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说课扶沟高
中毛艳华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乙醇》,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内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是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是联系“烃”与“烃的衍生物”的桥梁,在有机合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同时乙醇与我们的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因此,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之一
依据课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掌握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点:。
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和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乙醇的化学性质是整个醇类化学性质的“龙头”,掌握好乙醇的化学性质,为学好选修5中醇类的性质做好铺垫,为突出重点,我采用小组实验,教师点拨法。
4、教学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因为乙醇在发生氧化反应中,断键部位是学生较难掌握的。
我通过小组实验、讨论,点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出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断键规律,突破了难点。
二、学情分析
在前几节的学习中,学生对烃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烃的衍生物认识较为肤浅,对于官能团决定物质的特殊性质还不了解。
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对乙醇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学生小组实验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三、说教法:
1、实验探究法
2、情景激进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已学过知识的作为基础,通过教师设疑,学生分小组实验、讨论,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讨论,小结,训练了归纳推理能力,这样,学生的能力在本节课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建立高效课堂的教育理念。
教学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由优美的诗句进入酒的世界, 目的是拉近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乙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学生依据学案,分组交流关于乙醇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的已有知识,最早完成学案的小组到展示台展示,之后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质疑和和补充,教师参与总结。
对于乙醇的分子结构,(多媒体展示)大部分学生正确写出了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不规范的加以纠正,在此引导学生:乙醇属于烃吗?并与乙烷的分子结构作对比,引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
对于乙醇的物理性质,学生总结的比较全面,在此我设计了两个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常识(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去应用乙醇的物理性质,体现了乙醇的社会价值。
对于乙醇的用途,学生知道的还是相当多的,在此基础上,我借助图片介绍了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多媒体展示)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节约了石油资源,解决了我国的能源危机,让学生树立正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的理念。
教学第二环节---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与钠的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
我顺势设计了几个思考交流问题:
①如何检验反应的生成物是H
?
2
②该反应与钠和水比较,那一个反应更剧烈?为什么?
③分析断键特点,理解羟基在该反应中体现的性质?
通过实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己解决上述几个问题,验证了乙醇与钠的反应并对比了钠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通过对比实验可以观察到现象的不同,从而总结出性质的不同,更证明了结构的不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乙醇的性质。
此时,我对乙醇钠的性质和用途简单介绍,比如它是常用中药材料之一,学生对乙醇钠有个初步了解。
教学第三环节---- 关注生活现象,提出新问题
由3名学生到讲台表演我准备好的台词。
甲:你买新车了,请客!
乙:当然!
甲:干一杯!
乙:我开车,不能喝酒。
甲:你酒量那么大,喝一杯没问题。
乙:三杯五杯也没问题!
(甲、乙喝酒状)
甲:喝多了吗?还能开车吗?
乙:没事。
再喝几杯也没问题!
丙(上):酒精测试!喝了这么多酒还开车,扣车,罚款!
乙:时代不同了,汽车还喝酒呢!我喝点酒不算什么。
甲:警察同志,他酒量大着呢,没喝多。
通过表演,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饮酒后,乙醇在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
(2)交警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原理是什么?
教学第四环节---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重点、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为学生提供了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图,(多媒体展示)乙醛有毒,能麻痹大脑的中枢神经,造成四肢不协调等症状,因此乙醛就是造成司机酒后肇事的罪魁祸首。
此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
乙醇生成乙醛的这种变化在人体外也能实现,接下来我为学生示范了操作过程,(多媒体展示)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
我对课本中的的实验做了简单改进:将盛有无水乙醇的试管改为了小烧杯。
改进之后的实验:一是对学生来说插入铜丝更容易,防止插入过慢铜丝变冷;二是降低了容器的高度,便于闻到乙醛的刺激性气味。
对于实验教师提出几个思考与交流:
1、铜丝的颜色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铜丝的作用是什么?
3、试管内液体的气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乙醇在实验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氧化剂是什么?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以及小组交流研讨逐一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决。
随后我又用动画分析了乙醇催化氧化的过程,(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观察分析过程,自己动手书写乙醇催化氧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通过分析,学生对乙醇的催化氧化有了更深的体验,由此、突破了本节的难点。
教学第五环节----验证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
对此问题,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小实验:
乙醇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
学生通过乙醇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褪色的
现象得出结论:乙醇具有还原性,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与强氧化剂反应,进而解决了交警检查酒后驾车的原理。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我们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主动发展的理念,利用化学学科所具有的实验探究的优势,将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发展融入课堂中,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快乐的获取知识。
通过实验,小组合作,交流研讨,教师及时点拨,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教学第六环节----归纳小结、知识升华
1、归纳小结。
让学生归纳总结乙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对乙醇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情况的分析引出羟基、官能团的概念。
初步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源于生活,要善于从化学视角留心生活中的问题,并想办法加以解决。
这样,这节课就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升华到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
这样,新课标中所要求的三维目标在本节课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通过课堂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
3、布置作业:①小页练习。
②小论文:乙醇的用途或酗酒的危害
通过作业反馈,掌握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利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小论文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乙醇
一、乙醇的分子结构
二、乙醇的物理性质
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与钠的反应
2CH 3CH 2OH+2Na→2CH 3CH 2ONa+H 2↑
2.氧化反应
(1)催化氧化
(2)与强氧化剂的反应-----被直接氧化为乙酸
(3)燃烧反应 CH 3CH 2OH+3O 2 2CO 2+3H 2O
板书设计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要突出重点难点,简洁明了,使本节知识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学生做为课堂主体,让学生学会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头脑中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学会合作学习,从而发挥他们的潜能,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
作为教师我深知自己任重道远,但我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因此受益匪浅。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