业纷纷开始推行建设。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今后企业间的竞争将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力和文化优势的竞争。
纵观古今中外,无论多么新的产品都会成为文物,无论多么高的科技也必将成为历史。
在历史长河中,惟有文化可以流芳百世,历久弥新。
中外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人才优势、科技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
反之,不重视的企业就不可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
如果文化根基发生了动摇,精神支柱坍塌了,再强的企业也会垮台。
随机读管理故事:《银行家的营销之道》
银行家的儿子问爸爸:爸爸,银行里的钱都是客户和储户的。
那你是怎样赚来房子、奔驰车和游艇的呢?银行家:儿子,冰箱里有一块肥肉,你把它拿来。
儿子拿来了。
再放回去吧。
儿子问:什么意思?银行家说:你看你的手指上是不是有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