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滨逊漂流记》名著阅读教学设计3篇

《鲁滨逊漂流记》名著阅读教学设计3篇

《鲁滨逊漂流记》名著阅读教学设计3篇《鲁滨逊漂流记》名著阅读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1、以《鲁滨逊漂流记》为蓝本,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掌握精读和泛读的方法。

2、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在充分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引导学生要善于捕捉文章的细节描写。

3、让学生在书海中陶冶情操,积淀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学生摘录本、名著推荐目录。

教学过程了解作者和主要内容——泛读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最近我们班掀起一股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热潮。

只要有空,就会看见同学们埋头读书的身影。

老师悄悄拍下了你们看书的镜头,想不想看?(出示镜头)点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伊始,通过给同学们呈现他们课间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鲜活画面,既巧妙地引出了本课课题,又为本节阅读指导课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2、学生自由介绍作者。

师:你了解作家笛福吗?请你用一两句话简单介绍一下笛福。

师:《鲁滨逊飘流记》是笛福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在当时影响非常大,被认为是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笛福也因此被誉为“英国与欧洲的小说之父”。

3、学生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

点评:运用问题探究法,和学生一起走近作家笛福,重温小说主要内容,不仅检查了同学们课前的阅读情况,还为揭示“泛读”这一阅读方法提供了范例。

4、介绍读书方法——泛读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故事的主要内容其实书中已经介绍了,有的在书的前言部分,有的在导读部分。

我们第一次阅读一本书,浏览了作者简介、导读(有的书叫序、前言)、目录、后记等,便可大体上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这种读书方法叫泛读。

把握人物形象——精读1、介绍读书方法——精读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泛读,已经了解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那么,要读懂一本书,光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还不够,要读出水平,把握人物的形象,就必须精读。

2、介绍精读方法——做摘录师:如何来精读呢?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们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时候,都摘录了哪些内容呢?(学生汇报摘录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师:比较长的片段,我们可以采用概括主要内容、摘录段首语句、截取片段精华等方法摘录。

老师提醒大家注意,不管采取哪种方法,在最后都要注明该段文字出自哪部书、哪个章节、哪一页,方便以后查阅。

点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指导的关键。

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一些好词佳句,一个精彩片段,精炼的内容概要,可以缩短我们与名著的距离,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师:同学们,阅读一部小说仅仅靠做摘录是不行的。

再说,作为一部小说,作者着力塑造的是人物形象,能否把握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

而人物形象往往又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来体现的。

如何通过具体的“细节”来把握人物形象呢?3、介绍精读方法——写体会(1)句子:“我的脾气是只要决心做一样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的。

”师: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呢?生:我感受到鲁滨逊坚韧不拔的精神。

生:我觉得鲁滨逊是一个锲而不舍、永不放弃的人。

师: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我们不难发现,同一个句子,思考的角度不同,感受也不一样。

(2)出示片段:“这是一个最荒谬的办法……对它非常满意”。

师:同学们,如果让你来写写读这段话的感悟,你准备怎么来写呢?自己可以在下面练着说一说,也可以三个人之间讨论讨论。

(学生交流体会)师:老师读了这段话后,也写下了体会,想不想看?体验和感悟:这段话运用大量的数据,写出了造独木舟的经过。

从这些具体的数字中我感受到鲁滨逊超人的智慧。

在没有助手,没有很好的造船工具的条件下,他竟然造出了略具规模、很体面的独木舟。

这不得不让我为主人公坚毅的精神、灵巧的双手而赞叹师:我们在写体会的时候,可以从人物的精神品质去思考,可以从运用的修辞手法来考虑,还可以从人物的心理活动、精彩的对话、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环境描写等来感悟。

总之一句话,要熟读而精思。

师:同学们,我们不是从《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中摘录了你最喜欢的句子和片段吗?现在请你把摘录本拿出来,再来读一读你摘录的句子,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自由写体会,集体交流)师: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鲁滨逊那勤劳、勇敢、坚毅的性格,欣赏他那乐观的生活态度,一个勇于冒险、面对困难百折不挠、永不言弃的硬汉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

这些都是我们从文中具体的细节中体会出来的。

点评:写体会是课外阅读的重要环节。

教师只有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领他们品读人物形象,赏析故事情节,提炼写作方法,学生才能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涵养心智,为撰写读后感夯实基础。

4、介绍精读方法——背佳句(或片段)师:在每本书中,都有一些富有哲理、给人启迪的经典名句,我们还可以从书中找出妙语佳句背一背。

(1)办法是想出来的,只要肯动脑筋肯动手,世界上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2)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给予我们的启示——写感言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精读,我们把握了人物的形象,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啊这笔财富是什么呢?也就是说这本书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写下自己的感言。

生:要想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就要经历痛苦的挣扎。

生:要想看到美丽的彩虹,就需要经历风雨。

生:成功只会为生活的强者准备。

生:一个人要有毅力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生:世界上最难攀登的山就是自己。

师:老师也写了一句话:困境也是一笔财富。

这就是鲁滨逊给我带来的思考。

课后,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感言写在书的扉页上,也可以写在自己的书签上;可以横着写,也可以竖着写。

写出自己最漂亮的字,最后写上自己的名字。

点评:一句“困境也是一笔财富”,既是老师深切的感言,也是践行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念的真实写照。

老师“感言”一语中的,这是对《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主题思想的升华。

课外延伸,推荐必读书目师:同学们,今天我和你们循着“鲁滨逊漂流”的足迹,也经历了一次“阅读知识的漂流”,我们的漂流没有艰难险阻,而是一次难忘的漫游……这正如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高尚的人谈话。

”(推荐中外名著)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书的海洋,扬起“漂流”的风帆,去收获人生更多的精彩吧总评:这节阅读指导课以《鲁滨逊漂流记》为蓝本,通过“了解作者和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给予我们的启示”三大版块,解读了“精读和泛读”的方法。

学生在走进小说主人公鲁滨逊的精神世界的`同时,充分感悟到文学名著的魅力,实现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书海漂流。

整节课贯穿了“有效教学”这一思想,无论是课前的准备,课中的研读,还是课后的延伸,都贴近学生实际,让他们有所学、有所悟,有所得。

《鲁滨逊漂流记》名著阅读教学设计篇2 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

)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

(板书课题)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

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

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

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

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

(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

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

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2.快速默读,了解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鲁宾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改善生活。

)3.感悟精神光辉(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

(出示“我”的幸与不幸。

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

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五、拓展延伸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

相关主题