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特点所谓小学生心理发展是指小学生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小学生的心理主要包括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个性三个方面。
(一)认识特点1、感知感知包括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总体来说,小学生的感知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思维形式以感觉运动模式为主,模仿能力较强,学生往往对新颖动作的示范感兴趣,而对老师的讲解缺少热情。
2、注意注意是心理过程对有关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在小学阶段,注意的发展主要有以下表现:(1)由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步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他们的有意注意基本上是被动的。
[(2)对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的注意占优势,对抽象材料的注意处于逐步发展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言语水平很有限,具体形象思维占重要地位。
(3)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总体来说,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水平低,注意的范围狭窄,注意的稳定性、分配和转移能力以及自觉性和灵活性都较差。
3、思维思维能力发展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发展变化过程。
(2)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思维中抽象的成分日渐增多,但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表现出不平衡性。
(3)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
(4)辩证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小学儿童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小学一、二、三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期,四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转折期。
整个小学阶段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尚不高,属初级阶段。
(二)情感和意志特点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小学阶段学生情感体验丰富、生动、表现强烈、鲜明,但是对情绪和情感的控制不够。
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反应强烈、变化快、波动起伏大,他们富于激情,一旦环境适宜,他们的激情更易爆发出来,常为一些小事狂喜或悲痛。
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实现预定任务的心理过程。
小学生意志的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都比较差,事物的完成一般都来自外部压力。
(三)个性特点个性是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也包括区别于他人的意识倾向及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对于小学生来讲,动机和兴趣是其个性的集中表现,直接动机占主导地位,随年龄增长间接动机也逐步增加。
小学生对事物的选择与判断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否完成事物在于直接动机的强烈程度,当遇到困难时,完成动机的欲望就可能会消失。
个性发展的过程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据调查,小学生的个性发展趋势表现出如下趋势:(1)一年级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时期,一年级到二年级的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过程中的主要发展时期。
(2)三年级到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其年级间无显著差异。
(3)五年级到六年级又处于第二个上升期。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如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等。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
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
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小学生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
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小学生的自我概念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的。
比如,在回答“我是谁”这样的问题时,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提到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体特征、活动特征等方面。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试图根据品质、人际关系、动机等特点来描述自己。
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最初它是对个人的和才能的简单抽象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复杂化,并逐渐形成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等不同的层次。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
第二,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第三,小学生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
但是,直到小学高年级,能进行抽象性评价(如我认为一个好学生应该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等)和内心世界的评价(如表里如一、谦虚、热情、诚实等)的学生仍然不多。
第四,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
第五,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三)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发生于学前期约四岁左右,在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
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总趋势比较一致。
小学生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小学生理性认识的增加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逐步深刻。
自我体验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自尊。
自尊高的小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评价比较积极,相反,自尊低的小学生往往自暴自弃。
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有下面几个特点。
(一)青少年自我认识的特点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是自我认识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前提。
因而,了解青少年自我认识的特点主要应该了解青少年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的特点。
1.青少年自我评价的特点自我评价是指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人格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它是自我认识中最重要的指标。
个体自我评价的能力到高中阶段才渐趋成熟,青少年自我评价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的独立性儿童开始进行自我评价时是以成人对他们的评价为依据,具有较大的依赖性。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评价开始出现独立的倾向,并努力摆脱对成人、权威的依赖,表现出某种反叛的对抗和主观上的偏执性。
在评价的标准方面则表现出更重视同龄人的意见而忽视成人的意见。
(2)评价的概括性儿童时期自我评价主要集中于外部行为,表现出注重行为结果,而不能从内部动机来评价,且评价具有直观、具体的性质。
例如,在评价自己是否达到好学生标准时,小学生常用“上课认真听讲,课后按时做作业,听老师的话,不骂人,不打架”等描述来进行评价。
进入青少年期后,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迅速提高,社会化进程加速,使得自我评价由具体向概括化、抽象化发展,这时中学生在评价好学生时常用较概括的评语,如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团结友爱,谦虚,自信等。
(3)评价的稳定性儿童的自我评价时常因外部情境和事件而改变,缺乏稳定性。
进入青少年期后,开始阶段的自我评价仍常因具体的成功有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的倾向。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成熟,自我评价逐渐趋于稳定。
研究者用同样的问卷对个体先后相隔一周实施两次测验,得到两次结果的相关数。
相关数越高,表明稳定性越好,这时的自我评价已不像童年期时是由别人的态度和反应折射到自身而产生的,缺乏内在性,而是来自于主体自身的分析和判断。
青少年逐渐学会了较为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分析自己,表现为他们不仅能分析自己一时的思想矛盾和心理状态,能认识到自己个别的心理特点,还能经常对自己整个的心理面貌进行估量,能对自己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青少年进行自我评价不是由于外力的推动,而是由于自我教育的需要,出于实现自我的愿望。
总之,青少年能逐渐地独立评价自己的内在品质、动机、行为和表现,其自我评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客观的辨证统一。
2.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点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关于自己的能力、外表和社会接受性等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Byrne,1986),即个体把自己当成一般的客观事物所做出的知觉和评价。
青少年期是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结构上都与个体早期的自我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般说来,青少年期自我概念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自我概念的分化与儿童相比,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在结构上更加分化,在进行自我描述时更倾向于把自己的一些特质与特定的情境相联系。
例如,儿童可能会说,“我很开朗”,但青少年可能会说,“在我心情好的时候,我是开朗的”、“当我跟熟悉的人在一起时,我很开朗”。
认识到自我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是青少年自我概念分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明显表现。
另外,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分化还表现在青少年在自我描述时考虑到了“谁做描述的问题”(Steinberg,1999),能够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
当青少年对自己的性格进行描述时,他们会说“别人都说我很外向,但我在遇到陌生人的时候,也很腼腆,不知该说什么”、“有些人认为我很文静,可我的好朋友都知道我是很活跃的”。
(2)自我概念的差异性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存在年龄差异。
弗瑞曼和的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概念的发展曲线是起伏变化的,从小学到初中逐年下降,青春后期显著上升,大学毕业后又下降。
刘惠军(1999)运用Song-Hattie自我概念量表考察了整个中学阶段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
结果发现,中学生在学业自我方面不存在年级差异,而在非学业自我方面存在年级差异。
其中,初一是整个中学阶段非学业自我概念发展的最低点,初一至初二期间非学业自我概念迅速发展,初二以后至高中阶段发展缓慢,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
由此可见,自我概念的发展同其他心理特质的发展一样存在着关键期,而这个关键期就处于初中阶段。
青少年的自我概念还存在性别差异。
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生理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中社会期望和社会角色的不同,男女自我概念的发展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这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弗莱厄蒂(Flaherty)的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我概念存在性别差异的固定模式:男孩在成就/领导方面有高于女孩的自我概念,在意气相投性/社会能力方面的自我概念却较女孩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