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必修二考点

高一历史必修二考点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历史必修二考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 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 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 1952) ②三大改造( 1953—1956)
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 ③一五计划( 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 —1966) ①中共八大 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②八大二次会议 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③大跃进 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⑤八字方针 1961 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 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治生活的干预;
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 5、影响 ( 1)对美国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 2)对世界 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②资本主义告别 “自由放任” 政策的时代, 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民间手 工业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大作坊 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 帝使用 ①由民间私人经营 ②产品供民间消费
在明中期以前, 在手工业中一直 占主导地位
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 占主导地位
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制瓷 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
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 工业
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 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 时间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c60d-19c 中期
特点 手工工场工匠技术 积累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工厂
交通工具的革新 火车、轮船
第二次工业革命
科学理论与技术相 19c 中后期 -19c 末 20c 初
( 2)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 航事业起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
1865 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民
8.通信:邮政、电话、电报,见 P77-78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 年—— 1933 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
1978 四川、安徽)
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84
a、 1992 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b、 1992 年 10 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d、 1997 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 a、明初为防患倭寇; 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c、清政府认为无 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结合
垄断组织
汽车、飞机
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 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9c60、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斯大林模式”
1、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
2、特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 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
3、评价 ( 1)成就
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 2)弊端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和发展历程
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 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过程
③影响 A 、对世界 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对欧洲 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期
背景
二战结束— 20c70d 初 战后经济残破,欲恢复经济
20c70d 初
出现“滞涨”现象
措施 国家干预经济 减少国家干预
结果 经济快速发展,“黄金时期” 20c80d 经济恢复和发展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革时期( 1966—1976)
1971 年、 1975 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 1978—今)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内容: 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展艰难 商业发展
开始重农抑商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柜坊、飞钱问世; “扬一益二”; 外贸港口广州
两宋
空前繁荣
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 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
元 明清
商业繁荣 城镇商业繁荣
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
天下第一大港:泉州
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新中国的成立 ③改革开放
▲表现
1.服饰:中山装 旗袍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2.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习俗风尚:婚丧礼俗的变迁 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新经济政策( 1921— 1924)
1、背景 ( 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
2、内容 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3、作用 ( 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 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 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农户的副业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时期
发展状况
表现
春秋战国 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 隋唐
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7.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 1)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 1906 年天津有轨电车, 1924 上海公共汽车。
4、农业政策 (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至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分类
特点
地位
成就Βιβλιοθήκη 官营手 工业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 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 4、影响 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2、内容 ( 1)金融 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 ( 2)工业 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 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 3)农业 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 4)社会福利 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 5)社会立法 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③“社会保险法” 3、实质: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