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进简-奥斯汀的世界

走进简-奥斯汀的世界

走进简·奥斯汀的世界――从《傲慢与偏见》《爱玛》《理智与情感》中认识简·奥斯汀论文概要:本文分为初识简·奥斯汀,认识简·奥斯汀,爱上简·奥斯汀,简·奥斯汀与我们四部分,从简·奥斯汀的三部作品来介绍,逐渐深入,层层剖开简·奥斯汀的世界,着重于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分析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并联系简·奥斯汀的人生经历解析作品的内涵,探索简·奥斯汀的文学世界。

初识简·奥斯汀既无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无波澜壮阔的场面,小小的天地,普通的男女,但就是这样的内容的作品却把它们的作者推进世界文学史上一流作家的行列,而这位作者只活了四十二岁,一生只写了六部小说,生前出的作品都用笔名,死后才公布了她的真名和身份,她,简·奥斯汀,一个响亮的名字。

简·奥斯汀于1775年出生在英国汉普郡一个名叫斯蒂文森的村子里,父亲是一位乡村牧师。

她没有受过多少正规的教育,却在父亲的影响下大量涉猎各种书籍,获益良多。

十四五岁就开始写短剧,小品,娱乐家人,简在二十二岁前就已经完成了两部小说,即《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后来相继写出《诺桑觉寺》《曼斯菲尔德花园》《爱玛》《劝导》等不朽的杰作。

简·奥斯汀所写的都是英格兰乡村和邻近地区中产阶级的生活,完全限于自己所熟悉的那个很小的生活圈子,但她的观察细致入微,构思巧妙合理,人物刻画细腻生动,写作风格朴实无华,清秀隽永,表面上琐碎的叙述读起来颇耐人寻味。

她的作品被评论家誉为“简约的艺术”。

她的作品里没有声势浩大的东西,但充满理性的光芒。

故事情节说不上跌宕起伏,却丝丝入扣,不断荡漾着“茶杯里的风波”。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着英国文坛,而奥斯汀创作的小说则是一反常规地展现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

简·奥斯汀之所以能成为十九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不仅是因为她小说天衣无缝的结构和精湛精确的刻画技巧,而且也是因为她的小说有着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开创性意义。

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

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

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对细腻情感的把握,生动真实地描绘了自己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的自我发现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

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

认识简·奥斯汀简·奥斯汀的形象在从简生活的年代到现在的200年中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有亨利·詹姆士的观点----简有无师自通的天才,几乎没有特别意识就在做针线活和探亲访友的过程中创造了完美精湛的艺术微缩品。

D.H.劳伦斯和夏洛蒂·勃朗特都写到,她是一个用理智而不只用情感写作的,精明博学的单身女子。

也有和蔼可亲的“简姑妈”形象,这是她家人的体会,是一位终身专于家庭,不为任何烦恼忧愁,避免谈到男人和金钱,战争话题的女性,简也被许多人认为是最初的女权主义者。

简·奥斯汀笔下的女主人公都很有个性,或多或少渗透出作者本人的性格特征和看问题的方法。

伊丽莎白·贝纳特:“想要满足是她自己的事----当然快乐是她的气质”。

机智活泼的伊丽莎白·贝纳特比起其他女主人公来说更像年轻时代的简·奥斯汀。

“书中只要出现她这个人物,她就是快乐的”----作者给她的定语。

爱玛·伍德豪斯:“思想活跃轻松,看不到事情的发生也无所谓,没有回应的事情看不到也行。

”简赋予这个该受人指责的女主人公活跃的想象。

简·奥斯汀称爱玛是“除我以外再没有别人喜欢的女主人公”,然而读者们都喜爱这个角色。

简·奥斯汀的性格天生活泼,成年使她的性格多了一份深沉和暗淡,但是她对生活和文学喜剧式的眼光并没有改变,在滑稽逗笑时有了更多的衡量,并学会严肃的对待生活。

简·奥斯汀是个普通的女人,她年轻的时候也同样喜欢得到异性的注意,冲动起来也想结婚,但是最后还是保持了冷静。

她遵循这样的信念:“什么事情都比没有感情的婚姻好。

”这点和她在小说里那些拼命追求婚姻的人大相径庭,看着周围的女人都为不断生育子女所累,简常常表达自己对这种命运的厌恶,然而她也认为嫁一个值得嫁的丈夫是女人的自然的追求,这是她笔下所有的女主人公都渴望并追求的。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封建保守势力相当强大,妇女只能在其生长的阶层的圈子里生活,社会习俗禁止她们在社会的任何其他领域里活动,女性不论在经济、社会还是家庭地位上都依附于男性,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婚姻讲究门当户对,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丑陋时尚。

而奥斯汀希望并敢于选择自己的婚姻,她明白自己并不爱向她求婚的人,即使那个男子在其他人看来是个不错的归宿,可以继承一个庄园,并且她也喜欢那里的环境,但简·奥斯汀经过思考还是拒绝了求婚,宁愿孤独一生也不愿结成没有爱情的婚姻,而简·奥斯汀笔下的女主角人们都寻找到了所爱的人,并且坚持着“什么事情都比没有感情的婚姻好。

”在柯林斯对伊丽莎白表白时,她不计后果的直截了当的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即使柯林斯是继承她父亲遗产的人,可以给她家人体面的生活。

从中也可以看到简·奥斯汀对于爱情的信念。

爱上简·奥斯汀简·奥斯汀以她特有的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着她所处的社会和她身边的人和事,研究各种人的性格及其变化,在这种观察研究中,奥斯汀最关注的是妇女的命运。

奥斯汀所钟爱的女主角们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社会,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像伊丽莎白这样一个无钱无势的弱小女子在争取幸福婚姻和美好前途上所做的种种努力,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也是非同小可的壮举了。

