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江西专升本生理学填空及问答题问答题:脑血流量的调节1.脑血管的自身调节脑血流量取决于脑的动、静脉的压力差和脑血管的血流阻力。
在正常情况下,颈内静脉压接近于右心房压,且变化不大,故影响血流量的主要因素是颈动脉压。
政党情况下脑循环的灌注压为10.6-13.3kPa(80-100mmHg)。
平均动脉压降低或颅内压升高都可以使脑的灌注压降低。
但当平均动脉压在8.0-18.6kPa(60-140mmHg)范围内变化时,脑血管可通过自身调节的机制使脑血流量保持恒定。
平均动脉压降低到8.0kPa(60mmHg)以下时,脑血流量就会显著减少,引起脑的功能障碍。
反之,当平均动脉压超过脑血管自身调节的上限时,脑血流量显著增加。
2.CO2和O2分压对及脑血流量的影响血液CO2分压升高时,脑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CO2过多时,通过使细胞外液H+浓度升高而使脑血管舒张。
过度通气时,CO2呼出过多,动脉血CO2分压过低,脑血流量减少,可引起头晕等症状。
血液O2分压降低时,也能使脑血管舒张。
3.脑的代谢对脑血流的影响脑的各部分的血流量与该部分脑组织的代谢活动程度有关。
实验证明,在同一时间内脑的没部分的血流量是不同的,当脑的某一部分活动加强时,该部分的血流量就增多。
例如在握拳时,对侧大脑皮层运动区的血流量就增加;阅读时脑的许多区域血流量增加,特别是皮层枕叶和颞叶与语言功能有关的部分血流量增加更为明显。
代谢活动加强引起的局部脑血流量增加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代谢产物如H+离子、K+离子、腺苷,以及氧分子降低,引起脑血管舒张的。
4.神经调节颈上神经节发出的去甲云彩上腺素后纤维,其末梢分布至脑的动脉和静脉,并分布至软脑膜的血管,还有少量分布至脑实质的血管。
脑实质内的小血管有起自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的分布。
副交感乙酰胆碱能神经末梢也分布至脑血管。
此外,脑血管政治家血管活性肠肽等神经肽纤维末梢分布。
神经对脑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不很明显。
刺激或切除支配脑血管的交感或副交感神经,脑血流量没有明显变化。
在多种心血管反射中,脑血流量一般变化都很小。
2.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各有何生理意义。
答:血浆中绝大多数晶体物质不易透过红细胞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红细胞膜,故相对稳定的血浆晶状体渗透压,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分子的分布和红细胞正常形态、大小、功能其重要作用。
胶体物质分子量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但因其所占比例极小,作用甚微,可忽略不计。
3.在人工制备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上,从电刺激神经到引起肌肉收缩的整个过程中依次发生了哪些生理活动?答:(1)阀刺激或阀上刺激使坐骨神经发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2)兴奋沿坐骨神经传向动作末梢(局部电流学说)(3)兴奋在神经-肌接头处的传递,即突出前膜去极化引起Ca2+内流——Ca2+星原专升本扣扣:800,089,910内流触发神经递质Ach释放——Ach经扩散与接头后膜上的N2型Ach受体通道相结合,出现以Na+内流为主的离子跨膜运动,形成去极化的终板电位——终板电位传播到周围一般肌膜,产生动作电位病传遍整个肌细胞(4)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胞质内Ca2+浓度迅速增高(5)胞质内Ca2+与肌蛋白结合,诱发肌丝滑行,肌肉收缩(6)肌质网膜上Ca2+泵活动回收Ca2+,使胞质内Ca2+浓度恢复,肌肉舒张。
4.简述参与呼吸运动调节的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的部位及敏感刺激。
答:外周化学感受器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他们对血液中Po2\Pco2和(H离子)变化敏感,当主动脉中Po2降低,Pco2升高或(H离子)升高时,感受器兴奋,传入冲动增加,反射性使呼吸加深加快。
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主要对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H离子敏感,CO2可间接通过H离子刺激它,但不感受低O2刺激。
5.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及肾脏疾患时出现蛋白尿的机制。
答:(1)因素:(一)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的面积“当通透性改变或面积减小时,可使尿液的成分改变和尿量减少(二)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改变:当肾小球毛细血管压显著降低(如大失血)或囊内压升高(如输尿管结石等)时,可使有效滤过压降低,尿量减少。
如果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蛋白明显减少或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则有效滤过压升高,尿量增多。
(三)肾血流量:肾血流量大时,滤过滤高,尿量增多;反之尿量会减少机制:一方面是滤过膜机械屏障作用降低,以至于部分大分子的血浆蛋白不能受阻而过滤。
另一方面,可能是滤过膜各层所覆盖的糖蛋白减少,静电屏障作用降低,使带电荷的血浆蛋白容易通过滤过膜而出现蛋白尿。
6.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答:(1)每搏输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加而其他因素变化不大时,动脉血压的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的升高,舒张压升高不多,因而脉压增大,当搏出量减少时,则收缩压明显降低,舒张压降低不多,因此脉压减小。
(2)心率:当心率加快而其他因素变化不大时,主要表现为舒张压升高,而收缩压升高不多,因而脉压减小,当心率减慢时,则舒张压明显降低,而收缩压降低不多,因此脉压增大。
(3)外周阻力:当星原专升本扣扣:800,089,910外周阻力加大而其他因素变化不大时,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升高,但以舒张压升高更为明显,因此脉压减小,当外周阻力减小时,也以舒张压降低更为明显,因此脉压增大。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的顺应性变小(如硬化)时,弹性贮器作用减弱,动脉血压的改变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故脉压降低(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相互关系:当循环血量减少和(或)血管系统容量增大时,将导致静脉回流速度减慢,心输出减少,动脉血压降低,当循环血量增多和(或)血管系统容量减小时则发生相反变化,实际上,在各种不同生理情况下发生的动脉血压变化,往往是上述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7.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不同答:区别点局部电位动作电位刺激强度阀下刺激阀上或阀刺激传播特点电紧张性扩布不衰减性扩布变化特点有(时间、空间)总和现象无总和现象无“全或无“特点有”全或无“点8.何谓窦弓反射?其反射弧是什么?有何生理意义?