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全册)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标学习解读】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

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小.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天下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标学习解读】课标: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戈母已簋(食器)角(酒器)耜犁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③人类进入铁器时代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3.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

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4.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A.魏晋B.隋唐C.宋代D.清代5.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

从“南海一号”打捞起来的各种瓷器,其中不可能有①青瓷②白瓷③珐琅彩④青花瓷A.②③B.①④ C. ③④D.①②6.明代烧制了大量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这主要是因为A.很多人开始喜欢外国文化和西方的生活方式B.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C.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D.王室和贵族的奢侈生活的需要7.“凡花机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

……提花小厮坐花楼架木上。

机末以的杠卷丝,中用叠肋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

”材料所描述的生产工具出现于A.西汉B.两宋C.元朝D.明朝8.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A.春秋时期B.西汉C.南北朝D.北宋9.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二、材料分析题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国语•齐语》材料二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材料三苏州东城比户习,“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清《长洲县志》请回答:(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中哪三种主要经营形态?(2)材料一所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中,主要特点是什么?(3)材料二反映出的经营形态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4)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标学习解读】课标: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考点概括梳理】【学习札记】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朝产生:2、春秋战国时期繁荣:官府控制局面被打破;商人:3、秦汉至隋唐比较艰难:4、隋唐时期:5、两宋空前繁荣:原因:(1)(2)(3)(4)6、元朝:7、明清时期:(1)城镇商业:(2)商品:(3)长途贩运贸易:(4)货币:(5)商帮:二、市的变迁1、宋朝以前:2、宋朝:(1)市坊界限:(2)草市:(3)市镇:(4)经营时间:(5)官府控制力:三、古代城市的发展1、代表城市:2、城市发展的原因:四、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西汉逐渐发展:2、唐朝:3、宋朝:4、元朝:5、清朝走向衰落:原因;表现:6、中国对外贸易特点:(1)官府控制。

(2)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

目的:影响;【考点强化训练】1、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图一反映了我国商业在战国时期的什么发展状况?反映的政治状况是什么?这种状况是怎么结束的?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标学习解读】课标: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课标考纲解读】课标: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2、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3、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意义。

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材料一: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

从那里输入新的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课标考纲解读】课标: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2、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并说明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考纲课标解读】考纲:第一次工业革命.②③④D.①③④世纪前期欧美主要国家的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城市人口百分比“就无法19 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对于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B.殖民活动目的主要是帮助殖民地进行建设D.殖民地国家应该重视交通业的发展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

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

同时,“曾是普遍现“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考纲课标解读】考纲:第二次工业革命B C D、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示意)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促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材料二所示现象的主要方式。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考纲课标解读】课标: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2、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纲课标解读】课标: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③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的推动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C.①③D.②④年,宋子文以低于市场价格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B.官僚资本实力雄厚,领导了民族工业D.民族工业依靠官僚资本以谋求发展D.签定和约的要求.费正清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这主要是因为.社会环境未根本变化C.地区分布不平衡D.近代军阀割据混战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该文告发布的时间最可能是在C.民国初年D.新中国成立初期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标考纲解读】课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艺术创作反映了时代特征,右图可以直接用于研究的主题是陕西省关中产棉区妇女互助组在摘棉花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经营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标考纲解读】课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①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③中国逐渐由计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标考纲解读】课标: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修筑大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

上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了3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标考纲解读】课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C.法币→人民币D.臣民→公民.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中共八大召开时,有穿着中山装和人民装的代表参加.中共十三大召开时,有穿着西服和夹克衫的代表参加世纪以后,人们普遍穿起了长袍马褂和超短裙.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90年代好饭吃。

”下列史实与材料中(图一)(图二)(2)材料二照片中人物的服饰告诉你哪些历史信息? 这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3)20世纪初中国城市生活正在发生着变化,为什么此时农村的变化却依然是微弱的呢?品,人们很少买新衣服,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

80年代以来,下岬村在衣食住行方面出1990年,共建了102所新房,同时还扩建了121所房子,村民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老“四大件”转变为电视机、录音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标考纲解读】课标: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沭阳县怀明中学导学案——2011-4-8 高中历史必修二主备:殷晓波审校:徐永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标考纲解读】课标: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31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我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唤得你的良心、信心和自尊心!班级:姓名:等第: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

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

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32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沭阳县怀明中学导学案——2011-4-8 高中历史必修二主备:殷晓波审校:徐永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课标考纲解读】课标: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