然而,简·奥斯汀并不只强调爱情的重要性,她的理智的思想贯穿始终,通过分析她的三部作品,不难看出她的婚姻观。

她认为只有对自己的爱情婚姻慎重考虑才能或得幸福,想要结婚的人一定记住金钱和爱情同等重要。

正如《傲慢与偏见》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幽默指出:“一个家财万贯的单身汉,必定需要一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里最仔细审慎地剖析描述了绅士淑女恋爱求婚的全过程,并全面透彻的说明了她所谓的理想婚姻的各种基础。

爱情是美满婚姻的基础,财富是幸福婚姻的保障。

金钱在故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金钱自始至终都是一条重要的线索牵引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简和宾利:建立在相互吸引和爱慕基础上的理想化婚姻。

简和宾利的爱情,最初源自对美貌和风度的欣赏,慢慢升华为人性格的投契,这是一桩建立在相互吸引和爱慕基础上的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的婚姻。

伊丽莎白和达西:建立在精神高度契合基础上的完美婚姻。

伊丽莎白坚持要有爱情的婚姻,却并不排斥优裕的物质生活。

当她第一次看到彭伯里气象万千的美景时,她也满怀感触,不禁觉得:“在彭伯里当个主妇也不错。

”当她参观达西的大厦时,她也会情不自禁的感慨:“我差一点就做了这儿的主妇呢!这些房间也许早就让我走熟了!我非但不必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来参观,而且可以当作自己的住宅来享用……”。

如果不是后来想到了达西的为人,伊丽莎白可真要后悔当初拒绝达西的求婚了。

当后来她接受了达西的求婚,姐姐简追问她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达西时,她也老实说:“……应该是从看到他那美丽的花园算起。

”小说的最后,作者让伊丽莎白过上了“舒舒服服,风雅有趣的生活”,如若没有经济作后盾,可不容易办到。

可见,财富成为了美满婚姻生活的重要保障。

夏洛特和科林斯:为了面包舍弃爱情的世俗婚姻。

夏洛特是个受过良好教育,头脑聪明,处事得体,颇得伊丽莎白赞赏的女子。

但她经济拮据,若不结婚,它只能寄居在哥哥家中做个老处女姑姑。

她知道柯林斯先生并不爱她,因为他刚刚向另一女孩求婚并遭拒绝,而她对这个令人生厌的男从也根本谈不上爱,可是他家境殷实,而且马上就要继承一笔可观的财产,所以她鼓励他接近并接受了他的求婚。

她向伊丽莎白坦言:“你知道,我这个人不浪漫,我只求有个舒服的家;考虑到柯林思先生的性格、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我相信,跟他结婚我会获得幸福,也会享受到别的伴侣们所炫耀的那种幸福。

”如果说科林斯三天之内两次求婚的行径还不够荒唐的话,夏洛特的允诺就更令人诧异夹杂着无奈了,在物质面前,爱情卑微得抬不起头来,应该说从当时条件来说夏洛特是聪明的,出于对自己财产和年龄的考虑,她决定理性地选择有点财产和地位的柯林斯。

莉迪亚和威克汉姆:建立在情欲和美貌上的低级婚姻。

威克汉姆是典型的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投机者,试图通过婚姻来获取财富,早先诱拐达西妹妹私奔未果,在向伊丽莎白表示好感之后,转而向富有的金小姐大献殷勤,最后竟然和莉迪亚私奔了,他们的关系纯粹是建立在情欲和美貌的基础上,没有任何爱情的成分。

若不是达西从中斡旋,提供经济上的援助,威克汉姆是决不会娶莉迪亚的。

这是桩备受批判的婚姻,在婚后马上就露出了没有爱情作基础的弊端,威克汉姆很快对莉迪亚情淡爱驰,只顾寻欢作乐,二人的生活常常陷入拮据,依靠姐姐们的接济度日。

即使是男性在选择婚姻对象上,往往也要在财富地位和感情之间权衡。

富庶如达西和宾利,在面对爱慕的伊丽莎白和简时,即使不考虑财富,也要为地位矛盾不已。

贵为伯爵次子的费茨威廉上校即使对伊丽莎白动了心,也因为钱财问题不得不放弃。

更不用说身无分文的威克汉姆,追逐财富不择手段了。

而简·奥斯汀的另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讲述的也是姐妹花的婚嫁问题,保持自我的完整和满足社会的要求是这部小说的中心,它探究了埃莉诺和玛丽安·达什伍德两姐妹的命运,简·奥斯汀给我们展示了两姐妹对待爱情的不同的处理方法,意在指出过度的情感招致危险。

说埃莉诺代表理智,玛丽安代表情感可就是大错特错了。

埃莉诺明智谨慎,但她也有强烈的情感。

只不过她是不把情感向外展现,情感应该是个人的事情。

埃莉诺是个“感情强烈”而又“头脑冷静”的年轻姑娘,她在选择对象时,不重仪表,而讲人品,爱上了为人坦率热忱的爱德华,后来发现爱德华早已经同露西有婚约,她尽管极为伤心,却能竭力克制自己,交际应酬,行若无事,最后爱德华相继遭到母亲和露西的遗弃,埃莉诺对他依然一往情深,与他结成终身伴侣,获得了真正的爱情。

同埃莉诺形成对照的是妹妹玛丽安,她虽聪明灵慧,但过于多情善感,对爱情抱着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一心想要嫁一个“人品出众,风度迷人”的如意郎君,因觉得三十五岁的布兰登上校太老了而不屑一顾,随后与“风度翩翩”的轻薄公子威洛比陷入热恋,不久被对方抛弃,她又悲痛欲绝,自我作践,差一点送掉性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