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变局、苦苦求索高二必修三——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稿)说反思Text说教材课程标准Text 说过程说方法Text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教材地位本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巨大变化,所讲述内容对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这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通过学前问卷,学生对林则徐、康有为等人物有所了解,但对于其思想方面的具体内容缺乏认识,虽然初中学习过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但是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的特点缺乏认识。
(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分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史料研习,探寻“救国良方” 产生的历程,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的过程深刻体会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感受先进人物忧国忧民的思想,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我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
(突破方法:让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从史料中提取信息,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教学难点: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课难点确定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特点。
(突破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教法学法1. 导入新课2. 问题解决3. 思维拓展4. 课堂总结1. 教法:启发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比较法等教学流程教法学法2. 学法:课前:进行预习,理清结构课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后:写作论文,合作探究体现5. 习题反馈依据:课标要求、教学资源、教学目标、学生现状、课堂实际学情分析:①优势:初步具备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②不足: 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基础相对薄弱;缺乏合作互助能力。
——教学环节 1.课前准备自学导学学案,搭建沟通桥梁,明晰教学意图。
当历史的脚步,进入公元1661年的时候,随着清朝第三个皇帝康熙的登基,中国迎来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段盛世。
此时,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
15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家们开始 2.引用《复兴之路》解说词,导入新课征服海洋。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和贪婪掠夺,世界逐渐联接在一起,从此,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孤立于世界之外而存在。
18 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法国的大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欧美资本主义崛起千苦挡的历史潮流。
…………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人们,全然不知这盛年第一次工业革命苦第二次工业革命世亦正面临着一场厄运。
____《复兴之路》解说词变自由资本主义求垄断资本主义问题一“人类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指什么? 中国因此面局索 1840 1860 1895 临什么状况?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发生的国际背景,学会用全球史观分析历史现象。
3.问题创设问题一结合漫画并阅读单元导言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存在怎样的病症?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弊病,为寻找济世良方打下基础。
问题二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说出你所知道的近代有识之士,他们为中国社会开出了怎样的药方?救世良方一:林、魏师夷长技以制夷救世良方二:洋务派中体西用救世良方三:早期维新思想寻医问药救世良方四维新派变法维新君主立宪意图:明晰线索,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归纳提炼信息的能力。
屠龙大会4、分组合作、解决问题第一组——师夷长技以制夷(P68) 第二组——中体西用(P69第1,2节) 第三组——早期维新思想(P69第3节) 第四组——维新思想(P69第4节,P70) 1、药方提出的背景 2、药方提出者 3、药方的主要成分 4、药方的药效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突破重点难点。
【材料研读】“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军队,先后有 1名总督、2名提督、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
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
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序》材料二:“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 ——魏源《海国图志· 序言》结合材料概括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的背景、目的、方法、内容意图:直观感受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的背景、原因和内容,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
探究一墙内开花墙外香(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
然而,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朝川济世《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末志士的必读书。
……《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大国崛起.日本》讨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社会存在怎样的病症多数中国人仍然缺乏反省,新思想没有付诸实践。
意图:了解鸦片战争后新思想传播的艰难困境,为洋务思想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组阅读教材P69页第一、二小节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忧统治危机加深外患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便于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药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指什么?“西学”指什么?封建伦理纲常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中学”“西学”的地位:“中学”是根本“西学”是补充根本目的是什么?挽救腐朽的封建统治探究二“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撑对付。
乃必欲双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请回答:(1)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2) “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3) “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 (4)你认为只学“西用”不学“西体”是自强的道路吗?意图:加深学生对洋务运动和洋务思想的认识。
(第三组)(P69第3节)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
兴学校,广书院……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问题:材料反映了郑观应哪些思想主张?跟洋务派相比,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有何进步?进步的原因?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洋务运动的发展;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西方思想传入;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民族资产阶级兴起;意图:通过比较深化认识,明确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应,为维新思想的学习做铺垫。
第四组——维新思想小组(P69第4节,P70)康有为认为,甲午海战之后的中国已处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四万万民众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
请根据材料诊断病症:意图:左图右史,增强感性认识。
【史料研读】《大同书》:“君主之专制其国,鱼肉其臣民,视若虫沙,恣其残暴。
” “背公理,害人道,未之有比抨击专制者。
”“不得不除之也。
”“人人自由,人人平等。
”“无贵贱之分,无贫富之等,无人种之殊,无男女之异。
”“下国家者,为天下国家之人公共同有之器,非人一家所得私有。
” 颂扬民主“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主张君主立宪一国之政法也”。
著作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观点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假如1898年大清民间举办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评选活动,请你结合教材中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思想和活动,任选一位,为他写一份参评材料。
(请用第三人称,200字以内)意图: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兴趣,巩固新知。
【史料研读】——维新变法思想材料一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
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
——陈独秀《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
……在庚子辛丑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
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胡适《胡适自传·在上海》从材料看,康、梁“维新疗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洋务运动进行了30多年,维新变法却昙花一现,你觉得“中体西用”疗法和维新疗法哪个更有价值?意图:采用比较的方法加深认识。
5、课堂小结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千背景苦年代表人物苦求变思想主张 1.层次性、渐进性、连续性(器物—制度)索局 2.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与民族危机紧密相连3、在东西文化碰撞交融中,中国文化经历了一个痛苦的影响嬗变过程。
特点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思维拓展:为什么每次西学东渐都会遇到强大的阻力?中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在中国人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华夷观念,对西方文明持着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②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发展壮大,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封建自然经济,因而,新思想缺乏经济基础;③清朝统治者的闭关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使民众思想保守,愚昧无知,从而造成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④封建顽固势力坚守纲常伦理,士大夫阶层思想保守,很大一部分官僚仇视一切外洋事务,抵制新思想,这是新思想传播的直接阻力。
意图:深化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6、习题反馈★习题反馈:*精选近年高考题。
意图:链接高考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
(2010年全国1卷)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强可富,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励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