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非法疫苗案例分析
作者:赵尉梅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6期
摘要:山东非法疫苗案2015年曝光,次年3月引发热议,在网络舆情一再升温的情况下,政府不断回应并引导舆情,同时完成内部整合。
但同时也存在着回应迟缓、信息公开不足的问题,针对此种情况如何改进值得探讨。
关键词:舆情;应急;沟通
一、事件回顾
山东非法疫苗案2010年发生,2015年曝光,2016年引起舆论的强烈反响。
根据目前社会事件所引起的舆论反映的一般过程,即:事件曝光—自媒体广泛传播—舆论反响—官方媒体跟进—舆论继续讨论—事情解决,下面就这一事件的发生经过进行简单梳理:
(一)事件发生
2014年底,济南警方开始就这一事件进行侦查。
2015年4月28日,山东济南警方突击检查了庞某租用的仓库,当场抓获庞某的女儿孙某,查获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腮腺炎等的二类疫苗、生物制品共25种,价值近70万元。
其违法经营的疫苗流向全国24省市,4月29日,公安部将该案列为督办案件[1]。
(二)事件曝光
2016年2月2日,央广网发布报道:《济南查获大宗失效人用二类疫苗案,涉国内24省市有疾控人员参与》。
3月18日,山东疫苗事件“震动”微信朋友圈以及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澎湃新闻当日的报道“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或影响人命,山东广发协查函”引发广泛关注。
(三)政府回应
3月15日,济南市食药监局稽查支队队长郝永刚向澎湃新闻表示,已向全国20个地级市发出协查函,核实疫苗流向和使用单位。
1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表示,食药监总局已责成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会同公安和卫生计生部门,立即查清疫苗等相关产品的来源和流向。
22日,最高检挂牌督办。
23日,李克强对案件作出批示;28日,国务院批准组织山东济南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部门联合调查组,开展案件调查、处理工作。
截至4月25日,已查实45家涉案药品经营企业存在编造药品销售记录、向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疫苗
等生物制品、出租出借证照、挂靠走票等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有关地方食品药品监管局正在对这些企业依法予以查处[2]。
(四)次生事件
除了官方的处理,社会也产生一些“次生事件”:2016年3月22日,一些西安市民的QQ 和微信群里收到关于“西安问题疫苗流向接种地点”的消息,并附上68家具体的接种单位名单,引起恐慌。
下午,西安市卫生计生委紧急辟谣。
二、事件分析
(一)网络舆情分析
从舆情走势看,自2月份该事件的信息出现,到3月18日在网上引发强烈关注,关注度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澎湃新闻的报道起到关键作用。
根据本果网的检测系统,截至3月21日,该事件引发的舆情信息高达180000条。
就舆情信息类型而言,媒介中新闻占91.5%,微博占5%,论坛占3.5%。
18日之前,微信朋友圈信息较活跃;之后,新闻媒体开始加大报道量且主导地位日益明显,中央和传统媒体的加入将舆情推向最热点。
这与本文开头提到的社会事件引发舆论讨论的一般过程是相符合的[3]。
(二)政府应急沟通分析
从事件梳理中可以看出,18日澎湃新闻引发热议后,国家食药监和山东食药监多次回应,这无疑是舆论倒逼官方的现象,政府在“山东非法疫苗案”中的应对舆情的应急沟通中有以下较好方面:一,沟通方法多样,充分利用新媒体。
主要采取新闻发布会、官方微博公布等方法,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发布信息,占据舆论有利位置,与网络舆论有天然的互动性、亲近性。
二,政府内部沟通较好,集体发布。
主要是政府内部各部门的配合以及不同省份之间的配合,前者如公安部与最高检,后者如陕西、广东等省份与山东省的配合。
信息发布并未出现矛盾,权威性强。
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并非第一时间。
在18日经澎湃网报道引起热议后,才引发了政府的多次回应。
而此时舆情已经相当热,政府应急沟通错过了最佳时机,对舆情的引导、控制能力减弱。
二,信息公开不足,引起恐慌、诈骗。
由于并未及时公开涉事的具体企业,西安便发生了造谣事件,进一步引发民众恐慌。
三,由于未占据时间上的优势,政府处于被动的状态。
不仅不能引导舆论、被舆论倒逼着一次次做出解释,甚至不能树立权威[4]。
三、总结及建议
在“山东非法疫苗案”中,政府的回应方法多样,对新媒体的利用也较为充分,但表现的较为迟缓,且信息公开的不足导致了针对该事件的造谣、诈骗等次生事件,进一步加剧了舆情的升温。
从近年政府的应急沟通时间看,政府的首次响应时间基本上较快:据人民网舆情检测室统计,政府回应率达到95%,有超过60%以上的事件政府首次响应在事发24小时之内,“快速反应,及时出击”为减缓事态恶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首先建议应急沟通中政府应把握好时机,占据有利位置。
二,网路舆情的反映地在网络,政府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培养自己的专业型意见领袖,在舆情疏导中处于主动位置。
三,防止政府被民意挟持,防止网络暴力将舆情引向极端。
四,要加强网络方面的法制保障。
参考文献:
[1]涂章志,《论网络舆情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2]张旭霞、李慧媛,《网络舆情视域下政府公信力的重塑与提升》,甘肃行政学院院报,2015年第5期
[3]刘建华,《网络舆情视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政治考量》,政治与社会,2012年第8期
[4]《山东非法经营疫苗舆情专题》,决策,2016年第4期
作者简介:
赵尉梅,(1996-),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