答:窦弓反射是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收到牵张刺激,反射性的引起心率减慢,心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和血压下降的反射,其反射弧组成如下:(一)感受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能感受血压增高引起的机械牵张刺激而兴奋(二)传入神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三)反射中枢传入神经进入延髓后先和孤束神经元发生联系继而投射到迷走背核、疑核以及脑干其他部位,如脑桥、下丘脑一些神经核团(四)传出神经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以及支配血管的交感缩血管纤维(五)效应器心脏及有关平滑肌该反射在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和血量发生突出变化时,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使血压不致发生过大的波动,其生理意义在于缓冲血压的急剧变化,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9.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机理是什么?答: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星原专升本扣扣:800,089,910形成机制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受体,提高后膜对Na+、K+尤其对Na+通透性,Na+内流导致膜去极化,提高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形成机制是: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CL-通道开放,CL-内流是膜电位发生超级化,降低了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
10.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生理作用有哪些?答:胃液的主要成份有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内因子,其生理作用为(1)盐酸1、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胃蛋白酶。
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2、杀灭随食物进图胃内的细菌。
3、盐酸进入小肠,促进促胰液素释放,进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分泌;4、胃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5、盐酸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2)胃蛋白酶原被盐酸激活成胃蛋白酶,能分解蛋白质为胨和(3)粘液:具有润滑和保护粘液膜作用,并与HCO3-构成“粘膜——碳酸氢盐屏障,(4)内因子也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11.论述大失血时尿量有何变化?其机理是什么?答:大量失血使尿量减少。
有以下三个原因:(一)血压降低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通过叫交感神经直接作用和肾上腺髓质激素间接作用,将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下降低,有效滤过压降低,同时,肾小球血流量减少,两者均可是肾小球滤过下降,尿量减少。
(二)循环血量减少,对左心房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反射性地引起ADH释放增加,促进远区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三)循环血量减少,启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醛固酮合成与分泌增加,起到保Na+、排K+、保水的作用,使尿量减少。
二、名词解释: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叫兴奋性。
前负荷:肌肉收缩之前已开始承受的负荷。
贫血: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
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速度较慢,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延搁的时间较长,称为房室延搁。
氧离曲线:表示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胃排空 :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肾糖阈 :尿中刚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或者说,尿中不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称为星原专升本:800-089-910肾糖阈。
感受器电位 :感受器在刺激作用下先在感受器细胞内产生的局部电位。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膜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释放,具有携带和传递神经信息功能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膜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是细胞与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化学媒介,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稳态:正常机体,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PH值、离子农度等经常保持相对的稳定,这种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稳态。
极化: 静息电位时正负电荷积聚在细胞两侧所形成的内负外正状态。
局部兴奋 :组织或细胞受到阀下刺激时,在受刺激的局部细胞膜上出现轻度的达不到阀电位水平的局部去极化反应。
异位节律:在异常情况下,潜在起博点则可取代窦房结的功能而表现自律性,以维持心脏的兴奋和博动。
血氧饱和度: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的百分比。
体温调定点::由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活动所决定的体温恒定水平。
原尿: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滤入囊腔的滤液叫原尿。
视野:单眼固定地注视正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牵涉痛 :内脏疾病时,常引起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扯痛。
月经周期:女性的生殖功能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其形成月经的周期性过程,称为月经周期。
三、填空题知识点:1、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调节2、O2和CO2 通过红细胞的转运方式是单纯扩散,葡萄糖通过红细胞的转运方式是易化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